此前漏透社说,要发3万亿专项国债,此处省略若干字,网上文章很多,各位自己去搜索就可以了。
08年的时候,有4万亿,只不过不是一年,而是3年,总部出1.18万亿,其余是各地集资出。
但是,最后到底投了多少钱,实际上是一个糊涂账,要不然,地方或明或暗的债务,就不会越攒越多了;控制地方债务、化解地方债务,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P2P都已经几乎清零了。
对于明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21年board meeting的说法,目前主要是三个问题总需求不足、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
这跟昨天说帝都市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破枯荣线100,处于98左右。
而统计局统计的消费者信心指数,2022年3月还在113.2,到了2022年4月莫名暴跌到86.7,下跌接近25%!
自此以后,消费者信心指数再也没有回到枯荣线100以上,目前已经连续31个月低于枯荣线,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你们别老说统计局数字是瞎说,消费者信心不足,是事实吧?
如果历史上非要找一个跟现在相似的时期,大概率就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大环境了。以CPI为例,1996年还是高通胀,高达8.3%,1997年骤降到2.8%,1998年专为通缩,CPI为-0.8%,1999年进一步恶化到-1.4%,2000和2001年略有好转,分别为0.4%和0.7%,旋即,2002年又变为-0.8%,2003年变为1.2%,2004年为3.9%,2005年为1.8%,2006年为1.5%,2007年为4.8%,2008年为5.9%。也就是说,从98年低于2%的温和通胀后,一直到2007年才稳定地高于这一指标。同样是商品零售价格,下降也是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都是萎缩的,商品价格萎缩的时候,所有公司都是难受的。年份 | 指数 |
1996年 | 106.1 |
1997年 | 100.8
|
1998年
| 97.4 |
1999年 | 97.0 |
2000年
| 98.5 |
2001年 | 99.2 |
2002年 | 98.7 |
2003年 | 99.9 |
2004年 | 102.8 |
2005年 | 100.8 |
如果没有2002年加入WTO,啥时候转正,还真不好说。而不少人把这一次跟08年对比,我个人认为是对比错了对象,08年其实更多是外需的问题,内需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一次,把锅甩给欧美需求不足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讳疾忌医。从G方的措辞看,还是把病根归为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外部需求。通稿的内容外行是做不出正确阅读理解的,很有可能现在谁都不知道。
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差点关门,众议院关于联邦债务上限的法案1500页,后来在川帝和马主席的淫威下,压缩117页。哪怕只有117页,哪个领域花多少钱,基本上是一一列出来的,就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样,或许一个科目下面保罗万象,但是,好歹有一个各个科目的明细。别说你我素人,就是所谓宏观分析师,甚至是退休的前财务总监,都未必知道往哪里花。目前的各路神仙的解读,跟跳大神差不多,各位还不如去看吴柳芳跳舞。这点上在周涛、李某霄、任某平等身上都发生过,甚至有些人已经信用破产了。零基预算(ZBB),就跟打麻将一样,这一圈跟上一圈没关系,别拿以前编纂预算的基数来推算明年或后年。每年一年,都是从头来;所谓的在去年预算基础上,增减x%的做法,完全行不通了。但是,这个对于人员素质要求极高,而且,哪怕是全世界的企业里,大企业里都没有几个敢用零基预算的。零基预算,恐怕需要配合的就是放权,积极发挥各级分舵的积极能动性,这玩意玩不好就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好比巴菲特的BRK,总部只有20人不到,所有子公司,巴菲特都不要预算,全世界大公司,上千家,有几家能学?敢学?还是解放前的元稹老先生说的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散了吧,散了吧?
什么?谁在问为啥都是外媒先喊?
作为读书达人,推荐一本书,印度裔美国人、加密货币爱好者巴拉吉的书《巴拉吉的预言》,是他演讲稿,由埃里克罗根(《纳瓦尔宝典》的作者)整理出书,他在书中说,为啥美国传统媒体总是会报道一些内幕消息?原文是这么总结的:
通常(但并非总是)那些在主流媒体上获得正面报道的人,都是向媒体泄露信息的人。他们会得到一篇个人简介或一篇吹捧文章作为奖励。这并非直接的金钱交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交易对双方来说都价值丰厚。
最后推荐一部非常经典的美剧,特别是前两季,精彩!
还记得我们的小记者Zoe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