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从北京来到陕北,扎根佳县56年践一诺

健康   2024-09-29 12:04   北京  






人民医护工作者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他们当中,《健康县域传播平台》注意到有一位唯一来自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路生梅,她荣获了“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9月29日,“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抵达人民大会堂(图源:新华社)


这不仅是对路生梅长达半个世纪以来无私奉献和医术精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她坚守信念、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的赞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路生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她的事迹将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近日,《健康县域传播平台》深入当地,现场专访了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路生梅

“人们老说忍饥挨饿,我没想到口渴也这么难忍啊。”笔者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说笑着,一边低下头,抿了抿嘴,娓娓讲述着她初来佳县的情形。


路生梅(左)接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访谈 (霍彦杉 摄)


她叫路生梅,今年80岁,“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为践行自己“要服务佳县百姓50年”的承诺,扎根黄土高坡五十六载,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是她让这个曾经的陕北最穷县有了最好的儿科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来到当地专访当天,

80岁高龄的路生梅依然热情接诊,半个世纪如一日。(孙凡  摄)


从北京到佳县


1968年12月,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的路生梅,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辗转西安、铜川,最终抵达佳县。这是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我们当时是大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出发的前一天,我在北京南礼士路派出所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把户口从北京迁移到佳县,沿途的景物不断变化,我也看到了,这里跟北京完全不一样。”


佳县地处陕北革命老区,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黄河依城而过,“石头城”佳县就屹立在黄河边的高崖之上。虽已至耄耋之年,但是提起往事,路生梅依然记忆犹新,她讲起话来语速稍快、条理清晰,在她还留有“京味儿”普通话讲述中,这些往事如电影画面般徐徐展开。“原来佳县城叫葭州寨,一出门就是上坡、下坡,不要说当时,现在也很少看到有人骑自行车。”

 

到了佳县正式报到后,工作人员说“去医院看一下吧”。在同路人的指引下,路生梅从半截城墙的西门洞出发,踏上一条只能走一辆架子车的土路,左手边是石洼,右手边是坟地。当她风尘仆仆走到路的尽头,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路生梅说道:“这里两排窑洞是对着的,一面是化验室、换药室、外科、内科、妇产科、中医科等科室,另一面就是中西药房、收费处,门诊治疗室等。当时医院条件比较简陋,化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只能化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拍胸片,看看患者骨骼有没有断,或者做上消化道透视等。除此之外,再没有好一点的医疗设施设备。”

 

初来乍到,第一困难就是吃水难。彼时的佳县,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此交汇,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生活用水靠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

 

“对于当时我们这些城市来的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来说,缺水确实是一个特别的考验,比如平时爱洗爱穿爱干净,当时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说到这里,路生梅笑了笑,用手比划着讲道:“我们还相对机灵一点,同事两个人的水一起合用,就是早上起来一个人先洗完脸另一个人再洗,到晚上,那点水也不能倒,留着轮流洗脚。这样合用,就可以攒一点水,攒的水可以临时喝一点或者攒几天洗一小件衣服,而大件的衣服就不行了,得走到山底下的河里去洗。”

 

这只是困难的开始。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动不动沾染一身虱子,钻进衣服里咬的全身痒……而难上加难的是,作为儿科专业刚毕业的青年医生,路生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内、外、妇、儿、中医等都要会诊断,在老百姓眼里,北京来的大夫怎么可能有不会的呢?当时不光是佳县,整个榆林地区12个县,儿科科班出身、属于儿科系毕业的大学生只有路生梅一人。内科、外科和儿科的疾病,她都要治。

 

为此,她开始了白天看病、下班后参加理论学习等活动的节奏,这些事情结束后回到宿舍点上煤油灯,再争分夺秒地学习。路生梅补充道,“每天得争分夺秒,一方面,煤油是限量的,得省着用;另一方面,还不能学太晚,因为第二天还要参加修公路、修梯田等义务劳动,劳动结束回到医院,已经有一大批的病人在等候了。”


留下来,承诺服务半个世纪

面对这样的工作、生活条件,是什么让路生梅下决心坚守下来呢?

 

路生梅讲出了一次刚到佳县不久出诊的经历。一天晚上,当时她刚下班回到宿舍,有人火急火燎地跑来找医生,他家婆姨难产,需要医生赶紧去看看。当天门诊大夫正是路生梅,而出诊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她头上。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产妇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

 

这些记忆至今时常浮现在路生梅脑海里,她感慨道:“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这些画面到现在我也忘不了,我当时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个地区世世代代的妇女和儿童,就因为没有接受或者不懂得医疗知识而丧失生命力,这些完全是没必要的牺牲啊。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里需要我。”

 

也是在那次出诊回来后,组织征求路生梅的入党意愿,她将承诺写进了入党申请书:“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

 

一诺既出,山海无阻。


这一承诺,让她彻底扎根在这块黄土地上。回忆起往事,路生梅不时浮现出笑容,虽已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奕奕,眼里闪烁着年轻人一般的光芒。路生梅笑着说:“有时候我都不觉得自己年纪大,我觉得我还年轻呢。有时候出诊看到一些年老的病人,一问年龄,哎呀,怎么跟我一般大,这个时候才发现,哦,我已经80了。”接着就是她的一串爽朗的笑声。


(乔雄雄 摄)


然而,笑声背后也有泪水。“承诺要做下去真的也很难。”说到这里路生梅顿了顿,接着慢慢补充道:“每当有跟我一块儿来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调离佳县、调到西安,或者回北京,亦或考研升学离开,给他们送行完回来以后,我都会嚎啕大哭,我也有家人,我也有朋友,我也有同学,我也想念他们。

 

可是哭也仅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宣泄完情绪后她继续坐诊看病,路生梅并没有离开佳县。“已经做出的承诺过就不要改变。当时我的老师跟我说,‘生梅啊,你就记着,不管条件再艰苦,你就横下一条心告诉自己:我的天职就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路生梅坦言,有了老师的鼓励,自己内心更加坚定,“条件再艰苦,种子撒在石头缝,它还照样能生根是吧?”

 

此后,路生梅曾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路生梅还是回到了佳县。


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出诊(乔雄雄 摄)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患也慕名而来。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继续为当地老百姓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退休的二十年里,路生梅继续为当地百姓义诊(乔雄雄 摄)


2018年底,“50年之诺”完成的路生梅选择了“超期服务”。如今,她已超期服务至56年,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依然设有“路生梅工作室”和坐诊室。每天早上不到8点,就会有一位乐呵呵的小老太太出现在这里,穿上白大褂继续坚持坐诊,有人叫她“路大夫”,也有人亲切称她为“路奶奶”。

 

责任编辑:吴娟

审核:莫言枫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全国县域医卫健康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合作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