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

文摘   2024-07-15 09:00   福建  

首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

儿童哲学教学成果交流

儿/童/哲/学

2024年7月8日上午,首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厦门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全国各地儿童哲学研究者和来自中小学幼儿园的一线实践者共200多人,共同探讨儿童哲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上,首先举行了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由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陈支平教授致辞并授牌。陈教授在讲话中强调了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朱子学会将致力于推动儿童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接着,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高振宇教授以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殷慧教授分别致辞。各位专家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专家报告(8日上午)

8日上午的第一轮专家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陈玲教授主持。她在主持中指出,儿童哲学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一场专家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带来。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哲思阅读:指导儿童阅读的一种新理念》。他介绍了基于朱子读书法的哲思阅读方法,强调通过“切己体察”,即在阅读中融入自身体验,通过思想的演练,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达到“读”以致用。曹教授详细阐述了六个步骤的读书法,结合《西游记》中的趣味案例进行分析,强调了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这种深度阅读有助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第二场专家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伟教授带来,以《儿童、创造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为题。他强调了想象力在创造力中的基础作用,提出教育应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帮助儿童通过体验、感知和探究归纳出一般结论。于教授详细介绍了归纳教学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孩子相互合作、讨论倾听等好习惯。他还分享了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归纳教学在儿童创造力培养中的成功应用。

本次开幕式及授牌仪式圆满成功。专家们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儿童哲学教育的新理念和实践方法,强调了深度阅读和归纳教学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茶歇过后,第二轮专家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张会永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首先从哲学教育谈起,作了以《一起做有作为的哲学:以事观之的哲学实践》为题的报告,指出哲学教育比起掌握哲学史知识,更为根本的乃是学会像哲学家那样进行哲学运思,习得哲学思维、思考的能力“一起做有作为的哲学”,不仅要求共同思考哲学问题,而是启发当代哲学实践把哲学活动,包括一起做哲学的哲学教育活动视作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培养人类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共通感。

四川大学哲学系刘莘教授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切入,以《儿童哲学的文学路径》为题,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儿童读物文本,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三种冲突:第一,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例如发现自己学到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并不一致;第二,观念与观念的冲突,例如因来自父母、教师、课本的不同观念而产生认知上的混乱;第三,现实与现实的冲突,而这最终会导致孩子与内在自我的冲突。儿童哲学文学路径的意义在于为成长作有思想的减法,让孩子开始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南京大学哲学系潘天群教授则从哲学实践出发,作了以《哲学践行范式下的儿童哲学模式》的报告,强调儿童哲学的目标是培养智慧;儿童哲学课程上的话题不仅要涉及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等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儿童身边的问题;哲学践行范式下的儿童哲学采取“温和的苏格拉底方法”,教师只是对话的“引导者”,和儿童共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也会得到治疗。

三位专家的报告内容视角丰富,为在座师生认识儿童哲学、思考儿童哲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引导,伴随现场的一阵阵掌声,本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暨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第一个半天议程圆满结束

专家报告(8日下午)

      7月8号下午的第一轮专家报告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陈永宝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程亮教授进行了题为《儿童哲学:撬动学校变革的支点》的汇报。从“儿童哲学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入手,侧重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从“哲学的”“儿童的”“教育的”三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儿童哲学的开端。通过追溯李普曼的原初论述,提出儿童哲学是具有育人价值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方案,有利于回归儿童立场,提升学科的增值性、内生性、包容性、触媒性与共生性。

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黄睿博士后带来了《儿童哲学如何融入学科:哲思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黄睿博士后基于儿童哲学融入学科的两种困难,提出“哲思课堂”的概念,并阐述其本质特征和关键技术。其中,“做一个有边界的大人”的尊重精神,理解具体而非抽象的儿童的理解立场,关注幼小儿童而非宏大叙事和控制勒索的关怀精神,接纳不完美现状和信任发展潜能的信任精神,追求共识但不强求共识,有助于培养儿童“顺人而不失己”“从善如流”的品质,都给一线老师带来了重要启发。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敏希副教授带来《良好生活与共同思考: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哲学探究》的报告。从“我该怎样获得良好生活”引出“人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希望儿童在利我和利他之间达成道德的统一。郑老师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园年龄段的儿童就已经开始思考关系自己的未来、他人和家庭的幸福、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体现出儿童拥有朴素的道德感、需要意义并渴望良好生活。既体现出了深厚的实践关怀又兼顾了道德教育的考量。


茶歇过后,8日下午的第二轮专家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冯兵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杨妍璐老师从图像叙事与儿童哲学的中国化角度切入,为大家带来题为《丰子恺的童心哲学初探》的报告。通过对“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丰子恺经典儿童漫画的赏析,结合自身的深入思考,阐明童心哲学在学术、生活及教育方面的三重价值,同时强调应注重以图像叙事的方式亲近童年,从而构建童年哲学的中国图景,实现儿童哲学的本土化。针对如何守持并发展丰子恺的童心哲学这一重要问题,杨老师分别从童心的培养、践行与创作三方面出发,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解答,指出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绝非单向度,如要真正理解儿童,成人必须转向儿童,让儿童引领成人去发现他们。

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陈永宝副教授以朱熹的蒙学思想为打开儿童哲学之门的钥匙,作了以《朱子蒙学思想的儿童哲学探索与践行》为题的报告,从朱子蒙学的主要架构、核心内容及其与儿童哲学的辩证关系三部分由浅入深加以分析,指出朱熹的蒙学思想主要以小儿、童蒙和赤子之心三个观念构成,其中“赤子之心”为朱熹蒙学理论的核心。这与儿童哲学教育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区别。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为出发点,探索古今、中西矛盾中的意识问题,朱熹的教学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陈老师强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寻当代儿童哲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形成儿童教育的真正知行合一。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分别诠释对儿童哲学的理解,可谓亮点与深度并存。在专家引领、教师思维碰撞之下,启发与会嘉宾更好地认识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究深化发展。相信通过聆听与学习本次会议的专家报告,能够促进更多智慧的生成,进一步推进儿童哲学的探索与实践。

分论坛(9日上午)

2024年7月9日上午,首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进入分论坛环节,即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本次展示交流共分为5个分论坛(学前儿童哲学教育分论坛一、学前儿童哲学教育分论坛二、儿童哲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分论坛、儿童哲学与学科融合分论坛、中小学儿童哲学课例研究分论坛),邀请在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获奖作品的作者进行分享展示。厦门城市职业学校陈世明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刘美文副编审、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林旭校长、温州瓦市小学吴孔裕校长、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项目负责人余昆老师应邀担任五个分论坛的主持人。各分论坛的分享与讨论都十分热烈,来自高校的学者、研究生与来自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者相互结识,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

首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敬请期待后续的更多交流活动,相信将为儿童哲学教育带来更多启发和创新!


—END—


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为关注孩子“终生可迁移能力”而非“考试高分”的家长,提供了解爱智之学的平台;为有志造就“贯通形上形下,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的一代新人”的同路人,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儿童哲学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