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好书推荐 --小二微读

文摘   2024-12-13 09:00   湖北  


曾国藩大传(全二册)


出版年: 2024-9  页数: 800

曾国藩出身平凡,没有显赫家世,却凭借不懈奋斗,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布衣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是如何面对困难、咬牙立志,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赤地立新、运筹帷幄,又是如何在功成名就之时保持清醒、全身而退?


著名清史专家林乾、迟云飞研究曾国藩二十余年,积累深厚,本书基于扎实的史料,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起伏跌宕、逆风飞扬的一生;不仅详述了曾国藩的成长轨迹、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入解读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成功秘诀。


本书文风轻松耐读,精彩程度虽非小说却胜似小说,令人爱不释手。这部传记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更是对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升级的深刻启示。


吐槽:曾国藩死后被称为圣人,百多年后仍然受人推崇。曾国藩留给后人的,有太多的可以学习、借鉴,值得研究。曾国藩身上,具备太多的优秀品质:坚忍、宽厚、有毅力、有耐心、克己自律、有大局观……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帮助他建功立业,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位极人臣。







叙利亚:权力交汇下的破碎之地 

豆瓣评分: 8.8  出版年: 2024-6  页数: 490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实现了从叙利亚地区到叙利亚国家的转变。然而独立后的叙利亚仍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因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认同。社会、地理、政治和民族的分歧,最终导致军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这个国家再次产生裂痕,暴力与冲突成为叙利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吐槽:本书的作者马修·雷伊将目光聚焦于叙利亚在1780—2013年之间的历史,探究了造成她破碎而脆弱现状的历史根源。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正好这段时间去看了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叙利亚展,配合着读书,对这个四战之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就是整本书居然没有一张图、一张地图。这也是社科类图书问题,只买了书内容版权,没有照片和地图版权,英文版是有的。







《中亚古代史》


豆瓣评分: 8.3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89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吐槽:全书涵盖逾千年的战乱变迁与文化演进,地域、族群、政权、宗教等名词眼花缭乱,而全书也无任何地图、时代表或世系图。加之表述略跳跃,翻译不到位,多处衔接也很突兀。总之,对于缺乏中亚史知识的外行读者来说,只能说读起来实在太费劲。





再会,公共人


豆瓣评分: 8.5  出版年: 2023-1  页数: 566

本书为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


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内特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导致了公共人的退场。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吐槽:很难评,考虑到虽然年代久远但对当下美国社会准得吓人的预言性,本书值得一读;但松散的结构、啰嗦又离题的例证以及一些牵强不严谨的论述又特别败好感,尤其是最后一部分把自恋主义解读成当代的新教伦理恕我真的理解不了…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豆瓣评分: 8.1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257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吐槽:很有探讨价值的课题,身份认同、分而治之、先进与落后,虽然现在的调笑可能建立在过去的苦难之上,但“苏北”实际上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沪人以江北佬为耻时,国人也“固化”上海人(尤其是男性)的小家子气、听老婆话,无非就是小霸权遇到了无法抵抗的老霸权而已。








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出版年: 2025-1  页数: 231

本书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北伐“出祁山”为中心,论述了刘备的蜀汉政权的建立和战略规划,通过对诸葛亮治下蜀汉的征兵制度、征税制度、刘备嫡系与当地官僚的斗争等,分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对蜀汉政权“出祁山”的战略与命运进行描述的同时,本书也写到了同时代曹魏与孙吴两国与蜀 汉政权之间的博弈,这些博弈不仅影响了出祁山的成败,也影响到魏蜀吴三国的国家命运,直至最终晋国一统天下


袁灿兴,江苏靖江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著有《山河变》《军机处二百年》《大运河与无锡近代社会》《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华实践与传播研究》《大航海时代的明朝》《大清内务府》等作品。


吐槽:四川盆地交通闭塞,虽然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可惜困于一隅,人口、土地、战略空间都没有优势。如果不北伐,后期将会被对手活活拖死。所谓“不攻曹魏,蜀汉必亡”,诸葛亮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困局。所以,北伐就成了无奈却必 然的选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丞相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连年用兵,穷兵黩武,但其治下的蜀汉“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政 治清明,执法公正,为百姓带来了基本的安 全保障和生活保障。所以,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怀念他。



小编快饿死了,支持小编,猛点!


欢迎出版编辑老师合作,可加小编微信

END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在看 ·




小二微读
阅读照亮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