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东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摘   2024-11-17 22:49   山东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许娟             审核人:顾晔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 “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 (经济价值)和“颜值” (景观价值) 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 (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 “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籿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更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

1 /8

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 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 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 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 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 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3分)

A. 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 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 对于没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D. 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2 /8

5.近日,无锡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狂奔的蜗牛

谢宗睿

这是今年大黑第四次出险,所幸人没事儿,责任也没啥可争议的。于是,短暂的惊惶过后,我点开微信通讯录,给“狂奔的蜗牛”打去了音频电话。

依然是秒接。听筒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又咋了,大哥? ”“人没事儿吧? ”“报警了吗?”“谁全责?”……伴随着一连串提问,老杜那张嵌着抬头纹和鱼尾纹的脸浮现在眼前,立马让我安下心来。

大黑是我的第一辆车。怎么认识老杜的,已记不清了。不过,自打五年前把大黑迎回家的那一天起,无论常规保养,还是意外事故,关于大黑的一切事情,我都托付给了老杜。很久之后,我才知道,4S店里分工其实很细,而老杜的职责既不是销售,也不是售后,更不是机修,只是保险定损员。

和能说会道的销售冠军比起来,定损员不太起眼。喜气洋洋把新车开出店门的车主,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大凡来找定损员的,除了个别车主还能勉力保持住一派“破财免灾”的乐天风度,其他无不垂头丧气、臊眉耷眼。说这是一份负能量满满的工作,应该算不上夸张。再加上在保险行业的“鄙视链”上,一线的定损员无疑处在中间靠下的位置,所以这个岗位通常留不住人。老杜是个例外,干这行整整十年了。

老杜个子瘦高,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一头短发白了不少。上次大黑出险时,他刚做完核酸回到店里,随手把身份证放在桌上。我这才发现,老杜其实生于 1990年,这真的让我有点儿吃惊。

这次事故让大黑伤得不轻,所有维修项目做完,花了近二十天。老杜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又是和保险公司协调定损情况,又是催件,又是到车间查看维修进度,又是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让我别着急,着实费了不少心。于是,接大黑回家那天,我特意赶在老杜下班之后才到 4S店,取了钥匙便硬拽着他去了旁边的烧烤摊。

闷热的盛夏傍晚,几杯扎啤下肚,话就聊开了。老杜老家在河北的一个贫困县,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5 岁初中一毕业,老杜就跟着亲戚外出闯荡,在县城炸过油条,在省城倒腾过旧家电,22 岁那年来到北京,打的第一份工是修摩托。后来,老杜干上了保险定损员。“那时候,干这个没门槛,修过车的都能干。可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交过不少‘学费’。”老杜说,“现在干这行的年轻人可就不简单了,刚才在店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小伙子是我徒弟,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今年毕业,现在在店里实习。书读得多,学东西就是快,比我当年强多了。”

“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我打趣道。“怎么不怕呀,我可没敢躺平,我今年也大专毕业了。大哥,你看。”老杜猛喝一口,突然放下啤酒杯,掏出手机,熟练地输入一串网址后举到我眼前,“这是我

3 /8

的学信网在籍证明。现在想干我们这行,最低门槛是本科,我正琢磨着一鼓作气去考个成人本科。大哥你是知识分子,见多识广,到时候一定帮我参谋参谋。”老杜越说越兴奋,满面红光。

“初中起步,过了十几年,三十多了还要考本科的,你是我认识的头一个!”我由衷地夸了一句。没想到,老杜接下来的话更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我媳妇儿更狠,她也是初中学历,后来一直自学。她这几年在一家公司当会计,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我的本科、她的注会,还指不定谁先读出来呢。我俩也想给我家那俩浑小子做做榜样。”

老杜有两个儿子,都在老家。“现在,我爹娘在老家啥都不用愁,唯一的任务就是带孙子。这些年,镇上的学校盖得和北京的一样气派,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啥都不缺,这样我俩才能迈开大步只管往前奔呀。”老杜说着拿出手机,老老杜老两口、老杜小两口再加上俩小小杜,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满满的幸福也顺着老杜深深的鱼尾纹流淌出来。

酒兴正浓的我恍惚想起一则“鸡汤”,大意是德国的一个下水道工人在修管道时常常吟诵席勒的诗歌,他说:“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

那天聊得痛快,我俩都喝了不少。代驾把我送到家后,我便匆匆洗漱倒头睡下了。第二天清晨打开手机,两条微信留言映入我惺忪的睡眼。第一条是用手机拍下的一页书,上面用红笔画出了一句话:“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另一条是语音。“大哥,昨天太感谢了。喝酒的时候,咱们聊到了保险行业的诚信问题。晚上我回到家读书,正好看到这一句,很受启发,和你分享。”“狂奔的蜗牛”对我说。

(选自《光明日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开头“我”给“狂奔的蜗牛”打电话,他秘接,既因为我俩关系熟,也因为他是一个敬业负责的保险定损员。

B. 小说通过描写车主开新车与定损时的不同表现和一线定损员在保险行业的地位,表现了老杜工作的不易。

C. 小说主要人物老杜干定损员整整十年没有跳槽,主要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学习能力不足,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

D. 小说通过“我”想起的一则“鸡汤”——下水道工人吟诵席勒的诗歌,表现了“我”对老杜生活态度的思考与赞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串起故事情节,有利于老杜形象的塑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 小说通过叙述老杜媳妇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的相关情节,衬托了老杜拒绝躺平、追求进步的形象特点。

C.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杜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

D. 小说从小事中折射时代特征,从老杜讲述的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涉及的职业要求,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8.题目“狂奔的蜗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除? 请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似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 “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 “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 公谢遣之,曰: “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 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 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除C、D外再选择三处断句,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分)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取其质C以至于此D吾知所以败E诸卿F观之G自今已H后不复败矣

5/8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称谓,要求和本名意思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

B. “其在君乎”中“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意义不同。

C. “为流矢所中”中的“中”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中”意义不同。

D. 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12. 下列句子与“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 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 《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 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4分)

(2)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4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郡圃春晚

韩琦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谽战万愁无酒力. 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①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本诗是韩琦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

15.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堕。

B. 诗人善于用字,颔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

6/8

怡然心境。

C. 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 本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16. 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对天赋高的人来说,《劝学》中的“                    ”是最好的告诫,天赋再高,也要戒骄戒躁,务实有恒。

(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明确指出“彼童子之师及不是指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3)曹操的《短歌行》中“                    ”的诗句,将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4) 看到“乡土中国”这几个字,脑海中便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炊烟袅袅,篱落疏疏,田屋农舍,错落有致。《归园田居》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武昌红巷,位于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武汉革命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小巷里。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润之旧居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武汉最负盛名的红色文化圣地。

走进红巷,青砖灰瓦的檐墙、苔藓青石的路面、光影摇曳的大树,仿佛都在诉说那段风雷激荡的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润之亲自倡议由国共两党共同筹办,1927年3月7日开始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6月19日毕业,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多人。讲课最多的是润之,据学员回忆,润之讲课 ②   ,往往用浅显的例子道出深刻的含义,很受大家欢迎。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学员们对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一些混乱思想得以厘清。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方用俄文标记着“1927年4—5月中共五次代表大会”,另一张照片则是与会代表们 ③  地听取大会报告。这两张中共五大现场照片,是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复制而来,填补了国内党史档案的空白。

农讲所的作息生活完全军事化,半天理论课半天军事训练,学员们要到野外进行作战演习和实弹射击,还要学习炸弹制作等技能。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7月,国民党宣布与共产党决裂,武昌农讲所也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停办。而对于这800多名学员来说,他们的革命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奔赴全各地“农运”一线 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 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18.请在文中横线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③                 ②                  

7 /8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B.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 (荔枝) 叶如桂,冬青。华(花) 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把很多课文都背下来,现在谁还能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背下来?。但我们为什么还能读书,还会写那些字呢?

武侠小说里,武学宗师张三丰教张无忌他新发明的太极剑。张三丰将剑招慢吞吞地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能记住一半。张三丰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的招数和前面一次完全不同。他又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只能记得三招。到第三遍演示完,张无忌说,已经全忘了。大家都很着急,张三丰却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

张三丰教的和张无忌领会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临敌以意驭剑,才有变化无穷的应对能力。我们能读书写字,也是忘了课文的“剑招”.   ②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像守财奴积攒财富那样积累知识,①而且要磨炼自己见微知著、见此知彼的洞察力。②为了培养这样的能力,③你要不断地学会腾空自己的知识库存,④忘记自己原本相信的“真理”,⑤随时以一种空灵、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事物。⑥比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⑦是你忘记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告诉我们,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是高考依然驱动着同学们花了大量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有人因此产生了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背诵这些古诗文吗?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