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听漏》是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作品。该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为线索,展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关于考古人的传奇故事。九鼎七簋的出土在考古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故事中,九鼎七簋作为两周时期的文物,既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又成为一系列事件的重要载体。楚学院的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盗墓贼等各路人物纷纷登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智力和命运角逐。
故事一开篇,楚学院内“楚馆秦楼”门牌的设置问题既是小说中的笑料,也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楚学院和青铜重器协会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单位,其内部运作和人事变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比如楚学院原本的院长职位由泰斗级人物周老先生担任,周老去世后由曾本之接任。曾本之年事已高,常年表示要辞职。而在青铜重器协会中,尽管马跃之的学术地位无人能及,却因多年不涉足青铜重器领域,在发言时甚至不提及青铜,结果上级推选郑雄担任协会会长。这一变动打破了原有的惯例,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竞争和矛盾,使得单位内部动荡不安。
小说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马跃之。他并非大学生,曾在农村当知青,后自学考古专业课程,回城代替父亲从事青铜修复工作,逐渐声名鹊起。他对青铜文物的独特见解和修复技艺备受赞誉,然而长期不涉足青铜领域的局面却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使得人事安排和学术地位产生了矛盾,单位内部局势错综复杂。
读后感悟:
近年来,历史学界黄仁宇的著作一直风靡,他独特的历史叙事风格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让我们开始了解“大历史”这一概念。国外汉学家们经常能为我们呈现历史的新视角,最近两年美国史学家史景迁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我自然对他对中国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备受赞誉的历史著作《王氏之死》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我拿起这本只有114页的薄薄小册子时,我不禁思考这本书如何揭示“大历史背后普通人的命运”。老实说,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未完全体验到阅读的愉悦,我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史先生根据山东郯城的县志、官绅的笔记和回忆录,描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片段的穿插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书中描绘的郯城人生活平凡而动荡,他们为生计奔波,遭受土匪和官兵的掠夺和杀戮。妇女的生活更加悲惨,三纲五常自不必说,而被县志和官绅称赞的贞妇烈女形象对所有妇女都是一种压力。男人们一直通过“赞美”来激发更多妇女成为道德楷模。在这样的环境下,偷情行为带来巨大风险,而书中的“主人公”王氏就冒险这样做,最终付出沉重代价。王氏的故事在书中出现得很晚,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郯城的生活风情,让我开始怀疑这会是一本关于民间风俗的集子。但是,读完整本书后,我对作者的构思感到钦佩。前面对王氏生活环境的描写为她悲惨的结局铺平了道路,使得最终结局看似“顺理成章”。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时,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王氏的命运,这种“理所当然”来自于当时社会的观念。史景迁巧妙地通过平实的叙述完成了对我的“洗脑”,仿佛让我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员,对王氏的结局也感到“理所当然”。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史先生向我展示了历史的残酷现实。
读后感悟: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涵盖了三种方式: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非仅限于意识层面,许多心理活动发生在无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虽然这些层面的心理活动不被个体直接察觉,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在阅读《躁动的无意识》之前,我对“无意识”的理解相对简单。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无意识的强大力量:虽无形,却能控制灵感,引导我们选择欲望的对象,甚至是我们所爱之人。这种潜能令人胆颤心惊。
《躁动的无意识》的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博士,前作《贪婪的多巴胺》荣获“新世代独立图书奖”,本书延续了他在精神病学和行为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案例阐释无意识的概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阅读一部悬疑小说,引人深思直至最后一章。
这本书将心理学、哲学、童话、案例、实验和研究融合在一起,以讲故事的方式从新的视角解释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们不应与无意识对抗,而应让其走出阴影,学会关怀其感受。书中另一个重点在于揭示无意识与自我认知的关系。虽然我们常自认为了解自己,但在关键时刻,如面对压力或情感纠纷,我们的行为似乎失去控制。利伯曼指出,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无意识的作用。无意识在简化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我们往往未察觉。举例来说,当面对朋友无意之语时,情绪反应可能源自长期潜藏的无意识情感,而非理性思考。无意识对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有时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或决定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意识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绪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