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日读list163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文化   2024-11-12 20:02   吉林  

读后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的作品,最初,我以为看到了另一个黑塞。那是一个年老、深思、不再寻找答案的黑塞,回想起那些年轻时练习古典语言的时光,不得不承认生命的旅程往往是在原地打转。终究,“另一个海洋”并不那么陌生,你只是前往美洲荒无人烟的高原,在羊群中扮演欧瑞斯提兹,然后发现世界如实地存在着,而你的存在则无法定义。

然而,这部“传记”中间出现了一个潘帕斯草原上高大的寻踪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许多秘密:

在草原上,有一个永不失败的追踪者,能够辨识出任何踪迹,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都可以将其与上千种其他踪迹区分开来,即使相隔一个星期,即使是在被牲畜和车轮屡次碾压的小路上。人们请他寻找走失的小牛或逃跑的小偷。他开始追踪,或早或晚地总会找到他所寻找的牲畜或人,准确无误,就像黑夜终将来临一样。

多年过去,追踪者成为了草原之王,变得忧郁、暴躁,坐卧不安,时而夜晚梦游。有一天,人们再次请他寻找夜里杀死了一名牲口贩子的陌生人。他再次开始寻踪,发现踪迹变幻莫测,交织重叠。他感到疲惫,但习惯、荣誉以及其他因素驱使着他,使他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他所搭建的用四根木桩和破旧帆布搭成的棚屋前。终于,他明白那是他自己的踪迹,是他在某个梦游的夜晚犯下了杀人罪。于是,他向警卫自首,既是失败者,也是胜利者。

主人公恩里克因此“思索着他的踪迹,从阁楼到茅屋,这一路上,有一刻他消失了,但很快又不费吹灰之力地出现了”。在早年,恩里克、卡洛和尼诺在阁楼上阅读诗歌和哲学,用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交流。恩里克永远无法回到戈里齐亚,他阅读、教学、结婚,听到各种声音,而存在总是在逃离世界的路上。


读后感悟:

利玛窦精通中文,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著作打入上层文人的圈子。然而,当万历皇帝指着他的画像说:“他们是回回!”时,即使驾驭语言也无法完全达到理解的彼岸。真正的理解是否能够实现呢?正如“下往地狱的道路易行,黑暗冥府的大门昼夜敞开。但要返身原路登上天国,其路险阻,多费辛劳。”利玛窦时刻留意着中国社会中对传教有帮助的部分,他抓住了印书这个切入点,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与罗明坚于1584年编译了中文基督教祷文的最早版本(根据早期拉丁文版本编写,可能在印度起草),经得到肇庆地方官员的批准,两人在当地耶稣会士的住所印刷了一千两百本。在罗马学院学习时,利玛窦曾参与协助德意志排字匠师制作书籍,他对印刷的具体细节了如指掌。他详细记录了中国工匠如何将倒置的书法文字刻在木板上,这些木板通常由苹果木或梨木制成,速度甚至比当时欧洲用金属活字排版还快。他指出,中国印刷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一次印刷少量书籍并保留字板以备将来重印,即使需要做小修改,也可以迅速且廉价地完成。尽管他觉得汉字繁多复杂,阻碍了学术发展。如何再现一个已逝去的时代呢?通常只能依赖人们的记忆和想象力,二者结合可以唤起一些失落在时间中的瞬间。然而,人类生命有限,个人经历难以超越百年,即使亲历的事情,记忆也常常不可靠。相比之下,包括文献、档案、影像资料等的“历史”被视为真实的记录;而想象力则常被视为“错误的记忆”,甚至被认为是虚构,非历史的,常常是历史学所排斥、摧毁或拒绝的事物。显而易见,事件发生的年代越久远,可供参考的历史文献就越稀少,而想象力在再现那个时代时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曾举例说明:如果某年某地下了一场雪,但没有任何证人或文献记载,那么就无法证明这场雪确实存在过。实际上,即使历史文献再详尽,也无法无限记录逝去时空中发生的所有事件。任何第一手史料都带有具体个人的主观倾向。在这方面,正如后现代史学所强调的,想象力实际上是历史学中不可避免的书写策略。让我们想象一下晚明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鉴于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穿越时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亲身体验那段历史,只能通过文献资料和存世文物来感知和想象——但这依然只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极小部分碎片。我们应该坦诚地承认:对那个时代的再现,本质上是后人的想象。


读后感悟:

这本书不仅详细描述了明代国家权力机构的静态状态,还深入分析了国家权力从上到下的动态运作。因此,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视角,同时也不乏细节;对于整个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线索(国家统治力、基层社会、外部力量)交代得清晰明了。明代国家权力的三大演化: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皆有详细阐述。阅读完本书,将大大改变我们对明代的皇帝、宦官、权臣的一些固有看法,他们实际上都只是政治棋盘上的棋子,不过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千方百计。唯一不变的是在这样的权力博弈过程中,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和运作机制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本书的再版绝对是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福音,内容完整、史料丰富、论证严谨,详细介绍了明代六部百司的职权范围,也阐述了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的演进过程,有力地论证了明代权力结构体现的两个基本原则和三条演进轨迹。中央内部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制衡,地方行政机构从三司到三堂再到巡抚巡按的演变,都突显了“分权制衡”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基本目标。本书的一些内容也打破了一些大众固有的想法,如宦官都是奸贼、皇权不下县等误解,都有详尽的解读。总体而言,这本书作为了解明史的入门读物略显困难,但作为明史研究工具书则非常合适,可谓“明代行政体系的百科全书”。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明朝初期延续了元朝政治制度,建立了中书省、御史台等机构。随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变革完全受到太祖个性的影响。自秦汉以来,丞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有时甚至超越皇权,形成结党营私之势。由于太祖个人历程的特殊性,对权力的集中化格外小心谨慎,不愿增加后患或造成权力分裂。最终,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丞相之职,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内阁议政也由此开始制度化。


德文书屋
阅书、阅人、阅己、阅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