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黄睿博士后在世界哲学大会做儿童哲学专题报告

文摘   2024-08-14 19:25   德国  

WCP2024


2024年8月1-9日,第25届哲学世界大会(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在意大利罗马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跨越边界的哲学”,打破学科界限和文化隔阂,设置了包含“儿童哲学”(Philosophy with Children)在内的89个专题和多场圆桌会议,促进各地区和各领域的思想交流。其中,儿童哲学专题的讨论持续了四天时间,共安排78场口头报告,来自意大利、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伊朗、芬兰、瑞典、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上百位儿童哲学研究者与践行者参加了专题讨论。这些报告既有基于不同哲学学派对儿童哲学活动的理论思考,又有对实证研究或实践经验的细致分享,展现了世界儿童哲学事业日渐繁荣、百花齐放的景象。


在8月6日的世界哲学大会儿童哲学专题研讨中,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成员、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睿博士做了题为《基于中国成语故事进行儿童哲学探究:复杂隐喻的映射扩展》的学术报告。成语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当前的中国儿童哲学实践中成语故事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中开发了大量基于成语故事的儿童哲学课程,以挖掘这些成语故事的哲学潜力,帮助儿童在反思和重构自己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进行深度的哲学探究。

在报告正式开始前,黄博士先向与会者介绍了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在曹剑波教授带领下,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6届全球汉语儿童哲学理论与实践公益暑期学校,并于202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评比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目前,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与厦门、南京、西安等地的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儿童哲学研究与实践。


接着,黄博士向听众介绍了成语与故事的密切联系,强调成语在普通中国人口头和书面交流中的重要性。他解释说,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固定的形式和比喻意义。成语可以分为故事成语和修辞成语,前者源自历史的或虚构的故事,如“井底之蛙”,后者则没有故事相伴随,只是用于起到特定的修辞效果,如“高耸入云”。


在报告中,黄博士详细阐述了成语故事作为复杂隐喻的作用。他引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说明成语故事作为历史上固定下来的隐喻,对特定文化中人们的思维产生深远影响。为了说明这一点,黄博士讲述了来自《庄子》的“井底之蛙”故事。井底的青蛙见到海龟时,得意地告诉海龟井里的生活是最快乐的一种生活。当海龟将大海的样子描述给青蛙时,青蛙既惊讶又怅然若失。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人类普遍境况的隐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我们在有限经验(井)中认识到的“最好”“最适合我”的生活,并不一定是真正最好的生活。但是,知道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一定要不断跳向“井外”去探索新的生活吗?如果青蛙在井外遇到了“蛇”(危险与意外),探索依然是值得的吗?“井底之蛙”的故事将这一空白留给每一个思考者自己来填充。

课堂实践显示,像“井底之蛙”这样的故事能引发儿童丰富的哲学思考,但故事引发思考的机制也许同李普曼式的儿童哲学探究有所不同。在李普曼式的探究中,抽象概念是刺激物与儿童生活之间的中介,刺激物令儿童想到一些抽象概念(如公平、美、知识等),此后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汲取相关的例子以探讨这些概念的本质。但在成语故事的探究中,隐喻成了刺激物与儿童生活之间的中介。教师与儿童更多地将故事看作关于现实生活的隐喻,而探究的过程则是一个映射扩展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映射(mapping)指的是来源域(source field)与目标域(target field)之间的联系。所谓狭映射(lean mapping)指的是隐喻仅突出目标概念的个别方面,如“游人如织”一词仅仅突出游人的密集程度与织布的线一样,却不反映游人的其它属性;富映射(rich mapping)指的是来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丰富对应关系的隐喻,例如“井底之蛙”故事中,“井”就像舒适但单调的生活,“井外”象征着我们对未知的想象,而“青蛙选择居住的地方”则如同我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同一隐喻从狭映射到富映射的转化,可称为映射扩展(mapping enrichment)。


在一般的成语词典中,“井底之蛙”这个成语被解释为“指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且“具有贬义”。然而当人们以词典的意义使用这个成语时,成语仅仅是通过狭映射来理解的。在整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唯一被强调的联系是青蛙与“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映射。通过儿童哲学探究,成语故事的意义发生了映射扩展,儿童开始看到故事细节与他们生活之间的丰富隐喻性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从故事中不同栖息地(井与海)到不同生活状态(已体验的生活和未探索的生活)的映射,正是这些映射帮助儿童思考人生选择的不同可能。


为了充分发挥成语故事的探究空间,教师可以采取下列原则来实现映射扩展:(1)在探究的开始,鼓励孩子们首先提出关于故事细节的问题,尤其是代入性、假设性的问题,充分探究故事情节的各种不同可能;(2)不要急于讨论涉及抽象概念的“宏大问题”;(3)当故事细节得到充分探讨后,提出一些将刺激物与儿童现实生活关联起来的隐喻性问题(假如儿童尚未自发提出这类问题的话),如“你生活中的‘蛇’是什么?”“你经历过与青蛙类似的困难吗?”“如果你也跳出你的‘井’,会发生什么?”“在‘井外’遇到什么,你才会觉得出去探索是值得的?”等等。


黄睿博士的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在随后的交流环节,有听众指出:非常欣赏这样一种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儿童哲学探究,它提供了契机令儿童看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学会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有听众指出:其他国家的儿童哲学实践者也可以从本民族的经典文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素材中寻找到开展隐喻探究的资源。还有不止一位听众表示希望能阅读到中国成语故事的英译本,以便在自己的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阅读。黄睿博士一一回应了这些评论。



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为关注孩子“终生可迁移能力”而非“考试高分”的家长,提供了解爱智之学的平台;为有志造就“贯通形上形下,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的一代新人”的同路人,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儿童哲学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