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漳州记忆: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上)

文摘   生活   2024-07-07 07:04   福建  

《我的母校》1

(2019年6月发表在《悦色书声》,有改动)

育贤养正:漳州实验小学的前身

漳州古代有过不少出名的书院。地处浦南九龙江畔的松洲书院据说为唐朝陈元光之子创立,是八闽第一书院,百度称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似根据不足。宋代设在芝山的龙江书院,后改为芝山书院,和地处芝山的开元寺、法济寺、净众寺等古寺的建筑群遗址,形成了漳州近现代的学府区:漳州府中学堂(省立龙溪中学,简称龙中,漳州一中前身)和寻源中学(漳州农校、护士学校、福建二师院前身)。原寻源中学的校舍校园现在是芝山机关大院。而丹霞书院则是龙溪师范的前身。

八闽第一书院:松洲书院

寻源中学,现芝山大院

瑞京路实验小学旧址 王林提供

古代儒学和书院,都属官办学校,漳州府、龙溪县都有孔庙,也都设有学堂叫“孔子学”,当今世界各地教授汉语的“孔子学院”的称呼也许来源于此。漳州府的孔庙大家比较熟悉,在古城修文西路,孔庙附设的府学就是漳州西桥中心小学的前身,小时候习惯把西桥小学叫做“孔子学”。而龙溪县的孔庙孔学在县衙南面,1960年之前古县衙是龙溪县政府,后改为教育学院,县孔庙旧址后来成了龙溪县初级中学,简称县中,即后来的漳州二中。对应官办的书院和孔学,民间还有众多的私塾。一般宗族祠堂都办有私塾,承担本宗族子弟识字读书写字,大户望族也会自设私塾。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开始有了近代新式学堂,“学堂”的叫法,闽南人一直沿用至今。西方教会在传教的同时,也办了不少学校。创办于1878年的龙溪私立育贤小学和创办于1905年的龙溪私立养正小学(其前身女塾1890年创办),至今已140多年,应是漳州最早的近现代小学。之后,又创办了华英小学(解放小学)、进德小学(苍园小学)、崇正小学(公园小学)等小学。

育贤小学和养正小学是一对姐妹学校。当年学校男女分设,育贤小学是男校,坐落于钟发路,校舍1949年以后成了龙溪地委机关,前几年是市卫生局办公地点。养正小学是女校,校址在育贤小学南面,隔街相邻,三中已故名师曾碧诤老师的父亲曾学鲁任过养正小学校长。在瑞京路拐弯处,北侧是育贤小学,南侧是养正小学。后育贤养正两校合并为养贤小学,校址在原来的养正小学,后改名嘉禾小学。1956年改为实验小学,1958年实小搬到民主路新址,原嘉禾小学校舍成为市人委和物资局机关。

当时漳州市区小学不少,其中有些是教会办和私立的,1949年以后都由政府接收为公办。其中部分学校还按照数字顺序重新命名。记得第一小学是西桥小学,第三学校是巷口小学,第六小学是东铺头小学。市民都简称为市一、市三、市六。嘉禾小学没有列在这些数字序列里。

一家两代11人同读一所小学

我一家两代11人都读同一所小学。父亲小时候住渔头庙,入读育贤小学至毕业,并考入省立八中(即后来的龙溪中学、漳州一中)。母亲家住道口街,祖传刻印手艺,并非上流或殷实人家,上辈能让女童到养正女校念书识字,确实难得。

一家人同读一间小学

我家九个兄弟姐妹,大哥育贤小学毕业,大姐、二姐养正小学毕业,三姐、四姐、二哥拿嘉禾小学毕业证书考上中学,三个小弟妹读的是实验小学。感谢母校老师栽培,九兄妹中大姐1953年考上北大化学系,大哥1954年也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一家两人上北大,一时传为佳话。四姐学业拔尖,1958年高考中取得龙溪地区理科状元好成绩。

实验小学新校区

嘉禾小学改为实验小学
1956年9月,嘉禾小学改为实验小学,我有幸成为第一届新生。这是当时整个龙溪专区唯一的一所实验小学。当时每个年段有两班,我编入一年乙班。小学一二年级仍在瑞京路旧校上课。1958年春二年级下学期,学校从瑞京路搬到民主路新校,那里新建了一座两层教学楼,两座平房教室和一座办公厅。

当时民主路新校园的大门朝东,西边有小门经甘蔗巷通往大同路(北桥),北边临近胜利路但还没开大门相通,胜利路当时还不是市政道路,只是过境的沙土公路,经常见到有养路工人要将散落公路两边的“马齿沙”推向路中央。南边围墙外是几座新建的部队家属宿舍平房和军分区军械所。

四兄妹,前排男孩为笔者
实小校园是座百草园
小时候的实小校园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那排平房教室窗户后面的旷地是一片竹林,后来工行建行大楼就建在这片竹林地。穷孩子会拾竹枝竹叶带回家当柴火,竹子的小枝梗中间有小孔,塞上铅笔芯,就变成一把穷孩子好用的铅笔。竹子也会开花,据说开了花当年就会死掉。摘下两把竹子的鞭状花穗,插在后背,就成了齐天大圣。校园里到处是龙眼、黄旦树,一到果实成熟,我们顽皮男孩子竞相上树上墙采摘,但校内的黄旦(黄皮果)很酸。还有不少桑树,桑叶可摘下养蚕,桑葚很像小杨梅,紫色果汁经常沾满衣裤又洗不掉,会挨大人打哦。
"瓜菜代"的饥饿年代,我们班还在校园靠南的围墙边开荒整畦种菜种地瓜,记得种有高丽菜有菜花,大家下课后都去浇水施肥照顾,印象收成的番薯只有姆指粗细。二层红砖劳动楼,楼上楼下共8间教室,北边与食杂公司的红糖仓库相邻,仓库墙根的通风孔经常散发出红糖特有的芳香,引来嘴馋的孩子在这气窗下过过味瘾。有时仓库里的红糖受潮,往往会有糖汁从小气孔流出,调皮贪吃的孩子会用手指沾糖汁吃。

点击阅读下文漳州实小: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下)

不学八哥
往事回忆,文学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