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民族》
豆瓣评分: 8.8 出版年: 2024-8 页数: 800
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路易十四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君主制政体。但在1789年,“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博弈不仅彻底摧毁了前者,还使其声誉扫地,法国也随之陷入动荡之中,直到拿破仑重建秩序。
本书勾勒了这段承上启下历史时期的波澜画卷,科林·琼斯以扣人心弦的讲述,追溯了在这个跌宕世纪中走向迟暮的波旁王朝。王权与高等法院间难以调和的斗争,贵族与平民间无法弥合的分野,启蒙运动的浪潮,对外战争的冲击……当“太阳王”的遗产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难以为继,“伟大民族”也注定将步入新的纪元。
吐槽:侧重18世纪法国政治史的作品,路易十四留下的是一个足以左右欧洲局势的大国,但人们因为1789年的后见之明而认为波旁家族注定失败,因此往往忽视了19世纪前期法国取得的成就。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前者被严重低估了。书名就可以看出,本书试图修正传统观点,对晚期波旁王朝做出新评价。
《白夜追凶》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868
一场灭门惨案,让原本逍遥浪荡的关宏宇成了在逃的通缉嫌犯。身为刑侦支队队长的双胞胎哥哥关宏峰誓要查出真相,但由于亲属回避原则,警队禁止关宏峰参与灭门案的调查工作。关宏峰义愤辞职。
调任代支队长的周巡出于破案压力,也为了追寻关宏宇的下落,设计让离职的关宏峰以“编外顾问”的身份继续参与各大重案要案的调查。
由于关宏峰罹患“黑暗恐惧症”,白天和黑夜出现在警队的“顾问关宏峰”,其实是由孪生兄弟分饰的。性格迥异的关氏兄弟在警队中破绽不断,冒着随时被周巡及各路人马发现的危险,一边努力侦破各种大案要案,一边伺机调阅灭门案的案卷以查出真相……
吐槽:最近白夜第二季也开始了,时隔七年。不过我还没时间看,看了一些切片,有说好和坏的。但是对于剧不如看看原著,算是一个当下热门吧,因为小编看的悬疑推理太少,不好评说好坏。
《E.B.怀特随笔》
豆瓣评分: 8.5 出版年: 2023-5 页数: 410
E.B.怀特(E. B. White,1899—198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的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
吐槽:随笔不好写,特别是让人不反感的文章就更难写了。很多名作家常常折戟于此,要么是因为写得过于偏离实际显得空泛,或者是大而化之,让人感觉悬念丛生。比如某位香港先生的美食书真叫一个无聊。白先生绝不如此。他可是纽约客的常客。纽约客的腔调就是引人入胜,绝不叫你觉得无聊。
《少年》
出版时间:2024-10 页数:350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主人公“少年”阿尔卡季·多尔戈鲁基出生于偶合家庭,作为私生子,从小受尽屈辱和轻视,十九岁初涉人世的他先是陷入发财的狂想,后在与生活的冲突和磨炼中得到了教训和新的启发。小说采用少年回忆往事的形式,主要情节围绕一封信所引起的种种阴谋诡计和敲诈勒索展开,人物众多,思想复杂,情节曲折紧张,悬念迭出。
吐槽:《少年》是市面上最难见到的陀氏长篇。你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这里有的东西,几乎在他其他的作品里都出现过。在别处已经各自表现得很突出,很到位的人物,在这里似乎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各种纠结,让作者也难以掌控。我们看到《地下室手记》和《双重人格》的主人公,在韦尔希洛夫父子身上如一卵双生;看到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心地洁白的高尚的混蛋。看到伊万卡拉马佐夫——理论上无法爱他人……
《看不见的河流》
豆瓣评分: 8.2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32
“我的血管里有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也有一支不败的霞光之歌。”(聂鲁达)
如果说诗歌是聂鲁达作品中不灭的霞光,散文则像是诗歌创作下的一条潜流,是聂鲁达文学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文选所辑篇目,均为首次被翻译成汉语,主要来自聂鲁达遗孀玛蒂尔德与友人编辑的同名集子《看不见的河流》,以及学者收集整理的未刊之作,涵盖了聂鲁达青年时期、中年西班牙时期与晚年三个阶段的抒情散文和演讲演说。文选着力呈现既有成形作品之外的作家本人,展现其人生剪影。这位诗人、外交官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高呼,为手足相残的战争悲剧而垂泣,也在艺术的园地沉思独行。关于加西亚·洛尔卡、马查多、阿连德等人的动人回忆,更照见了一位20世纪知识分子的独特心路。
吐槽:西班牙语直译,中文译本首次面世。内含聂鲁达基金会授权插图、聂鲁达手绘图。爱、自然、政治,聂鲁达一生至为关键的几个关键词,我们在这本文选中都能够听到某种回响。
《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修订译本)》
豆瓣评分: 8.9 出版年: 2024-7 页数:336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不仅需要阳光、水分、大地的滋养,还需要自由、责任、荣誉、平等、秩序、集体等供灵魂成长、发育的养分。只有如此,这棵树才能有茁壮的根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实践而拥有一个扎根的状态。但是战争、饥荒、贫穷、疾病、失业、异化的教育等等都会切除人们的根系,使人处于拔根的状态。
本书写于薇依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她应戴高乐自由法兰西内务部之约,为法国光复后如何进行建设而写的一份报告。面对被战争拔根的法国人,薇依针对当时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战后的法国该如何建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派、法兰西民族该如何扎根,薇依用激情澎湃的文字,给出了她的答案。
吐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纲领,虽然在书中能看出来她只认可马克思本人。把宗教的地位放得太高,不过其宗教观很多是包裹在科学的观念下的,还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