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日读list145 | 走到最后关头

文化   2024-10-24 20:00   吉林  

读后感悟: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作为国内首部全面探讨科举制度的通史性巨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精心打造,汇聚了近十位学者的智慧结晶,历经六年磨砺,终成452万字的鸿篇巨制。该书以宏观视角开篇,总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研究价值及其时代特征,随后细分为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五卷,系统而深入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从诞生到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它对中国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度影响。

其中,明代卷由郭培贵教授主编,篇幅达75万字,深度聚焦“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及“庶吉士选拔、培养与散馆制度”等核心环节,并附上明代各科举进士的详尽统计,全面展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定制、演进、变革及其社会效应。

明代科举制度作为科举史上的辉煌篇章,近二十年来研究成果丰硕,涌现出众多高价值观点,为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既往研究亦存在“泛而不深”、“选题薄弱”、“概念模糊”等问题,亟需学界深入探索。《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填补研究空白,推动学术进步。

阅读此书,我深受其清晰脉络与严谨结构的启发。作者以明代科举五级考试体系为纲,逐章展开,每级考试独立成章,章节间既有内在逻辑,又便于读者对比乡试与会试的差异。章节内部小节划分科学,从考试的时间地点、官员选任、考场规则、录取标准到编纂录册、落第者出路等,均有详尽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使全书结构严谨,易于理解。


读后感悟:

“九一八事变”令众多中国民众感到震惊的,并非张学良军队的战斗力不足或败于日军之手,而是他们竟然未进行任何抵抗。在事变酝酿的数周里,当中日矛盾日益激化时,张学良曾告诫部下切勿激怒日本人。事变一旦发生,他即刻电令部下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正如他于1931年9月20日向媒体透露的那样:“当我察觉到日军有意在满洲采取某些行动后,便下令部下如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抵抗,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日军进攻的消息传来时,我又立即下令收缴军械……因此,当日军开枪并使用机枪、大炮轰击北大营及其他地点时,中国军队并未进行有组织的反击。”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极大地助长了关东军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在日本军官擅自策划此次阴谋、无视东京命令的情况下。9月18日事变后,日本政党内阁为了平息国际舆论的愤慨,曾试图遏制关东军的行动。在10月的大部分时间里,东京政府成功地阻止了关东军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然而,日军仍能通过恐吓中国民众和利用伪军来巩固其地位。在关东军逐步控制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为关东军司令部安抚东京当局提供了便利。关东军的情报机构完全渗透了张学良的指挥系统,使得他在9月18日前后发出的不抵抗命令被日本指挥官所洞悉,并在制定其军事和政治计划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读后感悟:

雷默曾对我的笔名“羽井缺一”进行过一番取笑,但具体内容我已因记性不佳而遗忘。只记得我曾耐心地向他解释,“羽井缺一”其实是“羿”字的拆字游戏,可惜他似乎并未理解,如同对牛弹琴。为了让他更深刻地体会拆字的乐趣,我将他的名字“雷默”拆成了“雨田黑犬”,这一招颇为奏效,他自此再也没有拿我的笔名开过玩笑。

“雨田兄”这个称呼,便是从那时起开始流传的。

雨田兄是个爱讲笑话的人,每当讲到那些大臣因觊觎美色而笑得满口绿牙齿的段子时,他自己总是先笑得前仰后合,露出一排洁白而健康的牙齿,极具喜感。

在这个时代,人们纷纷在朋友圈晒旅游、晒宴会、晒首映礼、晒金银珠宝、晒名人合影,而雨田兄却独树一帜,他晒的是上山放野火的经历,晒的是稻草、石头、枯草、蚂蟥、黄鳝泥鳅、包子面条等日常琐碎,堪称朋友圈中的一股清流,颇有几分《夜行记》中那位和尚的洒脱与不羁。

我给雨田兄贴上的标签是:爱笑、有趣、牙齿茁壮、体格健硕、走路带风、古道热肠。我虽听说他文章写得很好,但如同听说谁很美、谁很有才、谁很了不起一样,都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直到前几天,雨田兄的《追火车的人》在当当网上架,我才觉得应该去买一本以示支持,并在豆瓣、当当上给予五星好评。出书不易,作为写字者的朋友,这是我唯一能为他做的事情。认识的写字朋友越多,买的书也就越多。我当然也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比如喜欢那些充满幻象的现实作品,但对纯粹的写实作品则毫无兴趣;对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文字着迷,而对平淡无奇、毫无新意的文字则无感;看到“先锋”、“实验”、“后现代”等字眼时,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到手的书有的让我看得痛快淋漓,有的让我偷师学艺,有的则只是粗略翻一翻,还有的则直接被我塞进了书架里。


德文书屋
阅书、阅人、阅己、阅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