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格局》
豆瓣评分: 8.5 出版年: 2024-8 页数: 265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1. 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国家”体制,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 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
3. 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吐槽:在目前处于人类文明转换的关口,对世界大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并且论述其历史和发展规律。这些观点经过整理后,出版了这本《天下格局》。 这本书首先从如何正确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各自的特点讲起,分析了为什么我们要尤其关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到了近代落后,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以来,又迅速崛起,这个历史性过程将是何种面貌,未来又有什么趋势走向?这是许倬云先生想与大家共同探讨的中心问题。正如书名所言,本书论述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天下未来格局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
豆瓣评分: 9.4 出版年: 2024-4 页数: 912
当全球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更丰富的议题!
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
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全球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罗森、文以诚、卜寿珊……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明暗法”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吐槽:《如何打开中国艺术》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非专业读者打开中国艺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想要了解中国艺术的独有魅力,可以先打开这本书。
《经验与理论》
出版年: 2024-7 页数: 776
“超级教授”黄宗智的阶段性学术研究方法论成果,用自己踩过的坑、试过的错,为青年学者扫清障碍,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指明道路。
全书聚焦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领域,结合大量翔实的资料数据,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内卷型”经济、以调解为主的法律制度、“第三领域”的集权化简约治理等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历史现实与西方移植理论之间的背离。在此基础上,作者详述自己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总结当前的学术研究误区,提出连接经验与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吐槽: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华北地区的农村面临着人口压力较大、生活水平仅能满足基本需求、社会结构半分化以及自然村相对封闭等状况,这使得直接套用任何一种西方学术理论都变得不切实际。因此,这些农村地区不得不采取一种摸索前行的策略,即“摸着石头过河”,以探寻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小农经济特点的发展路径。
《实践与理论》
豆瓣评分: 8.9 出版年: 2024-4 页数: 806
“超级教授”黄宗智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集大成之作。从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相关的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实践法史研究、实践经济史研究的课题出发,进而倡导从实践出发的研究进路,并且反思中西方不同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指出西方中心论及其理论范式与中国历史研究的悖论差异。作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形式化理论的简单套用,强调历史感和真实感,以从实践¬到理论再返回到实践检验的侧重实践的认识方法,重视本土经验和实践。
吐槽: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农村社会经济史、实践法史、实践经济史等,虽然其研究内容不同,但研究思路都是从实践出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带给人的震撼,只有读过才会明白。 总体来说,《实践与理论》是一部值得任何做学术研究的人去读的书。它或许没有那么好读,但它提供的研究思路很重要,对任何做研究的人来说,都应该反思。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330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政治领导人会因之理性行事吗?由此产生的对外政策决策呢?
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特别是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其对外政策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政治领导人也很少理性行事。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
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策。
吐槽:本书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决策依托于阐释世界如何运作的可信理论,并且经由审议性决策过程产生。基于这个标准,本书分析了1900年以来,在一战、二战、冷战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的15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并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们的决策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违背道德的,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
豆瓣评分: 9.1 出版年: 2024-8 页数: 587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
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吐槽:把文化和权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勾结起来的,在公共领域又有哪些具体表现,通过非常详细的描述讲清楚了。从路易十四开始讲起,第一章主要是罗列现象,一开始读还不大适应,感觉是不是现象写太多了,后来意识到毕竟是在探讨“呈现型文化”,必须呈现啊。还有公共空间的问题,这个也很重要,呈现型文化必然带来对空间问题的思考,毕竟,领域和权力的关系非常密切。最后讲到法国大革命,这阶段太有意思了,比如这次奥运会开幕式都仍然在使用该阶段的很多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