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纪事(全二册)》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605
《秦汉文学纪事》搜集与文人有关的逸闻轶事,凡16卷,收作家八百余人,主要按照文人生卒年顺序排列,意图通过梳理该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学术交往、学术兴趣、学术或文学作品等,分析文人在当时的学术与文学经历。辑录范围包括类书、选本、杂史、杂传,以及正史、总集、别集及其注疏文字,其他金石、墓志文字。
体例卜前列原文、后附按语,参照以往的“文学纪事”着作,以“事”系文,以“文”系人,同时又有变化。“按语”考证部分不仅清理与文学有关的资料,而且分析材料中的文人心态、文人交游或交际关系、文人在社会与政治中的态度与表现.等等,同时对文人生卒、文学思想来源与影响、文本风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从文人、文学的历史现场,挖掘当时的学术信息。
吐槽:这套书非常好!名家编著,是对秦汉文学研究的一本力作。材料翔实,开拓学术眼界,拓展研究思路,学术价值高!
《功与过:社会生活中的赏罚》
豆瓣评分: 6.4 出版年: 2020-9 页数: 192
世界著名社会科学家查尔斯•蒂利在他那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为什么?》中,揭露了一些关于人们寻找借口和给出理由的惊人真相。如今,他带着对人类关系之复杂性的更为深入的探索回来了,这一次他所检视的是,当我们评功论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人都评功论过,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鲜为人知。蒂利带着他惯有的机锋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对人们互相之间,以及面向自我的责怪和夸扬的方式投去了兴味盎然和发人深省的一瞥。他在本书中收集的故事,有些很是日常,有些不太常见;有些是个人的经历,有些是别有深意的幽默故事——有奥斯卡得主热情过火的演讲,有在国会小组前的证词,有情侣间的恶言相向,还有职位晋升和诺贝尔奖颁奖中的各种争议。借取自文学、历史、流行文化中的例子,蒂利主张人们不仅寻求对功与过,还寻求对正义的理解。罚当其罪,论功行赏,罪有应得。《功与过》构思精巧,行文精湛,是一本革新我们对我们所施予的功过的理解的好书。
吐槽:本书用简单的过程-关系视角对功过这样一个伦理问题给出了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分析框架。虽然行文相对松散,但例证旁征博引,依然展现Tilly强大的经验归纳能力。功与过、赏与罚的标准本身是人际关系、边界定型在社会过程中的产物,而在过程中,关于功过的社会记忆又影响我们对标准本身的理解。
《古希腊经济和政治》
出版年: 2024-8 页数: 368
色诺芬是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的古希腊三大历史学家之一,不仅著有《希腊史》《长征记》等后世传颂的佳作,而且撰写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评其时的城邦制度与人物事件。本书就是色诺芬七篇简短论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论》《论财源》《斯巴达政制》《阿格西劳斯》《希耶罗》《论骑兵队长》及托名色诺芬著的《雅典政制》。
这些文章虽短,却在颇具有开创性,是古典时代最早论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开源节流、骑兵作战训练等话题的作品,为后世了解希腊古典时代主要城邦斯巴达、雅典,以及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吐槽:色诺芬(约公元前444/前431—约前350年),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哲学、教育学等方面均有所贡献,代表作有《希腊史》《长征记》等文史名著,与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约前430/前420年)、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前396年)并称为古代希腊三大历史学家。
《北宋党争与石刻》
豆瓣评分: 8.4 出版年: 2024-1 页数: 377
宋代文史研究中,党争主题颇受关注。有关北宋党争的研究成果多以传世史著与传世诗文集为参考文献,较少石刻文献的运用。本书在党争视域大背景之下,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石刻文献的生成、流传、影响做过程性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以此观照石刻文献,力图拓广、掘深石刻文献与党争的相关研究。 同时,由此反观北宋中晚期党争,对这一影响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动行为做更全面的认知。
吐槽:个人觉得用力最多的是对元祐党籍碑的研究。对于名单的流变过程以及刻石地点如端礼门、文德殿门东壁、地方监司长吏厅的意义,都有比较详尽地揭示,甚至在京师立石时可能的刊刻人员也从玉册官的名单上做了有趣的推测。其他五章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即由党籍碑上的名单以及其后的人物衍生。一章、三章、六章之一、二节,均有关于碑志。“奉敕功臣”碑志一节写得较好,拈出了实录与谀墓、官方立场与主管叙事、碑志义例与创作策略三组矛盾,指出作者要在扬勋、尊体与避祸之间求得平衡。从庆历党争碑志看“范是吕非”印象之形成,从吕党墓志反而不提党争,甚至强调“不结党”这个角度切入谈范吕公案,亦有新意。第二章论“题识”,第四章论书丹与石工,有些地方点到即止了,未能深入。此外,本书所收的表格都下了功夫,有用。
《亚历山大一世与十二月党人》
豆瓣评分: 8.8 出版年: 2024-6 页数: 372
亚历山大一世——“北方的斯芬克斯”,内心的真实想法讳莫如深;十二月党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以反对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为宗旨的英勇起义影响了俄国未来的命运。确立宪政与解放农奴的理想将他们交织在一起,又使他们走向殊途,最终都未能达成所愿。原因何在?
本书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推演亚历山大一世的心路历程与每一步举措背后蕴含的深意,挖掘格里波夫斯基告发十二月党人的真相,首次还原十二月党人暗杀沙皇的1817年“莫斯科密谋”,剖析为什么亚历山大一世明知幸福协会存在仍做出“不应由我来惩罚他们”的决定,彻底揭开十二月党人首个秘密社团的革命面纱,思考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偶然与必然,回答了19世纪初“俄国君主立宪制缘何未立,农奴制因何未废”的时代之问。
吐槽:本书作者为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档案学家,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历史系教授、教研室主任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罗年科。书中描绘了19世纪初的俄国政治历史,试图回答“俄国君主立宪制缘何未立,农奴制因何未废”的问题。似乎,当时俄国具备确立宪政并废除农奴制的各种先决因素。亚历山大一世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生活中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根基——无限君主专制和农奴制,暗中起草俄国宪法和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当时俄国社会的先进群体——年轻军官——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团结起来组成秘密社团,同样渴望在俄国确立宪政和解决农民问题。十二月党人并非从一开始就决定使用武力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是在充分认识到政府已经放弃实施改革后,才决定发动武装起义的。然而,亚历山大一世和十二月党人都未能达成所愿。原因何在?本书试图解答这个疑问。
《世俗与抗争》
出版年: 2024-3 页数: 321
在封建晚期的俄国历史上,乌拉尔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该地区早在15~17世纪即被俄国人民开发,18世纪成为俄国冶金中心,诞生了规模庞大的采矿业,俄国相当大一部分的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于此。该书探讨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国乌拉尔的主要劳动者、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附属农民、工匠和工人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影响这些思想形成的条件,并介绍了乌拉尔劳动者参加17世纪末至18世纪政治运动和宗教运动的情况,尤其是俄国分裂派教徒在农民战争和反封建斗争中的角色。俄国早期无产阶级的一些斗争策略、思想特征以及组织形式的来源和表现等,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解释。
吐槽:在封建晚期的俄国历史上,乌拉尔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该地区早在15~17世纪即被俄国人民开发,18世纪成为俄国冶金中心,诞生了规模庞大的采矿业,俄国相当大一部分的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于此。该书探讨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国乌拉尔的主要劳动者、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附属农民、工匠和工人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影响这些思想形成的条件,并介绍了乌拉尔劳动者参加17世纪末至18世纪政治运动和宗教运动的情况,尤其是俄国分裂派教徒在农民战争和反封建斗争中的角色。俄国早期无产阶级的一些斗争策略、思想特征以及组织形式的来源和表现等,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