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二律背反》
豆瓣评分: 8.2 出版年: 2024-5 页数: 200
20世纪70年代,西欧多国的共产党员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职务,还是忠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想。而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权力的结构以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革命策略作出最具开创性的分析的,正是葛兰西。
本书是安德森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葛兰西的一次回望,对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进行了细致的语文学分析,使读者得以领略葛兰西高度原创的思考以及其中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缝隙与空白,从而为人们未来向何处去提供了一些启示。
吐槽:提供了大量20世纪初领导权和暴力之关系的讨论,以此说明葛兰西在区分国家和市民社会时从相对到包含再到无区别之间的划移。史料很有价值,但安德森以语文学之名却完全没有讨论葛兰西本人在做这些区分时的论据,反而自己甩出些几乎没有马视角的普通社会学意义上的论据就声称完全相对是对议会制的错误理解,无区别则是无法区分各种不同的政治模式,最后甚至说东西方本就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不可以把战略扩展成政治理论。至于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安德森似乎暗示暴力活动本身就有指导作用,因此可以动态地同时接纳与破坏。但这没有解决理论问题,或者说安德森从没有进入理论的语境。
《非遗学原理》
豆瓣评分: 8.8 出版年: 2024-9 页数: 172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较为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与经验。
吐槽:这本书是作家冯骥才先生近些年关于非遗学的著述文章集合,90年代以后,他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非遗学的学科建设之中,成果斐然,从这本书中可窥一斑。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非遗保护在九十年代发轫,早早的开展了普查,并确立了相关目录,如今还有着专门的学科为非遗事业培养人才,除此之外,还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研究经验,相信后面非遗学的路会越来越广,越来越长。
《隐墙》
豆瓣评分:8.8 出版年: 2024-3 页数: 256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吐槽:整本书像是一场缓慢且绝望的梦魇,虽然所有篇幅描写着重复的生活,读来却并不无聊,因为读者心中始终悬置着的是末世小说的那个最终结尾。但这本书的结局已然铺陈在所有叙述之中了。真正的末世是一种孤独漫长的凌迟。人类妄图扮演命运的角色,而自然悉数接纳,毫不在意,森林自有系统,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它面前彻底失效,包括时间、机械工具,甚至包括思考和恐惧。新的生命不断到来,只有死亡是永恒的。
《团圆记》
豆瓣评分: 8.6 出版年: 2024-7 页数: 304
这是杨云苏(故园风雨前)的第一部长篇回忆体小说。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春节, “我”与当时的男朋友檀生,以及檀生父母一起回到他们老家潮汕。第一次以准儿媳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庞大家族中,自然受到亲戚们的热情招待。但当“我”进一步融入这个家族时,却发现隐藏在表面热闹和谐下的波诡云谲,以及 一触即发的家族争战……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法,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中国式复杂的家庭关系。
既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也有虚伪、不堪、软弱等那些不可言说的灰暗时刻。虽然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可平复,但每个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与家族和解。或许读后会有强烈共鸣的部分,亲戚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曾相识。这也是一本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特写,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维系家庭纽带的并非血缘关系,而是生活中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吐槽:这本书,杨云苏算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功夫细致,手段精深,做得漂亮极了。利用去男友潮州老家过年几天时间,将所听所见、新愁旧憾细细织来,不疾不徐,铺排出了三百页,还写得那么灵黠鲜翠,像一盏澄碧如玉的冬瓜蜜汤,没有半点渣滓,险险就要泼出来,但在你眼底一旋,又安安稳稳接回去了。那芳绿却在你心里活了一样。人情世故,也是这样一碗汤,皮肉榨碎了,圆融无痕,但你知道它们曾有怎样的棱角与锋芒,你也庆幸可以这样沁齿地饮下去。在书里,杨云苏贡献了好几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姑奶奶(尤其喜欢姑奶奶)、妈妈、二姨、小姨……包括其他舅舅舅妈和小孩们,寥寥几笔便有神。看到最后一句,不忍释卷,觉得它可以继续写下去的。
《生活的囚徒》
豆瓣评分: 8.4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272
《生活的囚徒》收录威廉·特雷弗12个短篇,探索了爱尔兰城市与乡间的普通人被掩盖在有节制的日常下的情感极限,表现在每个人都自愿或不自知地陷入命运和欲望结成的网,退一步意味着失去,进一步又伴随着代价。因此这12个故事似有一个延续的主题贯穿始末——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囚徒。
无论是贪恋遗产而被金主愚弄,却对枷锁心存感激的背运夫妇,还是背负着隔世之过、拒绝被金钱感化的不羁浪子;无论是被幻象囚禁了一生、在懵懂中悄悄埋葬初恋的女画师,还是利用人世晴暖,以恩主自居的寄生虫父亲,在作者为书中人物的每一处伤痛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读者们会发现,世间每一座冰山下都是一团火焰,每一个温柔的眼神中都能射出一发子弹。
所收《德利马赫伦疑案》一篇曾被BBC改编为电视剧,再现了人们如何逼近又逃避真相,埋葬又创造真相的一场凶案罗生门。
吐槽:威廉·特雷弗(1928—2016),爱尔兰著名作家,被视为当代英语文坛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生于爱尔兰一个中产阶级新教家庭,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历史系,成为职业作家前,先后做过雕塑家、教师和广告公司文案撰写人。特雷弗一生出版近四 十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以及散文集。他的作品曾五次入围布克奖,四次获得欧·亨利奖,三次获得英国惠特布雷德奖,2008年,他获得爱尔兰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一度是诺贝尓文学奖热门人选。
《帝国为什么衰落》
豆瓣评分: 8.0 出版年: 2024-6 页数: 292
本书是一本将国际政治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人文思想著作。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西方世界崛起并主宰了地球,科技、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亚非拉诸国,更鼓励世界其他地区追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然而,在千年之交,面对经济停滞和内部政治分裂,西方世界发现自己开始衰落,像极了当年的罗马帝国。
在本书中,政治经济学家约翰·拉普利和历史学家彼得·希瑟利用罗马帝国的历史重新思考和演绎当代西方的危机状态,从新奇的角度,用独特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罗马和美国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解构了西方文明如何迎接挑战,获得新生的思路。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本书对于普通人了解历史和当前的局势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吐槽:历史教训因地而异,对西方人来说,罗马帝国的衰亡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毕竟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根。《帝国为什么衰落》的作者约翰·拉普利和彼得·希瑟,一位是罗马史的成名学者,另一位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名教授,继承了一项由来已久的学术传统,探讨了罗马帝国衰亡及其对当代西方社会提供的教训。
欢迎出版编辑老师合作,可加小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