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细语,白霜轻绘。
教研火花,温暖绽放。
为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语文课堂。12月17日上午,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听课评课研讨教研活动,全校语文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对教学集思广益的过程。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组老师积极参与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的课文围绕“艺术之美”创造了独特的、广阔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空间,课文内涵十分丰富,值得展开多角度思考,进行细细品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围绕“千古知音佳话,传承艺术魅力”大情境,设计四大学习任务:诗中寻知音,识文言方法;品文中佳句,感艺术之美;探知音缘由,悟伯牙内心;知音存千古,赏文化内涵。
一、成功之处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拓展,补充伯牙、古琴、锺子期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到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己的深层原因。
二、改进措施
我的情绪应该再收敛些,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些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习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刘佳老师:
蒋老师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想象音乐的旋律是怎么样的,又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伯乐”来体会到遇知音,欣喜万分的心境,蒋老师还抓住文本重要语句“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让学生感受伯牙的志向,通过多次的想象,学生深刻理解到伯牙和子期穿越千年的深厚情谊。
刘书老师:
蒋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伯牙鼓琴”的情境中。并且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通过层层深入地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在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蒋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情感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向学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友情的珍视与尊重。
葛文老师: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蒋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在初读课文时重在读准字音,纠正重点字的读音,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韵味;再读课文时读准节奏,抓住关键语句,“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品读体会想象画面,在场景中再现山之险峻雄伟,流水之汹涌澎湃。通过多次的想象,学生深刻理解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一个“鼓”者与一个“听”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了此文,愿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能找到知己,珍惜友情。
顾书丹老师:
蒋老师通过这一篇短而深奥的文言文,带领大家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蒋老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指名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其韵味,播放抚琴视频使学生从中感悟琴声魅力;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了解伯牙的心情变化,落实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朱姝老师:
蒋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展开教学,落实语文要素“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以读为本,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读准字音,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韵味;再读——读出心情的变化;三读——抛出问题,是怎样的高山,怎样的流水。蒋老师抓住重点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让学生想象画面,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领悟阅读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
孙子涵老师:
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大单元教学,给足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切身感受到伯牙的志向。
陈雪峰老师:
蒋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从我思考的角度来看,以下两点还可以稍加完善。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最后一句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两个“为”的意思,让学生弄懂这句的意思后,再指导朗读。
2.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情还需深入体会。老师讲相关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想象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的画面,想象两人的对话,这样有助于理解文言内容,体会两人的情感,知道“伯牙断琴绝弦”的原因,从而真正懂得“知音”的内涵。
“教”需潜心钻研,“研”方砥砺前行。愿我们共研共学,向学而教,以学为中心之理念,立足于专业化道路之上,稳步成长,携手并进!
策划:教科处
文字:蒋 梦
图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编辑:赵 静
统筹:办公室
审核:丁红琴
签发:郑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