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
出版年: 2024-12 页数: 57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通。
吐槽:本书视角更多是自上而下的 总的来看,元代国家祭祀是国家特征多元性的一大体现,作者也提到元代对明清国家祭祀格局乃至整体“世界观”的影响,可以引出的是元明清的整体内亚性问题?作者提到的将蒙元祭礼和伊利汗国作对比也是很有趣的方向 此外就是各类考古材料,作者没有太注意的是元代的各种复古青铜祭器,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豆瓣评分: 8.9 出版年: 2024-5 页数: 440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天文台是最早雇用女性担任计算员的机构。起初,这些女计算员来自天文台常驻天文学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她们计算和解译男同事夜晚观测的结果。随后,越来越多的女子学院毕业生加入其中。她们见证了摄影术与光谱学兴起的时代,工作内容从计算转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通过天体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这些底片分析恒星光谱、进行恒星分类、编纂星表、发现新星和变星,并找到一种通过星光测量太空中距离的方法。
这是一个有关哈佛天文台历史上赞助人和天文学家的故事,也是一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天文学史。作者通过日记、信件和回忆录等大量材料为我们精确还原了哈佛天文台与近现代天文学发现史上的一些重要现场,以及背后许多不曾为人知晓的点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回到了爱德华·皮克林与哈洛·沙普利任职哈佛天文台台长的时代,亲历了天文台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再到南非的观测活动与玻璃底片库的扩充,见证了安娜·德雷伯和凯瑟琳·布鲁斯两位女性赞助人对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慷慨解囊,更沉浸于威廉明娜·弗莱明、安妮·坎农、亨丽埃塔·莱维特、安东尼娅·莫里和塞西莉亚·佩恩等女天文学家的职业生涯中——她们创造了历史并影响至今。
吐槽:以照相术被应用于天文学研究领域为起点的哈佛天文台台史,以及这段历史中许多起着重要作用的女性群像故事。阅读这样的故事仿佛让我回到童年的夜晚。作者从日记书信自传论文各种混杂在一起的资料中把这段长时且多人物的故事组织得很好。既能看到天文学的发展,也能瞥见其中私人的片段。58岁的坎农小姐第一次来到南半球见到自己一直只在在底片上见到的研究对象的感动~夜里莫里小姐到佩恩小姐家里讨论南天双星光谱。和哥哥赌气认为火星上有运河的威廉。晚上观察星空白天观察蚂蚁,几个理论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沙普利……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为天文台奉献的一生直至死亡的人。直到死前不久他们还在工作。看起来比数学与理论物理学家晚年的没落感好不少。故事中的女性在天文台这个小环境里得到了在那个时代下比较平等的对待,这些都是难得的。
《我们拥有这座城》
豆瓣评分: 8.0 出版年: 2024-8 页数: 392
2015年“格雷事件”之后,巴尔的摩再次陷入混乱,谋杀案激增。巴尔的摩市警察局寄希望于警司韦恩·詹金斯及其领衔的枪支追踪特别工作组,希望他们能让枪支和毒品远离街头。但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詹金斯和团队成员扣押并贩卖毒品、侵吞现金赃款、伪造证据,甚至多次实施抢劫。他们明目张胆的犯罪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与调查,导致无数冤假错案,致使无辜平民死于非命。
资深调查记者贾斯廷·芬顿采访数百名相关人员,查阅大量文件和卷宗,细致描绘警察与平民之间荒诞的对立,再现美国执法部门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吐槽:警察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其肩上担负的不仅是责任,还是道义。但他们掌握的权力越大,受到的诱惑也越大。如果他们为了种种目的腐化堕落、知法犯法,与罪犯勾结,那么几乎没有人能设计一套制度来防止。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栽赃或侵占证据,而当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被阻止,他们便会长期消遥法外,变得越加肆无忌惮,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伤害。
《韦伯传:思与意志》
豆瓣评分: 9.1 出版年: 2023-7 页数: 1032
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西班牙流感”收割了马克斯·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吐槽: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未以时迁而黯淡的思想。作者在观察韦伯性格方面亦非常敏锐。但我认为作者在科学方法论问题上理解有偏差,也对韦伯的存在主义面向缺乏关注。这两者导致他无法察觉韦伯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近乎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另外:原来韦伯在男女感情方面也是时间管理大师。
《异乡人亦不同》
出版日期: 2023-11 页数: 292
本书以关注“附近”和目标群体自我叙事的质性研究,揭示青年城乡移民群体的异质生活世界,解读城市权益空间的多元性。通过重新审视城乡移民青年的日常实践,深入探讨这一群体在城市中权益获取、个人发展、与城市的情感连接,以及定居意愿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性也反向塑造着多元化的城市空间。为全面认识城乡移民群体的城市权益问题,应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提供学术理解与关怀。
吐槽: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时空视角下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的差异性研究。可能是副标题的敏感性吧,所以这本书发布没多久就下架了。而且我看了下豆瓣既没有内容介绍也禁止评论。所以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窥究竟的书,感兴趣可以读读。
《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译文纪实)》
豆瓣评分: 7.9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04
一个更热、更多洪水和干旱以及更多灾难降临的世界正在逼近。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不仅是在表象上改变了自然环境,而且是从里到外影响了海洋、森林、河流,以及超过半个地球表面的地形。我们甚至从生物基因上改变植物、动物的种类。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却在更多层面上失去控制。
我们将在书中读到最前沿、最疯狂的对抗全球变暖的计划:向平流层发射微小的钻石或其他微粒——“就像是给这个世界洒下小精灵的魔粉”——模拟火山爆发后的情景,利用反射颗粒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温度。太阳能地球工程起效迅速,但也伴随着未知的副作用。研究者们可以确定的是,这将改变天空的模样,新的“天空蓝”将会是白色。
这一次,科尔伯特将考察人类如何在有时勇敢、有时愚蠢的情况下,为了控制自然而改变自然,如何在几十年间摧毁那些几百万年才创造出来的事物,又将如何试图通过干预自然来挽回自己造成的破坏。
吐槽:《大灭绝时代》的姊妹篇,介绍前沿自然工程。即使把目光从远古转向未来,作者的笔锋依然犀利毒辣,从请神容易送神难的“中国四家鱼”,到基因驱动技术下的“九号鼠”,人类可以像摩西一样平移一条河,也可以像歌者一样为濒危动物创造一个“生态小宇宙”,于是有人寻思, 咱可得悠着点,地球之光可别变成地球之癌。我是觉得目前大家聊环保的态度挺中二的,从地球生命的尺度看,咱这点动静大概也就是个皮肤破口感染细菌的程度吧,这点科技充其量也只能改变人类世,我们当然要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但不用言必称地球。借用叶文洁的话说,“不是自然不存在了,是我们以为的自然不存在了”。借用彭浩翔的话说,“当我们自以为对地球很重要的时候,这个地球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