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八中学 刘婷婷
【摘 要】 儿童哲学是一门关注儿童好奇和提问的学问,试图将儿童的这种自发的好奇提问转化为自觉的思维探索。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思考,以绘本作为儿童哲学的刺激物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好的绘本是智慧与艺术的结合,通过更加具体的图画形象呈现出抽象深刻的道理。通过引导儿童基于绘本展开哲学式的探究,不仅能够启迪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深化,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实现艺术的熏陶,真正实现智育与美育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儿童哲学;绘本;美育;智育
一、 儿童的哲学思考
儿童是喜欢探索、愿意思考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是他们思维迅速发展的体现,是激发他们思考、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契机。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努力抓住孩子们提问的机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讨论与思考,这是父母和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的良机。儿童哲学便是这样一种关注儿童思考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试图将儿童的这种自发的好奇提问转化为自觉的思维探索。“儿童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提供一些思维训练的机会,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哲学以哲学本身作为教育内容,通过将‘哲学’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儿童’的教育之中,为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多可能。”[1]儿童哲学将哲学引入中小学,在学校中设置独立的儿童哲学课程,将课堂转化为探究共同体,引导儿童进入“做哲学”的活动中,以此推动儿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关怀性思维的发展。“在学校中引入儿童哲学,就是在以哲学的方式回归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以教育的方式彰显哲学的意义。”[2]
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无法思考复杂深刻的哲学问题,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刺激物”。“儿童的注意力通常不会长期集中在某一特定事物,抑或通过一个系统持久的方法多角度地去讨论同一个问题。但是,如果有了一个能够引发他们好奇的东西(比如故事),那么,即使是年龄更小的孩子也能用一种所谓哲学的方式对问题做出反应。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能够帮助孩子从具体、文学的角度转换到从概念的、抽象的角度理解事物;将讨论的重心从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和发生的缘由转移到去思考这意味着什么。”[3]提供给小学生的“哲学”必然是经过简化和处理的,要从儿童所经历、所关心的事情入手,用更为直观、有趣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而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儿童哲学的创始人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作了一系列哲学小说作为促进儿童思考的刺激物,使哲学的问题和思考以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引导他们进入“做哲学”的状态。“传统的文本让位于哲学小说,这是一部尽可能多地包含对话的虚构作品,以消除成人叙述者的令人反感的幕后声音。哲学的思想丰富地呈现于每一页上,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在读完一页之后不被一些令人困惑、有争议或令人惊奇的东西所刺激。当孩子们参与到小说的智力合作中,从而形成一个探究的社区,这个故事也就成为教室里的活泼儿童的一个范例。”[4]李普曼先后创立了《哈利·史图特迈尔的发现》(Harry Stottlemeiner's Discovery,中文译名为“聪聪的发现”)、《爱菲》(Elfie)、《思思》(Pixie)、《冬冬和南南》(Kio and Gus)、《李莎》(Lisa)、《苏琪》(Suki)、《马克》(Mark)六部哲学小说,建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儿童哲学课程体系。这哲学小说通过描述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激发儿童的思考,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使儿童哲学成为学校中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
二、 儿童哲学:从小说向绘本转向
李普曼所创作的哲学小说是没有插图的,因为他认为具象的图画形象会限制学生的想象。这一考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使得他的哲学小说有一定的局限,限制了其传播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来说,只是听故事固然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却无法吸引他们持续的注意力,从而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来,儿童哲学的材料发展更为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哲学小说,童话故事、戏剧小说、历史事件、新闻案例、音频影视等都可以作为儿童哲学的刺激物。其中,绘本成为儿童哲学的最主要刺激物。绘本作为教学的材料拥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它通过简单的语言与直观的图画形式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能够引导他们层层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绘本通过多模态的方式为儿童营造适切的语境,调用他们的认知—语用界面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转喻语言,并培养其思维和行动,完善语用推理过程。”[5]绘本中图画的形式更加形象具体,图像呈现了角色的状态和关系,还原了情境,如角色的表情、姿势、位置等因素,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思维的对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绘本大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基于儿童的视角展开,其内容更贴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更加受学生喜欢,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升了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绘本中蕴含的各种哲学主题和思想,如生命、爱、友谊、勇气、规则等话题,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元素来呈现这些话题,使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视角、观点和文化等,为儿童提供了思考世界、认识自我、理解生活的契机。因此,绘本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哲学探究的刺激物,通过组织学生对绘本进行哲学式的讨论和思辨,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化他们的思维深度,使其养成正确的思考模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绘本在美育方面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绘本不仅能够启迪智慧,促进智育的深化,也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实现美的熏陶。好的绘本是文学与绘画艺术的结合,绘本的图画不是简单的插图,它更是一种有趣的艺术创作。优秀的绘本图画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去理解内容,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儿童的图像阅读过程里,图像中或是图像间的空白处,想象力会不断地发酵,儿童会产生许多的话语以解决空白处的疑虑。”[6]绘本中的图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故事情景,孩子们欣赏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可以认识不同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特色,其丰富的色彩搭配能够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与感知能力。不同主题的优秀绘本给孩子们提供了古今中外不同的美学世界,通过对多种绘本的阅读,不断感受多样性的美,形成积极的审美价值观。让孩子们在绘本阅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
在儿童哲学的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绘本中的故事进行阅读,发现其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来共同促进对绘本的理解。当学生在对绘本进行深入思考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关注绘本的呈现方式,对绘本的插画进行观察和欣赏,逐步意识到故事中的主题与图画细节之关联,通过图画的欣赏促进思维的深入,同时也在思考中获得艺术的享受,真正实现了智育与美育的相互促进。由于绘本的这种优势,越来越多的儿童哲学课程开始以绘本为载体,开设了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课程。目前,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已经成为国内儿童哲学课的主要形态,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在绘本中实现美育和智育的共生
儿童哲学绘本以及其他绘本都为儿童哲学的开展提供了极佳的材料。重视孩子的每一次思考与提问,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他们理解能力的绘本为载体来和孩子们共同探究,这是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的第一步。在选择绘本时,首先要关注绘本的话题性——选择一个儿童感兴趣且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样更贴合儿童的经验,更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关注绘本的问题性——绘本的话题或故事要能够引发一定的疑问,能够引发儿童的质疑和讨论,例如绘本中包含着相互矛盾的概念或观点,如“聪明与愚蠢”“快乐与难过”“真实与虚假”等等,带领学生讨论这些故事本身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再次,绘本故事内容要具有适合性,其难度要与儿童当前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但也要比他们当下的理解水平高一点,才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定思维上的挑战。最后,在选择时也要注意绘本的艺术性,艺术水平高的绘本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促进探究的持续深入,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促进学生美感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目前已有很多适合作为儿童哲学刺激物的绘本,例如以“遵守规则”为话题的《图书馆的狮子》《11猫做苦工》《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探索自我认知的《有个性的羊》《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折耳兔奇奇》等,探讨友谊的《敌人派》《我有友情要出租》《警长与警犬》等,还有让儿童认识情绪的《胆小鬼威利》《我的情绪小怪兽》《杰克的担心》等。这些绘本不但探讨的话题非常深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相关,同时也非常具有艺术性,值得去细细品味和赏析。我们以《我的情绪小怪兽》为例,这是一本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绘本,介绍了一只身体五颜六色的小怪兽,因为受到多种情绪影响,非常混乱。在向朋友求助之后,它把不同情绪分开,选用黄色、蓝色、红色、黑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情绪。黄色代表快乐的情绪,蓝色代表忧伤的情绪,红色代表愤怒的情绪,黑色代表恐怖的情绪,绿色代表平静的情绪,粉色代表了爱。通过对小怪兽不同情绪、不同行为、不同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认识到“情绪’对行为和心情的影响。该绘本色彩丰富,画面立体,表情夸张、丰富的“小怪兽”让观者印象深刻。
“儿童哲学进入学科课堂之中,对于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7]在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以《我的情绪小怪兽》作为素材,通过儿童哲学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建立哲学探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轻松、自由的研究氛围。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出自己关于情绪的感受和看法,分享自己之前被情绪干扰或控制住情绪的经历,大家彼此合作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对比,分析不同情绪小怪兽的表情、动作的变化,使学生意识到内在的情绪与色彩的冷暖、明暗感觉及色块的形状的关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练线条和色彩画出小怪兽,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尝试用其他颜色画出不同的情绪。在绘本的帮助下,学生们对于这些看不见的情绪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使他们对生气、快乐、害怕、伤心、平静等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理解。在该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基于自己对情绪的理解进行创作,创编出“我们家的情绪小怪兽”、情绪小怪兽手工制作等更多优秀美术作品,充分证明了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儿童哲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智力发展与艺术创造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学良.儿童何以做哲学:对儿童哲学教育模式的反思[J].教育学报,2023,19(4):3-15.
[2] 程亮.儿童哲学:从“科目”到“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2):171-179.
[3] Fisher,R. Dialogic Teaching:Developing Thinking and Metacognition through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7,177(6-7).
[4] Matthew Lipman. Philosophy Goes to School[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6.
[5] 程璐璐,冯德煜,尚晓明.儿童绘本中的多模态转喻形式与类型[J].学前教育研究,2020(10):14.
[6] 孙丽丽.天真之眼:绘本在儿童哲学中的另一种运用[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50-57.
[7] 刘学良.儿童哲学改进学科教学的原理与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2):180-188.
本文刊登于《教育文汇》杂志2024年第4期,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投稿邮箱:jywh2001@126.com(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也未委托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代理机构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