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刊#8:浪潮将至

科技   2024-12-17 08:01   上海  
你好,我是林骥。

这里记录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内容,每周二 8 点发布。

听书

1、The Coming Wave | 吴晨解读

这是比尔·盖兹推荐的一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 2023 年,2024 年有了中文版,翻译为《浪潮将至》。

新的技术浪潮正在到来,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自己在其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看见未来发展的趋势,未必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选择,并且在选择中变得更加自由。

与其担心 AI 会超越人类甚至可能毁灭人类,不如探索 AI 会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复杂问题。

2、《真需求》| 李方圆解读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商业闭环的极简模型,包括 3 个核心要素:价值、共识和模式

要想洞悉用户真实的需求,需要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洞察人性的本质。

看书

1、《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2007 年)

学习和实践《幸福的方法》的第三篇:幸福的冥想

练习善意的冥想: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回想过去善待他人的经历,试着消除自助与助人的界限。

想象一件未来的事,比如给爱人送礼物、给孩子讲故事、与朋友分享快乐、去学校当义工、欣赏艺术品等,体会从中获得的幸福感。

想象自己在 100 岁的时候,作为一个有智慧的老人,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告诉自己如何才能活得更幸福,然后把「智者」建议做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

比如,100 岁的你劝你要和家人多多相处,那现在就开始安排时间,去做一些与家人一起活动的事情。

虽然我们都有自己天生无法改变的个性,以及无法控制的事物,但是我们却有发挥自身优势和掌控自己时间的权力。

人们总是在追求效率,希望用更少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结果忘记了去体验、享受和感恩。

比如,我现在听书习惯用 2.25 倍速播放,看文章喜欢一目十行,很多人看视频也喜欢用倍速播放,日本记者稻田丰史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倍速社会》。

然而,有研究指出,长期倍速播放,会影响人的短期记忆,尤其是对正处在发育期的学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

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会刻意放慢速度,甚至多学几遍,以便提升学习效果。

回顾过去做过的事情,哪些是可以简化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哪些是可以缩短时间的?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带来快乐的?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说:幸福就在当下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幸福没有简易之路,改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接纳「就是现在」的理念,让自己活在平静、真实的现在,关注那些普通而平常的小事。

2、《会说话的数据》(本·琼斯,2024 年)

这本书分为 8 章,包括:

1 个总体目标

数据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智慧,促使我们选择明智的行动方针。

2 种思维系统

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和数据量,分成 4 种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其中「分析瘫痪」是指花过多时间分析数据,结果造成行动迟缓,甚至无法决策的现象。

如果把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结合起来使用,就是《小数决策》中介绍的「定量直觉」。

3 大应用领域

包括:专业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在专业领域,数据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硬技能」都与数据有关。例如:AI、分析推理、自然语言处理、科学计算、业务分析、数据科学等。

在公共领域,数据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社会环境。例如:隐私侵犯相关数据、疾病传播数据、气候变化数据等。

在私人领域,每个人都可以用数据追踪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加了解自己。例如:我通过养成记录时间和情绪的习惯,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4 种数据尺度

包括:定类(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定比(Ratio)。

5 种分析方法

包括:描述性分析、推理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指导性分析。

6 种展现方式

包括:数字、表格、概括统计量、数据可视化、仪表盘、数据故事。

每种展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表格能够非常精确地展现每个数据值,概括统计量能够让我们轻松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数据可视化有助于揭示数据的内在模式。

例如,下面是安斯科姆四重奏散点图,这 4 组数据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线都几乎相同,但数据分布差异很大。

7 种数据活动

包括:创建数据、构建数据源、准备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消费数据、以数据为引导做决策。

8 个预设问题

我们可以用 「八何」来概括 8 个问题:

  • 何故(Why)

  • 何地(Where)

  • 何人(Who)

  • 何时(When)

  • 何个(Which)

  • 何事(What)

  • 何如(How)

  • 何量(How Much)

著名教育改革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八位顾问》,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何」,并把这首诗修改如下:

我有九个好朋友,
曾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
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人何事与何故,
何时何地与何个,
何如何数与何价。
若向九贤常请教,
虽是笨人不会错。

其中「何数」与「何价」分别对应 How Many 和 How Much,代表数量和价值。

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数据,我们都可以先问一问下面 8 个问题:

(1) 为什么数据对你来说很重要?

(2)数据来自哪里?

(3)谁拥有和更新数据?

(4)上一次更新数据是什么时候?

(5)哪些变量是最重要的?

(6)重要变量的定义是什么?

(7)数据是如何测量、收集和存储的?

(8)你有多少时间来思考数据?

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数据,避免数据滥用或乱用。

文章

1、分享我的工具库(2025版)

L 先生推荐了一些实用工具,其中有些也是我经常使用的。

Edge

这是我目前使用最多的浏览器,有很多好用的插件,例如沉浸式翻译、各种 AI 等,再加上一个智能分组的插件 Tabius,对提升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Obsidian

今年成为我的主力知识库管理工具,利用插件和 Git 解决了同步的问题之后,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记录,还能接入 AI 插件,功能非常强大。

PicGo

与 Obsidian 搭配使用,自动把图片上传到图床,方便在各处引用,节省本地硬盘空间。

PixPin

我经常用 PixPin 来截图,支持滚动截图和贴图等功能,使用体验很好。

KeePass

用来管理各种网站的账号和密码,每个网站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增强安全性的同时,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实现快速登录。

Kimi

这是我目前使用最多的 AI 工具,在长文本处理方面表现优异,其中的「IT 百事通」帮我解决了很多技术相关的问题。

另外,我计划使用一些新的工具,包括 Directory Opus、Cryptomator、Ditto、Follow、Quicker 等,用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2、连接即权力,共识即商机

得到头条第 531 期[1]介绍了潘通发布 2025 年度代表色:摩卡慕斯。

这是潘通[2]第 26 年发布年度代表色,并给出了预测的理由:

这是一种引人回味、柔和的棕色调,能够将我们的感官带入其所激发的愉悦和美味之中。色彩温暖浓郁,满足我们对舒适的设想。我们总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和谐感,人际关系、工作、社交人脉。和谐能带来满足感,启发正向的内在平静、安心和平衡,并让我们与周围的世界同步。因此,我们选择了摩卡慕斯作为 2025 年度代表色。尝试从另一个维度,进一步满足我们对舒适的渴望,包括分享、馈赠和给予的简单愉悦。

我喜欢「摩卡慕斯」代表的内涵,计划在 2025 年新版「数据化分析系统」中使用这种颜色的图表。

AI

1、我最喜欢的关于 AI 的书 | 盖茨书单

面对 AI 的快速发展,我应该担心什么?应该有多担心?

比尔盖兹说:《浪潮将至》这本书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会帮助你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让你更好地准备驾驭即将到来的浪潮,而不是被它卷走。

与其恐惧,不如驾驭。

人类之所以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回顾过去,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智能使我们能够预测未来的可能情景,并基于这些预测,采取明智的行动。

2、金发 AI 女神 Freysa 进化路上的博弈与诱惑

有一个名叫 Freysa[3] 的 AI 机器人,拥有自己的加密钱包,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转账或者消费。

她向人类发起挑战,如果你能通过付费跟她聊天,让她愿意把钱给你,或者完成一个她指定的任务目标,那你就赢了。

结果第一轮就有 195 个人接受挑战,经过 482 次尝试,最终奖金池超过 47,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0 多万元。

言论

1、当一个人开始认知自我时,他才会真正发生改变。

——凯文·凯利

2、千万别只顾着谋生,而忘了生活。

——多莉·帕顿

3、我见过的「大牛」,基本无一例外,都会吐槽 AI 多么有问题,无法满足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在每天使用 AI。

——刘宇波

回顾

学习周刊#7:时间贫困

学习周刊#6:幸福的陷阱

学习周刊#5: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学习周刊#4:经典的魅力

学习周刊#3:把握当下

学习周刊#2:怎么调节情绪?

学习周刊#1:创刊号

参考


  1. https://d.dedao.cn/FBgUuLkjqYffkvdq ↩

  2. https://www.pantonecn.com/color-of-the-year/2025 ↩

  3. https://www.freysa.ai/ ↩

林骥
《数据化分析》作者,从事数据分析工作 16 年,致力于用数据化解难题,让分析更加有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