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分析思维模型之:OSM 模型

科技   职场   2024-03-25 08:08   上海  
你好,我是林骥。
假如你正站在一座迷雾笼罩的高山脚下,想要攀登上那似乎遥不可及的山顶,却因浓雾弥漫看不清前方的路。
此时,你需要一个指南针、一套行动计划,还有一张地图,它们就如同 OSM 模型的 3 个要素,能帮你成功登顶。
下面介绍 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的第 94 种:OSM 模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目标、制定策略并度量成果
1. 为什么学习 OSM 模型?
学习 OSM 模型的好处有很多,主要包括:
① 更加清晰地定义目标
OSM 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定义目标,确保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② 更加有效地制定策略
通过学习 OSM 模型,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策略,让行动计划与目标方向保持一致,避免浪费资源,从而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③ 更加精确地度量成果
OSM 模型要求我们设定合适的数据指标,这能让我们更加精确地度量成果,及时跟踪目标的完成进度,并评估策略和执行的有效性。
2. 什么是 OSM 模型?
OSM 模型是一种业务分析框架,适用于目标清晰、行动方向明确的场景。
OSM 代表  Objective(目标)、Strategy(策略)、Measurement(度量)的首字母缩写。
① Objective(目标)
目标要符合 SMART 原则,也就是:具体的、可衡量、可达到、相关的、有时限。
例如,某零售公司今年的目标是营业利润提升 10%。
注意:要避免制定模糊的、不可量化、不可达到、无关的、没有时限的目标,不要说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比如,加强管理、加倍努力、加大力度 …… 这些都不是好的目标。
另外,还要避免把一些容易造假的过程指标作为目标,否则很容易导致「虚假繁荣」。
② Strategy(策略)
策略是具体可执行的动作,要能用数据进行监控。
比如,每月 8 号举行一次促销活动。
要避免把策略当成目标进行分解,比如,让华东地区的营业利润提升 10%,这只是把目标按照地域进行分解,而不是制定具体可执行的动作。
还要避免制定与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策略,比如,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做好服务 …… 这些只是浮于表面的口号,难以真正落地执行和用数据进行检验。
③ Measurement(度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
度量是对策略执行情况的监督,其指标要清晰、准确,并易于理解和操作,以便保障策略能够执行到位。
很多时候,目标没有完成,并不是策略出了问题,而是执行没有到位。
3. 怎么运用 OSM 模型?
运用 OSM 模型,通常包括 3 个关键步骤:
① 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像指南针,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
② 制定有效的策略
策略是一套行动计划,包括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③ 度量成果与调整
度量指标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策略的实际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下面我以个人成长为例,演示如何运用 OSM 模型。
首先,设定明确的目标。
2021 年 7 月,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学习目标:在接下来的 5 年内,听完 3000 本书,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制定有效的策略。
为了督促自己更好地完成目标,我购买了得到 App 的听书会员,在朋友圈公开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复盘总结和跟踪目标完成的进度情况。
为了挤出听书的时间,我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时候听书学习。
为了提高听书的效率,我训练自己适应 2 倍的语速,这样大概 30 分钟就能听完 2 本书。
为了提升听书的质量,我在听书之后,会对其进行评分,并摘录其中的金句,写下自己的感想。比如,我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听完 1018 本书,我推荐这 10 本
对于个人评分在 8 分以上的书,我会阅读原书内容,以便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度量成果与调整。
我选择把听书的数量作为度量指标,这样可以方便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进行追踪。
经过计算,如果每天听 2 本书,那么只需花 1500 天,就能完成听 3000 本书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累计听书 2719 本书,通过持续追踪目标的完成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相信最终肯定能够完成目标。
最后的话
总之,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业务场景,当你明确目标之后,都需要配合有效的策略和度量,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一个人的目标即便制定得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策略和度量,最终也将难以达成。
很多人在年初定好目标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到年底才发现与目标相差甚远,然后怪自己目标太高、意志力不行、行动力不够等,却没有反思策略或度量方面的问题。
如果你能熟练运用 OSM 模型,将能更好地跟进目标的进度和执行情况,从而大大提升目标达成的概率。
延伸阅读:
《商业分析全攻略》(接地气的陈老师,2022年)
《人人可做数据分析》(于琪,2023年)
相关文章: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系列

↑ 点击此卡片关注 ↑

↑ 周二早八点阅读 

林骥
《数据化分析》作者,从事数据分析工作 16 年,致力于用数据化解难题,让分析更加有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