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主要看了后两个涉及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相关的章节。原来会以为是以历史主线或者故事展开,实际上故事性不强,更多的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更像一本史料工具书,也可能对研究日本历史的学者更有用一些吧。
之前看了《菊与刀》和《武士的革命》,忽然对日本明治维新和日本为什么转向军国主义有兴趣,同时也想了解一下为什么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结合武士革命和本书看下来,还是有一些感慨。
日本最后的幕府是封建集权社会,只不过天皇就是一个idol,幕府集权,但是各藩独立,幕府也是一个最强大的藩。幕府末年,幕府对各藩的控制力减弱,西方荷兰、英法的舰船加大炮外交对日本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黑船事件和大清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让日本从幕府到诸藩王和武士中的精英们都明白了如果不变革早晚就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中间幕府、诸藩和武士精英们为了各自的目的纷纷登场,拥护天皇成了大家为了证明自己名正言顺的旗帜,尤其是为了推翻幕府统治的诸藩和武士们。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3年黑船事件,幕府为了维护诸藩的支持,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向天皇请示口岸开放通商。结果朝廷居然不同意,认为这是卖国行为,要求先攘夷,形成幕府和天皇的矛盾。幕府在天皇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和美国达成口岸开放的协议,造成天皇和诸藩的反对。岩仓具视洞察形式,利用攘夷和尊夷、诸藩对幕府统治的不满和武士对天皇效忠的信念,提出了王政复古说,进一步激化矛盾,造成了幕府和天皇的对立。这实在是高明的策略,利用幕府和诸藩的矛盾,树立天皇的正统,然后趁机削弱幕府的影响。1863年长州藩是尊王攘夷的代表,首先遭到了幕府的第一次讨伐。1864年,长洲发动禁门之变,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天皇的命令,号召联军对长洲进行第二次讨伐,结果萨长联合,幕府败。这中间萨摩和英国的对战也失败了,这让整个日本认识清楚了攘夷运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读后感悟:
20世纪初,量子论兴起时,围绕粒子波粒二重性的争论如火如荼,论战者之一的薛定谔设立了一个理想中的实验,世人称之为“薛定谔之猫”。这只猫非生非死、亦生亦死的状态比较好地描摹了微观世界里的物理现象:三言两语界定量子论的微观世界,近乎不可能。
薛定谔还写了一本书《什么是生命?》。就凭他“薛定谔之猫”的假设,你能猜想他如何回答“什么是生命”吗?
什么是信息?你能猜想作者洛根教授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吗?。他坦诚:“简明的书名‘什么是信息’还深受埃尔温·薛定谔《什么是生命》的影响,那本书名噪一时、影响很大。” 看来,“信息”和“薛定谔之猫”一样,难以破译,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也许适当收缩范围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本书副标题的定位是“生物域、符号域、技术域和经济域里的组织繁衍”。它透露了如下信息:集中研究人类四大生活领域里的符号,将其视为有生命、会繁衍的组织。
读后感悟:
他们的这些论点是建立在由埃德尔曼在他的三本里程碑式的书籍——《神经达尔文主义》、《拓扑生物学》和《有记忆的现在》——所提出来的根本思想之上的,这些工作把达尔文主义的原理应用于脑的发育和心智产生方面。这一开创性工作的结果对有关意识的许多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意识过程不断地和很大一部分脑中的各种各样的无意识过程相互作用;意识过程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脑区,而有赖于许多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相互作用并不彼此雷同,而极富个性。本书中的这些思想强调了每个个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们对于哲学和我们有关我们自己的认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有严重癔症性失盲的妇女会完全否认能看见东西,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她能避开障碍物,就好像她能看到这些东西似的。因此,似乎她看到东西的能力变成像无意识的一样……。珍妮特在20世纪初讲了若干分裂症的例子。例如,珍妮特把一支铅笔塞在女病人的手中,而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别处,她会自动写字,手会写出对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然而她自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