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在马王堆汉墓中的四重棺椁,敦煌石窟内环环相扣的巨幅“变相”画,以及与“君子”美德紧密相连的精美玉器,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系列有趣密码,这些密码被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细致地解读。古代人将成仙和永生视为紧密相关的概念,他们常常一生都在追求仙境,同时精心打造自己的墓葬。死亡在他们眼中是通往另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的起点,是一种过渡性的“礼仪过程”。中国早期美术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时空观念的变迁,以及他们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巫鸿老师的《中国美术史卷二》收录了他在1989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15篇论文,其中包括: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以青铜和玉制品为例,探讨了“早期礼器体现了大量非生产性劳动力凝聚”的观点。通过使用珍贵的青铜或难以加工的玉石,仿制农业生产工具,这些器物的目的并非提高生产力,而是吸引大量劳动力聚集于其上。这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结构分化下财富的转移和集中。
《从‘庙’至‘墓’》:以“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秦始皇陵”和“山东金乡汉墓”为例,分析了“庙祭”与“墓祭”在祭祀对象、地点、建筑结构和仪仗安置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历史不同时期墓庙分化与融合所反映的仪式参与者的政治诉求。
《重述中国美术的故事》:以“红山玉猪龙”、“会稽魂瓶”和“草堂十志图”为例,分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四个转型时期:新石器到青铜时期,艺术从制造中分离;青铜到东周时期,礼器艺术转变为纪念碑建筑艺术;佛教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引入和发展;以及绘画传统的出现,艺术呈现“个人化”和“流行化”的特点。
读后感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过一段令人铭记的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段话至今仍然令人心生敬意。
岁月的洗礼雕琢了人生,然而那些最具生命力的汉字,却永远在光芒中凝视着我们。我一直渴望翻阅《说文解字》,可晦涩难懂,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直到昨天,听到有关失语汉字的新闻,深感触动。社会变迁对汉字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渴望让孩子们在汉字的魅力中汲取文化的传承。因此,手头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最佳答案。
许进雄所著的《文字小讲》是一本知名文字学家专为年轻人撰写的文字启蒙之作,曾被誉为中国的瑰宝。这本书非常适合深入阅读和深度思考。
长久以来,我们阅读的书籍大多是快餐文化的产物,充斥着碎片化的信息。而《文字小讲》给予我们许多:它促使我们静心学习,了解作者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汉字知识,并通过汉字字形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这本书让我们沉浸在横竖撇捺的交错之中,透过大量分析和论证,为读者揭示文字演变的过程。
读后感悟:
在这场棋局中,精彩绝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假主角”的巧妙运用——在真正主角B博士登场之前,先介绍了世界冠军岑托维奇,这一安排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层次。
故事深处的心灵挣扎也是我个人钟爱的一部分。茨威格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心理与人性,从最初的空虚和绝望,到后来的坚韧与抗争,再到最终的精神崩溃,作者捕捉到了每一个微妙的变化并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B博士一同经历那段痛苦而悲壮的旅程。
作品中隐含的批判元素提升了整体水准。茨威格巧妙地融入时代背景,使故事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叙述。透过B博士的遭遇,作者揭示并谴责了纳粹的罪行,表达了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这种人文关怀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些联想也不禁涌上心头:感觉剥夺实验中,外界刺激对维持人类正常生存至关重要。刻意练习与虚拟练习的价值。B博士获得棋书让我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得到《九阳真经》的情节,他的学习过程倒有些像AlphaGo学习围棋的早期阶段,而岑托维奇的盘外战术则颇似《围棋少年》中江流儿对战老国手刘南如时所使用的“熬老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