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1
育贤养正:漳州实验小学的前身
寻源中学,现芝山大院
瑞京路实验小学旧址 王林提供
古代儒学和书院,都属官办学校,漳州府、龙溪县都有孔庙,也都设有学堂叫“孔子学”,当今世界各地教授汉语的“孔子学院”的称呼也许来源于此。漳州府的孔庙大家比较熟悉,在古城修文西路,孔庙附设的府学就是漳州西桥中心小学的前身,小时候习惯把西桥小学叫做“孔子学”。而龙溪县的孔庙孔学在县衙南面,1960年之前古县衙是龙溪县政府,后改为教育学院,县孔庙旧址后来成了龙溪县初级中学,简称县中,即后来的漳州二中。对应官办的书院和孔学,民间还有众多的私塾。一般宗族祠堂都办有私塾,承担本宗族子弟识字读书写字,大户望族也会自设私塾。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开始有了近代新式学堂,“学堂”的叫法,闽南人一直沿用至今。西方教会在传教的同时,也办了不少学校。创办于1878年的龙溪私立育贤小学和创办于1905年的龙溪私立养正小学(其前身女塾1890年创办),至今已140多年,应是漳州最早的近现代小学。之后,又创办了华英小学(解放小学)、进德小学(苍园小学)、崇正小学(公园小学)等小学。
育贤小学和养正小学是一对姐妹学校。当年学校男女分设,育贤小学是男校,坐落于钟发路,校舍1949年以后成了龙溪地委机关,前几年是市卫生局办公地点。养正小学是女校,校址在育贤小学南面,隔街相邻,三中已故名师曾碧诤老师的父亲曾学鲁任过养正小学校长。在瑞京路拐弯处,北侧是育贤小学,南侧是养正小学。后育贤养正两校合并为养贤小学,校址在原来的养正小学,后改名嘉禾小学。1956年改为实验小学,1958年实小搬到民主路新址,原嘉禾小学校舍成为市人委和物资局机关。
当时漳州市区小学不少,其中有些是教会办和私立的,1949年以后都由政府接收为公办。其中部分学校还按照数字顺序重新命名。记得第一小学是西桥小学,第三学校是巷口小学,第六小学是东铺头小学。市民都简称为市一、市三、市六。嘉禾小学没有列在这些数字序列里。
一家两代11人同读一所小学
我一家两代11人都读同一所小学。父亲小时候住渔头庙,入读育贤小学至毕业,并考入省立八中(即后来的龙溪中学、漳州一中)。母亲家住道口街,祖传刻印手艺,并非上流或殷实人家,上辈能让女童到养正女校念书识字,确实难得。
一家人同读一间小学
我家九个兄弟姐妹,大哥育贤小学毕业,大姐、二姐养正小学毕业,三姐、四姐、二哥拿嘉禾小学毕业证书考上中学,三个小弟妹读的是实验小学。感谢母校老师栽培,九兄妹中大姐1953年考上北大化学系,大哥1954年也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一家两人上北大,一时传为佳话。四姐学业拔尖,1958年高考中取得龙溪地区理科状元好成绩。
实验小学新校区
当时民主路新校园的大门朝东,西边有小门经甘蔗巷通往大同路(北桥),北边临近胜利路但还没开大门相通,胜利路当时还不是市政道路,只是过境的沙土公路,经常见到有养路工人要将散落公路两边的“马齿沙”推向路中央。南边围墙外是几座新建的部队家属宿舍平房和军分区军械所。
点击阅读下文:漳州实小: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