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174
前些时候,有幸认识了漳州著名的收藏家兼能工巧匠曾绿洲先生,拜访了他的“时光工坊“工作室。在工坊的墙上和架上到处是各式各样古董级的收藏品 ,琳琅满目。这些老物品,有早期的真空管收音机、“机器曲”(手摇发条留声机)、“磅灯”(汽灯),还有久违的胜家牌“针车”(缝纫机)、16毫米露天电影机和手掐快门的三脚架照相机。神奇的是,这些年代悠久的老古董并非只是摆设,经曾老师巧手修复,注入活力,每一件都能正常使用!老夫从小也好奇和兴趣科技玩意,所以对曾老师收藏的老物件都熟悉,尤其是那些过去的老电器。当年风靡时髦的收音机、黑白电视、卡带“三用机”、录像机,在这里应有尽有。我对着一台五十年代的电子管收音机,一一指点它内部的电子管型号和各元器件在电路上的作用,当年玩过电子管(胆)的老一代爱好者,现已不多吧。见到墙上的老式钟摆式挂钟,听到它发出的整点报时钟声,更感亲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青葱年代。动乱岁月我躲家里消磨时光时,曾背着大人,冒失地拆解过家里的闹钟,“好该在” 没给弄坏。“时光工坊”收藏室
六十年代末,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被插队在长泰县一个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归日”都在做田,连新正都要过革命化春节不休息,革命奋斗的成果“八小时工作制”并没有在农村实现。那时普遍贫穷,只有个别农民家才有时钟,公鸡啼呜就是大家可靠的生物钟,在队间“牵”广播之前,也听不到“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7点正”的报时,凭“天光”将时钟拨个大约。新老社员每天就听从生产队长喊声出工,知青也没人戴手表,大家糊里糊涂地度日,原始的农耕无需准确时间。我从小缺少锻炼,身体偏弱,“六月冬”农忙,割稻和“犁耙播”,比平时更“忝”(累),总盼着能早点收工“歇困”,有时肚子很饿以为快到中午,其实还要干很久才喊收工。不久,我学会了根据日影来判断时间,先辨认村子四周东西南北的方向,当“日头”走到正南,日影指向正北,就是中午十二点正,再根据一些山头参照物,结合日影的长度,就能大体判断几点钟,也以此为乐,后来误差竟不超过15分钟。为了更准确测量时辰,我异想天开用木板钉了一个日晷,放在房东陈大哥门前的空地上。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通过在刻度上留下的影子来测量时间,由指针和圆盘组成。我只能因陋就简,圆盘用木板锯成,两面都画上刻度,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对应一天24小时。夏天要看正面的刻度,冬天则看背面。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圆盘叫做“晷面”,南高北低倾斜,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纬度的余角。长泰北纬24°50′,晷面的倾角大约65°,而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极星。当时大家都会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这下有了感性认识。根据小学自然课学过的常识,通过北斗七星就能找北极星:北方星空上“北斗七星”像一把大勺子,顺着勺口两颗星的连线,延长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再将土制的日晷按事先计算的角度固定好,这时晷针的影子指向的刻度就是几点钟,真神奇!如果要更准确,还要计算当地与东经120°的经度差,将真太阳时还原为北京时间。农民纷纷来看热闹,佩服知青的“头壳”好用。今年春节到南山书院参加活动,见到外面草地上有座精致的日晷,特别亲切,拍照留影,也验证日晷的精确时间,照片上显示日影正指着申时16点。南山书院的日晷 :16:00
日晷示意图:中午11点
到了晚上,见不到日影,可以观察斗转星移来猜时刻,由于地球自转,整个夜空的星星也会东升西降。刚下乡时正值初冬,每天傍晚,东方夜空会出现一组明亮的W形星座,观察几天后,就记住了它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这个显眼的星座成了天上缓慢移动的时针,当移到中天头顶,就是“半暝”子时。过了一段时间,位置会慢慢推后,再做修正。知青要各自烧火煮饭,清晨好睡往往误了起床,只好把家里的闹钟带来“乡社”,从此我有了准确的时间,又能响铃叫早,但家里少了闹钟就不方便了。这台闹钟是德国造,上面有两个振铃,背面正中调时针,边上两个旋钮,分别给走时和定闹上发条,发条要天天拧。这闹钟历史悠久,比我的岁数大多了,终于,有一天它停下了。估计是闹钟日久积垢,我赶紧拆开清洗,为防止发条散开,我拆开前先用铁丝绑好发条。机芯是黄铜做的,弹簧发条提供动力,通过摆轮和游丝固定频率来回摆动,控制齿轮带动指针转动。用煤油清洗后,再小心装回,插好游丝插销,旋好摆轮轴心,又滴答滴答恢复走动,再调整游丝控制快慢,大功告成!得知我有这手艺,后来农民家有谁闹钟坏了,总会拿来让我修理,我有言在先,不敢保证一定能修好,好在没失败过。“时光工坊”的旧式闹钟和机芯
下乡时经常回家,有一次家里的挂钟也坏了,钟面是用罗马数字表示时刻,很小我就知道罗马数字的规律。这个时钟每隔十来天要上次发条,每到整点,还会敲钟报点,小铁锤敲在弯曲弹簧上,发出洪亮的钟声,钟声响的次数和钟点相同。有了几次修钟的经验,觉得挂钟和闹钟原理应该大同小异,便大胆拆修,先在纸上画好各部件的位置,以防装不回去,再拧开各个固定螺丝。挂钟的钟摆摆动有固定周期,利用擒纵器(码子)控制齿轮转动,带动指针。拆下清理后,又能正常使用,也多了一次修钟经验。在漫长无聊前途渺茫的日子里,因为还能玩电和玩弄“时间”,多少增加了点生活乐趣。钟摆式挂钟
知青生活艰苦,大家都不讲究穿着,更不会戴手表。上山下乡后期,个别家境好的知青戴起了手表,手腕上金光闪闪,引人注目。当时手表一百多元,一年的工分即使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块手表。有人戴着手表出工,生产队长就常问他现在几点了,让大家好羡慕。直到后来离开农村招工到煤矿,我有了工资,才打算攒钱买手表,当年上海牌手表125元,还要凭票。南京钟山牌比较便宜,三四十元,但难买到。我戴着手表下井,小心翼翼生怕磕到碰到。不久,沿海有人在走私进口手表,用黄金白银换,折算起来,全自动的瑞士手表才几十元,让人大为惊叹。后来出现液晶显示电子表,价廉物美,才十几元钱,时尚又准时。听说那时国产手表成本也就30元,却卖了120多元,是在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吧。70年代出现电子钟,采用晶体管振荡电路,比机械钟好用。不久被更先进的石英钟代替,石英晶体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这种信号经过分频处理后,可以得到一秒一次的脉冲信号,用于驱动秒针的移动,确保了时间的精确。在这轮浪潮中,漳州小城竟成了全国闻名的石英钟城,据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英钟机芯都出自于漳州。我曾到过漳州的石英钟厂参观,对复杂精密的机芯成本只有一元钱惊叹不已。
现在家里各房间都有石英钟,有时坏了,我照样拆开机芯,如有电池渗液侵蚀,用酒精擦洗,往往就会恢复正常。时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日晷到水漏沙漏,从摆钟到机械钟,从电子钟到原子钟,精确度不断提高。回想老夫从小到老,玩弄“时间”不停,记下杂忆感怀。
海关的大钟
2.茶叶的故事:从不识茶到不离茶
3.报纸的故事 :和“老朋友”说拜拜
4.喇叭忆旧:贫穷年代的音响
5.官府衙门旧址知多少
6.电话的故事:从儿时梦到人手一机
7.百姓寄信的故事
8.芝山忆旧:寻源中学与福建二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