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李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之意盖自太白诗句得来,夫风月不用钱买,而取之无禁,太白诗之所言信矣。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有闲居无事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是自生障碍也。
(节选自【明】高濓《遵生八笺》)
1.选文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闲B居C无事D遇此E清风明月F不用钱买G又无H人I禁J而不知此K乐者L是M自N生O障碍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
3.语句点评,要针对精妙之处展开。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点评。
示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点评:连用动词“破”“下”,描写曹军进攻的迅捷,表现出摧枯拉朽的气势。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赤壁赋》化用李太白诗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表达出哪几层意思?结合选文(一)(二)简要回答。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游瓜步山记
梅曾亮
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同年熊民怀六合官署,与同人游瓜步山。余与翰初先登。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问僧,曰:“扫墓出矣。”方怅然欲归,而闇夫导数客偕主人至,移肴核于补山亭。两峰翼张,亭承其腋。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饱,复登西峰之太平庵。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盖余二人初至时,未知有亭,主人至得之。亦未知有梅,入寺乃见之。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殆如隔人世事,庄子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夫待山林皋壤而乐者,将失之而悲,是乐也,达者之所以笑也。书以志吾愧。
同游者商城熊闇夫方烜、兴化束补卿銮、上元温翰初肇江、朱竹香启善、梅伯言曾亮。主人者,瓜步司直隶陈守斋宝善也。同游者皆有诗,而属梅曾亮为之记。
(选自《柏枧山房文集》)
游黄山记(节选)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次早……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
B.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
C.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
D.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浮屠/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瓜步山记》运用移步换景手法,依次描绘了古庙、补山亭、太平庵三幅画面,语言简洁生动,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游瓜步山记》结尾引用庄子名言,反思自身因风景而或喜或悲的心态,使这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文章增添了一份理趣。
C.《游黄山记》(节选)利用天气变化为景物描写分出层次:先写“云走入夺舍”的一片混沌,再写云“散后”所见古松,最后写“云气更清”时的群峰及两海。
D.《游瓜步山记》从侧面描写梅树,突出作者因老梅无人欣赏而生出的同病相怜之感;《游黄山记》(节选)写松则以正面描写为主,赋予松树以人的灵性。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山风泠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
②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战?”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东坡云:“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江夏辨疑》①云:“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 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竟陵今复州。 一在齐安郡之步下;齐安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予以谓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败之地也。按《三国志》,建安十三年七月,曹公南征刘表,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既而琮降,备走夏口②,冬,公自江陵征备,至赤壁,战不利。又《周瑜传》曰:‘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左径百丈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也。江水又东径大军山南。’由是观之,以大军山而考,合其出所,可以无疑矣。”
(节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江夏辨疑》作者王得臣,北宋学者,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②夏口,即夏口城,在三国时期为孙权所筑,南北朝时夏口为江夏郡的治所。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在江夏西南A二百里B许C今D属汉阳县E予以谓郡之西F南者G正H国曹公所败之地也。
9.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是指朱砂,古时常用作红色颜料,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日上,正赤如丹”的“丹”意义和用法一致。
B.于,在,与“赤壁下”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与材料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C.江,在文中特指长江,与《荀子·劝学》中“无以成江海”的“江”,两者意义不同,后者是江河的通称。
D.建安,汉献帝年号,文中用作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两种纪年法有时会兼用。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客”认定泛舟的地方就是三国赤壁,但从材料二来看,苏轼对此地究竟是否是三国赤壁其实并不确定。
B.材料二中,苏轼描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形,当时道路泥泞难行,并且遭遇了刘备暗中纵火突袭,军士伤亡惨重。
C.曹操率军南征,刘琮投降,刘备逃往夏口,后来孙刘结成联盟。之后曹操从江陵出兵攻打刘备,在赤壁遭受挫败。
D.江汉一带,被认为是赤壁的地方共有三处,《江夏辨疑》的作者王得臣认为,汉阳县的那一处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12.《江夏辨疑》是根据什么判断真“赤壁”的确切位置的?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无锡·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驰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四》)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绛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摹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吾何A足以称哉B勿已者则好学C而不厌D好教E而不倦F其惟此邪!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叛,指背离、违背,材料一中“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的“背叛”即此义。
B.齿:并列之意,与《师说》中“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齿”意思相同。
C.滑稽: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之人。材料二中即为此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D.贤:指才能,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水”用法不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张,原是鲁国的地位卑贱的百姓;颜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强盗;高何原是齐国暴徒:他们都曾求学于儒家学者。
B.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年老才寿终,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都是学习产生的效果。
C.秦观说他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近几年来,虽然非常勤奋,却大不如前。
D.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要想了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并以击石起火这个简单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2)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7.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 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 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 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 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 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 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 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 王曰:“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 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22.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徐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韩荆州①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②,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③、结绿④,长价于薛⑤、卞⑥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①韩荆州,指时任荆州刺史的韩朝宗。②刍荛:指草野之人。此处作者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③青萍:宝剑名。④结绿:美玉名。⑤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⑥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侯制作A侔神B明C德行D动天地E笔参F造化G学究H天人
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荆州,古人常用任官之地来称呼一个人,韩朝宗世称韩荆州,又如陶渊明世称陶彭泽,柳宗元世称柳柳州,韩愈世称韩昌黎。
B.吐握,指西周政治家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热诚对待天下贤才,后人常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表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C.龙门,典出东汉,当时李膺有高名,世人有受其接待者,名为登龙门,后以“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
D.下车,古代指官吏到任,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衡下车,治威严”的记载,它和表示官吏到职办公的“视事”一词含义有所不同。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的豪杰俊才,因为韩朝宗有求贤爱才的名声,都希望能在他那里获得美名,得到肯定,从而使自己名声身价大增。
B.李白列举韩朝宗举荐的严协律等人,说他们感恩戴德,以忠义奋发自勉,意在赞美韩朝宗能够对贤才赤诚相待,表明自己也愿为其献身效命的心迹。
C.天下人以韩朝宗为评论文章、权衡人物的权威,士人一经其好评就被众人看作德才兼备的佳士,李白希望他不要吝于举荐自己,帮助自己扬眉吐气,有所作为。
D.李白说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他在谋略策划方面就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体现了李白的谦虚低调,认为自己只有写作值得一提,希望韩朝宗在这个方面举荐自己。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
(2)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27.李白为何选择韩朝宗作为他干谒的对象?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原因。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常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顾吠者A犬耳B度今天下C不吠者D几人E而谁F敢炫怪G于群目H以召闹取怒乎?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表动作偏指一方,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不同。
B.蛮夷,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文中指柳宗元当时居住地。
C.苍黄,指匆促慌张,与《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仓皇”意思相同。
D.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在唐代已不流行。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回复韦中立,交代自己不敢为师的真正原因:道德修养不深厚,学业浅薄。
B.韩愈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结果招致世人笑骂攻击,被视为狂人。
C.本文说理时,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吠雪的狗,透露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D.孙昌胤行“冠礼”遭耻笑,揭示了当时官场的丑态,使人想到“为师”的险境。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2)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32.柳宗元和韩愈对待做老师的态度一样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依据。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常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林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节选自宋·苏轼《凌虚台记》)
3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而破瓦颓垣A无复B存者C既已D化为禾黍荆棘E丘墟陇亩矣F而G况于此台欤!
3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属:劝请。
B.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凌虚台记》 丽:壮丽。
C.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 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D.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凌虚台记》 仿佛:相似的地方。
3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凌虚台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D.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凌虚台记》
36.下列关于《凌虚台记》《赤壁赋》《登泰山记》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虚台记》中苏轼记叙了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古今兴废成毁的历史,体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
B.《登泰山记》中姚鼐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叙述了登山之事和日出之景,体现了桐城派山水游记的特色。
C.《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虚设主客问答,客以人生须臾,寄如蜉蝣为叹;苏子以观其不变,共适风月为答。
D.《凌虚台记》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中突显了主旨。
37.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②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38.在《凌虚台记》一文中,对于陈太守主张修建的凌虚台,苏轼持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南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曰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曰: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天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即杨虞卿。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3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士大夫A对垒B交争D磨戛E不休F罹其事者G多为岭海H万里之行
4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拜刺史不出(授予官职)
B.使快弹数曲(快速地弹奏) 因为长句(于是写了)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南边)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正,正在)
C.今漂沦憔悴(漂泊沉沦) 用心躁也(因为)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处在) 昵元牛而不附其党(亲近)
D.歌以赠之(连词,用来) 忽魂悸以魄动(连词,表转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介词,拿)
4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作者游览时却显得十分空寂,因而内心感到愤懑不平。
B.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
C.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却一心寻求散淡的官职,只要被任命为高官,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就任。
D.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并未沾染其中是非,能够洁身自好,保持独立的人格。
4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
43.作者反驳“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这一说法的理由有哪些?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南通如皋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臣至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胜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不如因立之。”胜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赵承秦楚之敝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是时,诸将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咎在胜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立周市为王,市不肯。使者五反,胜乃立宁陵君为魏王,遣之国。周市为相。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秦兵且至,我守荥阳城不能下,秦军且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吴)广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陈王令以诛吴广,献其首于胜。胜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走陈。铚人五逢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五逢亦走陈。胜诛邓说。
胜初立时,凌人秦嘉、铚人董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于郯。胜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人,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章邯已破五逢,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击陈西张贺军。胜出临战,军破,张贺死。腊月,胜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胜以降秦。葬砀,谥曰隐王。
(节选自班固《汉书》)
4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计莫如毋西A兵B使C使北徇燕地D以自广E赵承秦F楚之敝G可以得H志于天下。
4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指本意,与白居易《琶琶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意”含义不同。
B.遗,指留下,和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的“遗”词义不相同。
C.走,指逃跑、败散的意思,与成语“走投无路”中的“走”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D.将,指率领,与现在所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的“将”意义用法不同。
4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胜对自立为王并分封将相的武臣很愤怒,立即捕捉关押其家眷,并迅速杀掉了他们。
B.柱国劝说陈胜后,陈胜一面派人恭贺、软禁武臣家属,一面分封张耳并要求赵兵入关。
C.将军田臧等人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打算杀了骄横而且不懂兵家权谋的代理王吴广。
D.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制定策略能听从建议、作战能够亲临前线,最终却惨遭车夫杀害。
4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相与矫陈王令以诛吴广,献其首于胜。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48.请概括秦嘉杀死武平君原因。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节选)》)
4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盖灵岩谷A水西流B合中川C水入济D琨瑞山E水西北F流入济G皆泰山之北H谷也
5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像帷帐一样,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天门云”中“限”用法相同。
B.溯,指逆流而上,与《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溯”词义相同。
C.东南,向东南,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东”用法相同。
D.稍稍,指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中的“稍”词义相同。
5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构思跳跃性较大,这种写法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B.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
C.姚鼐散文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工妙于自然,即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
D.曾国藩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桐城派思想的现实意义。
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
53.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学主张,其中“考据”主要指通过资料来考核、证实说明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考据”的具体事例。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始吾读盂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节选自韩愈《读荀》,有删改)
材料二: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改)
材料三:
夫弟子为恶而罪及师,有是理乎?若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吴起亦可以累曾子矣。《盐铁论》曰:“李斯与包丘子①同事荀卿,而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吾曰:“使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包丘子亦当请封荀子矣。”
(节选自李贽《宋人讥荀卿》,有删改)
【注】①包丘子,战国大儒,师从荀子,曾住草屋中修身养性,后受汉高祖刘邦召见。
54.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好事者各以其说A干时君B纷纷藉藉C相乱D六经与百家之说E错杂F然G老师大儒犹在。
5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即黄老之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皇权为了自身的维持,道法自然,以无为来休养生息,确立“无为而治”的做法。
B.《诗》,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之一。“诗经六义”是“风雅颂”手法与“赋比兴”内容的合称。
C.人性恶,是荀子针对孟轲性善论而提,强调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去恶存善;性善论强调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性,保善避恶。
D.曾子,有轶事“曾子易箦”,是主动服膺“合式”礼的表现,是“克己复礼为仁”的典范。故孔子用“克”“约”来形容礼的形成。
5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称得上是圣人之徒的有孟子、扬雄和荀子。但他认为荀子应该排在孟子和扬雄后面。
B.韩愈尊崇孟子,他认为孟子的著作尤其醇厚。而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C.苏轼认为荀子喜好标新立异,无所顾忌发表高论,故荀子教出李斯这样离经叛道的弟子也不足为怪。
D.韩愈指出荀子的优缺点,苏轼对荀子持批评态度,而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自己看法,认为宋人讽刺荀子是不对的。
5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58.材料三中,李贽是如何批驳宋人观点的?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59.文本一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而或不A达B于事C识D其大矣E而或不F知G其细H舍问
6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有一般人、大多数人、大家之意。“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指大多数人。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惑”指疑惑,“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指糊涂。
C.“就有道而正”中的“就”指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词义相同。
D.“夫子贤之”中的“贤”指认为⋯⋯很贤能,与“则耻师焉”中的“耻”用法相同。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师说》中连用纵比、自比、横比三组对比,层层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倡导从师问道解惑。
B.刘开在《问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虽向“等于己者”发问无所获,但向“贤于己者”“不如己者”发问会有所得,同时,“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两篇文章观点明确,语言风格古朴,作者都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破门第等级。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6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63.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不一致。请简要说明。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盐城盐城一中、射阳、滨海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判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鹭,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堕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车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控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民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恐,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判:割,剌伤。③铦: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
6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疲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6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后起者藉也”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权藉不在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相同。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赵国袭击卫国时,张弛有度,迅速使卫国呈现出亡国的景象。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6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8.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扬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6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客A难主人曰B吾见C强弩长戟D诛罪安民E以取F公侯者G有矣;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是指地位崇高的人,文中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六经,文中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已失传。
D.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客观条件的好与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坚持不懈。
B.材料二中,面对学习无用的看法,主人认为不能将无学问的富贵之人与有学问的贫贱之人相提并论。
C.材料二中,主人认为如果有天才,不读书而具备了孙武、管仲一样的才能,那么他们也是有学问的人。
D.两则材料的主旨都是劝勉学习,论述的角度也高度一致,既有学习的意义,也有学习的方法、态度。
7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73.学习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镇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阳。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北阳平石马。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7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A险B威C足以震摄D强寇E镇静F疆场G将士H虎睡。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诸军北驻汉中”中“北“的用法,和《赤壁赋》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东”的用法不一样。
B.“总统”现在的含义是指共和制国家最高行政元首的名称,属于名词;材料一中“总统”属于动词,含义与之完全不同。
C.材料二中的“江湖”泛指江河湖泊,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中“江湖”含义完全相同。
D.“中国”现在的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材料二中“中国日盛”中的“中国”即此义。
7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后方,增加军备,富国强兵,为北伐做了充足的准备。
B.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时,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C.孙资以魏武帝曹操阳平之役中身陷险境为例,说明南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D.孙资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据险固守,静待吴蜀耗尽国力,困乏不足,不攻自破。
7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2)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78.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原因。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营建中都表
韩覃
老氏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曩者韦氏称制,万邦忧惶,实赖陛下神武,克复社稷。其初也,贱珍宝,禁奢华,垂拱无为,凝心虚静,追踪尧舜,比德羲轩:天下禺禺注,倾耳注目,喜遇非常之主,复在于今日矣;奈何简易未几,而又兴建中都乎?
管仲曰:“古之隳国家、失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陆凯曰:“有道之君,以乐乐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念管仲之至言,弃少乐而存社稷,览陆凯之笃论,思乐人而弥长也。
《礼记》曰:“孟夏之月,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昔鲁夏城中邱,《春秋》书之,垂为后戒。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下之大禁,袭《春秋》之所讳。《诗》曰:“畏天之怒,不敢戏豫。”今不恤庶人之扰而建都国,不畏上天之怒而长戏豫,弃安就危,弃约就奢,而欲永有天下,恐不可得也。
但恐顷年已来,水旱不节,天下虚竭,兆庶困穷;加以东北有不宾之寇,西凉有丧失之军,干戈岁增,疆埸骚动;近又胡羯逆命,征发不宁:料事度宜,岂应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十万之户,将安投乎?夫惟所造城阙爰及苑囿毁拆闾阎令其别创损坏冢墓令其改卜殷富者破其产业,贫窭者莫知所从。外迫威诏,内怀汤火,怨嗟之声,惊惶之扰,盈于途路,逮于鬼神。老小孤茕,茫然无计,忧悲苦恼,不可胜说,此甚不可也。臣愚诚愿陛下发德音,垂明诏,深恤黎庶,罢事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禺禺,向慕拥戴的样子。
7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惟所造A城阙爰及B苑囿C毁拆闾阎D令其别创E损坏冢墓F令其改卜G殷富者破H其产业
8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社稷常常成为国家的代称。
B.道,指道德操守和准则,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含义不同。
C.垂,此处意为传留后世,与成语“名垂青史”“功败垂成”中的“垂”含义相同。
D.盈,与“虚”相对,指充满,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中的“盈”用法不同。
8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老子的话,叙述登基之初的作为和百姓的反响,高屋建瓴,为下文谏阻张本。
B.引用管仲和陆凯的话是从万民安定、政权永固的角度引导皇帝在享乐方面考虑得更长远。
C.引用《春秋》中记载鲁国夏天筑城的反面事例,是为了提醒皇帝以史为鉴,不重蹈旧辙。
D.这篇表章反复引经据典,请古人代言。作者收敛锋芒,不作正面谏阻,显示了高度智慧。
8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
(2)回视日观峰以西,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83.文章最后一段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论述建中都之不可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江苏宿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佟公讳国珑,字信侯,辽东人。公性孝友,有干略,髫龄即能任家督。亲既没,与兄相敬爱,同爨二十年,族党称之。平生好施与,重气节,遇事无难易艰险,慨然以身任。年三十有五,授兵部督捕笔帖式,有能名。
越五年,擢山东文登县令。癸末大饥,奸民所在骚动,将不测,公率数十人遍诣村墟捕毙凶渠旋散赈晓谕民赖以安。邑故滨海,闽商泊舟岛屿间,副将林某缚其数十人,指为寇。公讯之,皆释。乃更捕真贼四十余人杀之,海疆宁谧,而商舶继至者,皆拜公德。
辛卯擢山西泽州牧,时甚荒歉,公至,大发常平仓谷借民,秋成克期输还,无有后者。又为省徭役、平物价,民情欣悦。时太原守挟威势,能倾轧人,公独与之抗。太守乃阴嗾驿丞诬揭公,公遂解任。州民哗然集,鸣钟罢市,欲诣阙留。继而得旨留原任,州民欢迎公者塞道路,其为泽人爱戴如此。
是年冬,平阳民变,抚军檄公往抚,许以兵从。公曰:“兵行是速乱也,请单骑往。”既至,民皆喜曰:“佟公至,吾属毋虑矣。”乃入城谕抚,安堵如故。州北门敌楼倾圮,城垣残缺。公捐俸千金为倡,集僚属、绅士共议修筑,凡两年,大工告竣。民感公捍御之功,乃共为公立祠署侧,公禁之不得。
庚子,公年六十,数请致仕,始得去。去之日,州人攀号震郊野。
公归,卜居天津,以旧属高平令亏空,乃逮公分赔万余金。公故介然自守,家无储积。先是公在州,办军需数载,独自赔累,未尝尺寸扰民,民尤蒙福泽,至是愤泣,为公捐五千金投州库,公复鬻旧产,越五年,始得完项归籍。自是偕家人虽布衣疏食,恬如无嗟贫色。
(节选自《忠雅堂文集卷三·传一》)
8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率数十人A遍诣村墟B捕毙C凶渠D旋散E赈晓谕F民G赖以安
8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龄,指童年,幼年。佟国珑在幼年就能督理家事,表明他幼年就有才干谋略。
B.“遇事无难易艰险”的“无”与《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的“无”意思不同。
C.“既至,民皆喜曰”的“既”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意思相同。
D.致仕,也称“休致”,辞去官职。文中指佟国珑六十岁时多次请求辞官才得以离去。
8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佟国珑在父母去世之后,与兄长相敬相爱,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受到了同族人的称赞。
B.佟国珑的副将指认多名福建商人为贼寇,佟国珑审讯之后全部释放,并且抓捕杀掉四十多名真贼寇。
C.佟国珑捐献千金俸禄,与部属、绅士们共同议定方案,经过两年时间,修缮了北门倒塌的敌楼。
D.佟国珑的老部下亏空,他受牵连被拘禁,需要赔付所有款额,州民自愿为他捐献五千两银子。
8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偕家人虽布衣疏食,恬如无嗟贫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8.简要概括泽州百姓不舍佟公离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GL 2.(1)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2)有时被世俗事务干扰,有时被疾病痛苦缠绕,想要快乐而又有不能够快乐的。 3.(1)“蜉蝣”“一粟”比喻个体生命,并与“天地”“沧海”形成“小”“大”对比,写出个体生命的渺小,表达出诗人悲凉之情。
(2)从“不变”的角度,用一个疑问加感叹的句式,开解自我,表现出作者的旷达。 4.清风明月是大自然的赐予,取之不尽,不需花钱;我和你是应该能享受清风明月,这是可乐的;我们闲居、自由,无需为生命短暂而悲伤,要主动享受这真正的快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闲居无事的人,遇到这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止,却不知到这是乐事,这是自生障碍啊。
“有闲居无事”,即“有闲居无事(人)”,句意完整,D处断开;
“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动宾结构,“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为宾语,其后G处断开;
“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者”用在判读句主语的后面,其后L处断开。
故DGL三处需要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也”,判断句;“藏”,宝藏;“适”,享受。
(2)“或”,有时;“夺”,干扰;“缠”,缠绕。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点评句子的能力。
题目要求就句子“精妙”处点评,示例点评了精当的动词。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句中运用比喻修辞和对比写法,可以把此作为评论点。句中把个体生命喻为“蜉蝣”“一粟”,并与“天地”“沧海”形成“小”与“大”的对比,凸显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表达出诗人的悲凉之情。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末句为反问句是,表达较强烈的感情,此处可以作为点评点。句子从“不变”的角度,分析人类生生不息的特点,结尾用一个疑问加感叹的反问句式,点出无须羡慕任何其它的事物,这是开解自我,表现出作者的旷达。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清风明月是大自然的赐予,取之不尽,不需花钱;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和你是应该能享受清风明月,这是可乐的;
“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即使是清风明月也不是时时都有的,而如果忙于俗世或身有病痛也就不能享有此种快乐,而此时的我们“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闲居、自由,正可欣赏这无边风月,无需为生命短暂而悲伤,要主动享受这真正的快乐。
参考译文:
(一)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二)
李太白有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的意思大概是从太白的诗句得来,清风明月不用钱买,而且取之无人禁止,太白诗句所说的意思是真实的啊。然而能知道清风明月为可乐的事物的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年之间也没有多少天能有,人即使能够知道此种乐事,有时被世俗事务干扰,有时被疾病痛苦缠绕,想要快乐而又有不能够快乐的。有闲居无事的人,遇到这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止,却不知到这是乐事,这是自生障碍啊。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文言文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 yuan 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