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新书发布会在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举行。本书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精心打造,是该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儿童哲学教育本土实践领域的最新成果。该书旨在为儿童哲学教师提供一本实践手册,同时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的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念与方法”深入探讨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意涵、课程开发、授课过程、教学策略及语境思维的应用;下篇“教案与课例”则提供了一系列附有哲学解读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本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厦门大学“十四五”精品教材。
新书发布会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合斯来提主持。
本书编写目的
主持人:大家好!感谢大家光临《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的新书发布会。我想请本书主编曹剑波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编写目的。
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儿童哲学是一场世界性的哲学践行运动和教育革新运动,每个国家都可以运用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智慧来丰富和发展儿童哲学。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本土化的刺激物,又可以充实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儿童的哲学思考,也不断地启发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重视儿童哲学的中国化,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哲学课程开发。《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是“南强儿童哲学丛书”的第一本,也是儿童哲学本土化、中国化的一小步。
近8年来,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备课、磨课、开发教材和师资培训。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儿童哲学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编写《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是我们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不仅可以为我们中心将来推广儿童哲学找到一个抓手,而且可为一线教师提供易操作、易模仿和易借鉴的案例。
编读对谈
儿童哲学教育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和探索,本次发布会邀请了本书几位最早的读者,同时也是儿童哲学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践行者,与两位主编对谈交流。
本书的编写特点
主持人:曹剑波教授,请您再向我们介绍一下本书的编写特点。
曹剑波:
我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本书的特点。
一是充分吸收前沿学术成果。因为工作繁忙,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不容易,本书充分吸收当代哲学研究和儿童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读者弥合教学实践与前沿理论的落差。如第五章吸收了我本人关于语境主义知识观的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境思维在思考生活问题和哲学问题时的应用。第六到第十章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不仅提供了刺激物和教学过程,还运用生态伦理、工程伦理、博弈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动物伦理、关怀伦理等前沿哲学理论,对课堂上师生对话可能涉及到的丰富哲学内涵进行详细解读,这样教师就能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教学。
二是全面总结本土实践经验。儿童哲学传入中国后,一线教育者在本土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本书编写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有多年的儿童哲学教学经验和上百小时课堂观察、教研经验,还邀请了全国4省5所学校的资深儿童哲学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编者从一线教学经验中提炼出观点树、四思提问工具、三种倾听、哲学天平、认知编织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第六到十章呈现的5个教案均在合作学校开展了反复试课和研讨修改,其中的“常见提问”及“哲理解读”大部分来自课堂中儿童提出的真实问题和观点。第十一、十二章的课堂对话案例则原原本本地呈现了真实儿童哲学课堂对话的逐字纪录。
本书的创新之处
主持人:刚才曹剑波教授介绍了这本书的编写目的和特点,想请黄睿博士详细介绍一下这本书与已有的儿童哲学著作相比有哪些创新?
黄睿(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的创新性。
第一个关键词是“系统思维”,我们以系统思维对儿童哲学中已有的各种观点和做法进行梳理,化繁为简。比如过去老师们读到的各种儿童哲学论著,有的建议让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有的却让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我们运用系统思维,总结出开放式和结构式两种课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开放式课型适合让学生自主提问,结构式课型则需要教师提问。再比如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有很多种模式,我们运用系统思维,根据互动的载体分为书面互动和口头互动两类,根据互动的范围分为小组互动和全班互动两类,根据这两个分类标准将大量的互动模式整理为一个表格,让教师获得比较清晰的概念体系。书中像这样运用系统思维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二个关键词是“传统文化”,我们将儿童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儿童哲学成为中国孩子感到亲切的课程。例如本书收录的教案中就有基于《孟子》“君子远庖厨”和《列子》“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而最后两章收录的课例则使用了《三国志》中关于“以德报怨”的故事和《世说新语》中关于“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些国学经典和成语故事,本身就是当前中小学高度重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开发成儿童哲学课,打破了传统文化课必须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
第三个关键词是“儿童参与”,儿童哲学既是“为儿童开设的哲学课”(philosophy for children),也是“与儿童一起做哲学”(philosophizing with children),更是对“儿童自己的哲学”(philosophy by children)的倾听和记录。因此这本书的编写也离不开儿童的参与,本书第六到十章的五个教学案例,包含了大量在课堂上由儿童提出来的问题和观点;最后两章收录的两个课例则包含了课堂上师生的完整对话,我想大家通过阅读这两章,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儿童在哲学探究中是如何思考的。在此我也要代表编写团队向孩子们表示感谢!
儿童哲学与语文教育
主持人:刚才曹剑波教授和黄睿博士都说到这本书意在服务一线教师,让儿童哲学真正走进课堂。接下来我们就访谈几位一线教师,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的余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在进行思辨的教学,想请问您:儿童哲学可以给语文教育带来哪些启发或影响?
余晓(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从接触儿童哲学到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课堂实践,儿童哲学对我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更加尊重孩子。
举个例子,在讲授《小白兔和小灰兔》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小白兔和小灰兔是否应该接受老山羊的白菜,以及小灰兔为什么不像小白兔那样种白菜。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认为帮助别人应该得到报酬,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大人也会拿东西奖励,爸爸妈妈也会说没关系,但是要说声谢谢。有的则觉得不能拿,因为那是老山羊,帮助老人是应该的。我继续提问,让孩子们思考小灰兔为什么吃完了白菜又去要,而不是学小白兔种菜。孩子们的回答让我看到他们在思考中成长,他们说小灰兔可能是拿着胡萝卜或者拔的草和老山羊换白菜,因为故事里都说了小白菜要过些日子才能长大,这些时间里小灰兔没有拿老山羊的白菜,他也活下来的,说明他会自己找吃的。有的小朋友认为是小灰兔根本不会种菜,如果不会种却要去做,那就浪费地还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必要,不会种菜可以做其他事情。最后我还将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讨论在生活或学习中何时会像小白兔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何时又会像小灰兔那样依赖他人。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画下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个小男孩画了两幅一样的画,我鼓励他分享,他觉得学习的时候应该自己努力,不能依赖妈妈,但是他认识的字不多,有时候学习还是会依赖妈妈。我想如果每位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都能和孩子去探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受益无穷。
在上《雨点儿》这一课时,按照教学设计,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思考自己想成为大雨点还是小雨点,大部分孩子都想当大雨点,因为大雨点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有花有草的地方,非常厉害。我想这个话题可以继续讨论,于是我们就大雨点和小雨点谁的贡献大展开了讨论。一开始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雨点贡献大,后来有个孩子提出疑问,大雨点去的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是沙漠吗?那要下很多的大雨点,要不然也没有用。这时有个小女孩站起来,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大雨点和小雨点都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它们让不同的地方变得更加美好,我还记得她说大雨点如果去了花坛,它们会把花坛里的花淹死的,如果小雨点去的干旱的地方,植物都枯萎了,那么小雨点来了也没有用,她还这么总结:它们应该去自己应该去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它们的贡献一样大。这让我感到惊讶,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长久以来在课堂上引导的思辨性问题,真的让孩子们对自我和自我价值有了懵懂的认识。
最后,我想分享一位家长告诉我的一件事。在家访时,这位家长说,她的儿子在车上问他,盘古和女娲谁对人类的贡献更大。这个问题让她感到惊讶,因为她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探讨之后,孩子却告诉她,不是谁的贡献大,而是两个人都牺牲了自己,让人类更加美好,盘古和女娲都是伟人。这位家长认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有了深刻的思考,这让我觉得儿童哲学对我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它不仅加强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还将哲学思考带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儿童哲学与科学教育
主持人:傅扬老师是深田小学的科学老师,想请教一下您,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借鉴儿童哲学方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傅扬(厦门市深田小学科学老师):
大家好,我是一名相对较新的老师,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刚开始从事教育行业时遇到的困难。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曾以为小学科学很简单,但实际上,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面对七到十二岁的小朋友,我意识到他们能学到的知识有限,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经历。
我发现儿童哲学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关怀思维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努力创造哲思情境,让孩子们提问、思考和讨论。但我发现课堂的不可控性很大,尤其是对话和提问环节。
我特别喜欢曹教授《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一书中的一个篇章,关于从“评价性倾听”到“诠释性倾听”的部份。科学教育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提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提出准确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们提出与课堂研究方向不符的问题时,我们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出想法,这是我从曹教授和黄博士的讲座中得到的感悟。
在这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倾听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构建更有想法的思维模式。我发现儿童确实是天真、单纯的,但是我们却不能以单纯的方式去与他们相处、去传授知识,我们更加要学会不同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去对待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或者是所上的每一节课。我相信,作为一名一线课堂的新老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应急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这些都是我未来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
儿童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主持人:曾营小学的苏淑玲老师一直在探索儿童哲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介绍一下您的经历和心得吗?
苏淑玲(集美区曾营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集美区学科带头人):
我得说,能和儿童哲学结缘真是太难得了。2022年,我参加了金林湾实验学校的教师哲学工作坊,跟着黄睿老师一起拆解词语、探索隐喻、分享故事,这些具身体验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认识世界的地图。
事实上,遇到儿童哲学时,我正面临心理课上的困境。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接不住孩子的回答,特别是在提问和引导方面,哪怕我努力投入自己的心理感受,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在儿童哲学书籍里找到了答案。
书里提到,孩子们的回答是多样且独特的,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情绪性问题,可以给孩子提供支持,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比如短焦、叙事等等,这也是心理课上一直持续工作的部分,但这些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问题。比如,对于事实性问题,其实不需要过多的情感表露,更重要是引导孩子探讨怎样找到或去哪里找到信息;对于那些涉及哲学思考的问题,通过反问、举例等方式开启和平共处式的对话,也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一来,课堂提问就兼容多元了,孩子们更爱说,更想听,他们会去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情绪化地表达。
儿童哲学和心理学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像思考空间、隐喻等,我发现,当我用儿童哲学来丰富心理课时,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们以反思来发现、以言语来表达、以理由来支持自己对问题的回答。
我们区里还有很多对儿童哲学感兴趣的老师,我们一起申请了市级课题《P4C视域下小学心理健康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尝试用儿童哲学的方式去上心理课,撰写教学设计,比如《梦想拍卖会》探索鸿鹄志和燕雀喜的意义价值,《友谊与分享》讨论分享的内容与边界,《妖怪山》感受勇敢的不同层次等等,其中有些课例作品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叶婷婷的《破釜沉舟——要不要给自己留退路?》获得首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征集一等奖。
实践儿童哲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回归,再出发。儿童哲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孩子的世界,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走进儿童哲学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林露老师是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的心理老师,也是儿童哲学社团的指导老师,想请您谈谈您对儿童哲学的体会?
林露(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大家好,我其实是通过我们小学和初中的周校长了解到儿童哲学的。一开始,我对儿童哲学有些疑惑:儿童有什么哲学呢?但后来我开始跟随厦门大学的老师们一起听课,听了黄睿老师和其他厦大老师的儿童哲学课程。在旁听课程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悟:儿童哲学和心理课其实有很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看到了孩子们的想法,观察到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这在我们的心理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哲学课中,我听到了更多儿童的思维和对我们的启发。
从听课学习,到暑假培训,再到这学期在学校的心理课和社团中尝试儿童哲学课,我发现在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时,他们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分享了一个绘本故事——《朱家故事》。故事讲的是女主人公因为儿子和丈夫忽视她的付出而离家出走,之后家里变得一团糟,直到妈妈回来,几位男士也懂得了要一起分担家务,家里才恢复了温馨和谐。最后的场景是妈妈在修汽车,这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在培训时,我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们老师在备课时都会预设一些问题,但孩子们在提问时,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们最后投票投出的问题竟然是:为什么妈妈在故事的前面没有五官,而后面回来时有了五官?这个问题让我很意外,我一开始想,这个问题他们能讨论什么呢?后来他们的讨论中指出:前面没有五官可能代表着妈妈一开始地位卑微,像是一个隐形人的存在。这引申出了在我们的家庭分工中,女性在家务活动中容易被忽视的情况。然后他们从家庭引申到社会,讨论了默默无闻的人,比如服务员、保洁阿姨等。最后,他们回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关注这些情况,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他们分享说,在家里可以多帮家人做家务,在日常活动中关注那些默默为我们奉献的人。
所以,我觉得儿童哲学课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关怀思维。现在的学生可能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但在儿童哲学课的团体讨论中,他们可以拓展对问题的看法,学会关注和倾听别人。这是我在上儿童哲学课时的一个很大的体会,我觉得它真的可以帮助到同学,帮助到孩子,同时也助力老师的个人成长。
结语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新书发布会在掌声中落幕。该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儿童哲学教育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多样性和实践性。期待这本书能够启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推动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育资源。
新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