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2
心理指导老师:桑老师
3
情况介绍:
确诊中度抑郁后不学习不看书,不参加任何考试,厌恶学校管理;
作息黑白颠倒,难以自主入睡,有轻微自残行为,有过自杀想法;
一味向父母索取高物质生活,想花三万块买公路车,未被满足后与父母激烈争吵。
现在孩子能理解父母付出的不易,开始独立学习,主动提出复学返校;
作息规律,身体状态健康,情绪稳定向上。
自从儿子被诊断出中度抑郁之后,他就彻头彻尾地在家躺平了。
整整半年,他没看过一本书,没做过一道题,凌晨三点还不肯睡觉,中午十二点才慢悠悠起床。
别人家17岁的孩子,要不就是苦读考试,要不就是在球场生龙活虎;
我们家这个却跟“林黛玉”一样,成天在床上躺着,一点精神也没有,情绪喜怒无常。
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话,不吃不喝,唉声叹气。
有时候又突然歇斯底里,逮谁骂谁,因为很小的事情大发雷霆。
而且儿子对我们总是各种嫌弃,天天埋怨我们没本事,说我们没能给他更好的生活;
平时就连吃饭都不愿意跟我们一桌,说桌子上的菜他看见就恶心。
挑挑拣拣的,把我和他爸爸的胃口也搅没了。
平心而论,我们当爹妈的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给他的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条件,就差把心都掏给他了。
可最后却养出了这么一个叛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01
儿子厌恶学校
长期请病假在家躺平
儿子出生之后,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他爸爸自己租门头跑买卖。
我们俩赚的都不少,但毕竟太忙了,儿子小时候一直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
可能是我们的陪伴与呵护太少,儿子从小身体一直不太好:
几个月时就因呛入性肺炎住院治疗;
一岁多时因眼睛滴入刺激性物质严重受伤,幸亏后来恢复良好;
六七岁时曾因发烧高温惊厥一次;
十岁时做过急性阑尾炎切除手术。
我心里觉得很亏欠儿子,所以在生活上,我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什么跑鞋啊、名牌外套之类的,只要他喜欢,我都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就想着能弥补一点我们的关系,能让儿子对我们亲近一点。
没想到,我竭尽所能爱孩子,最后却把他养叛逆了!
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动不动请假不去上学。当时我们顾忌他总是生病,再加上小学功课也不紧,每次儿子一张口也就答应了;
但升入初中乃至高中以后,儿子不爱上学的毛病没有一点好转,反而更凶了。
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抱怨不想去上学,不是嫌弃新学校这不好那不好,就说同学们都不待见他。
“学校管的太多了,我不喜欢!我不想去!”
我和他爸爸对儿子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想着反正中考也过了,有了高中上,不行就花钱请个家教来,儿子总能有出路的。
所以他在家撒娇打滚不想上学,我们也就默许了几次。
但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这小子开始长期请病假,在家的时间比在学校的还多。
当时儿子高一刚开学,别的孩子都在教室上课学习适应新生活,他却以“头疼”为借口,病假一请就是半个月。
他也不像真头疼的样:
天天躺在家里不学习,除了睡觉就是玩手机,比八十岁老头过得还清闲。
“你不能天天不去上学啊!你都上高中了,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之后怎么办?”
看着儿子躺平在家呼呼大睡的样子,我心里很着急,催他去学校,可人家压根不搭理我。
“反正你和我爸都赚那么多钱了,我还上学干什么?花你们的不就行了?”
他爸爸批评他不思进取,给他讲“坐吃山空”的典故,儿子却愈发不耐烦,冲我们咆哮;
“烦不烦啊!活一天花一天呗!谁知道我哪天就死了呢?”
这话把我气得心脏疼。
但想到这么多年对儿子的种种亏欠,我还是没有冲他发火,只是好言好语劝他,给他讲学习读书的重要性。
哄了好几天,儿子才愿意回学校,但要求我们给他买一辆公路车,他要骑着去参加活动。
我一看,那个公路车要一万多,但想想儿子之后能好好学习,我也没拒绝他,掏钱替他买了。
本以为这次劝回去之后,儿子能打起精神学习,可到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彻底懵了——
150分的数学卷子,儿子竟然只考了51分!
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也给我敲了警钟:
“你家孩子这状态,哪像个高中的学生啊?满脑子就想着请假回家,你得好好管管!”
我真是又气又急,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这只是开始,没过多久,儿子就正式“躺平”,不去学校了。
一看到他那副懒懒散散的样子,我就忍不住冒火。
但不管怎么哄怎么骂,儿子都不听,跳着脚冲我们咆哮:
“你能不能别啰嗦了!是听不懂人话吗!我说不上就不上,你闭嘴吧!”
后来,儿子越来越过分了。
他整天在家黑白颠倒,白天躺着玩手机,晚上睁眼不睡觉。
凌晨三点屋里还不关灯,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
我让他少玩会游戏,就算不学习也要多休息,他直接冲我翻白眼,嫌我管的宽。
平时在家里,儿子也不肯好好和我们相处,很少开口主动沟通。
偶尔张嘴,就是要这要那,吃的喝的都往昂贵的买,什么时兴的衣服、名贵的鞋一类也是变着花样问我们要。
我总是会想尽办法满足他。
偶尔有一次没买到他中意的东西,儿子就会大吐苦水,埋怨我们没本事,说我们没能给他更好的生活。
之前那辆一万块的公路车,才买了不到一年,儿子又吵着要换个三万的,我劝他节俭一点,他却大呼小叫,
“我就这一点点爱好,你都不能满足我!你还算什么妈!”
他爸爸冲过去把儿子大骂一顿,爷俩吵得不可开交。
儿子最后眼睛都红了,一边吵一边拿背心勒自己脖颈,还用牙咬自己,胳膊上留下了很深的印子。
我又怕又气,觉得儿子状态很不正常,赶紧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结果儿子被诊断出了中度抑郁焦虑!
医院开了药,儿子懒得吃,要求住院观察,儿子也不干,办了休学一门心思躺家里“养病”。
费劲心血呵护了这么多年,结果把儿子呵护成一个抑郁症,我的人生难道就是一个笑话吗?
我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对孩子还不够好,才让孩子变成现在这样?
02
孩子被“喂得太饱”
加快了他被摧毁的时间
为了能把孩子从泥潭里拉出来,我开始四处寻求帮助,还咨询了资深的心理老师,想让懂行的人帮我教育教育儿子。
没想到听完我的苦水之后,心理老师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解释:
儿子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对他太“好”了。
儿子完全被我们过度的“好”给宠坏了。
“孩子不能惯!越惯越不知道感恩!”
可我还是没绕过弯来。
身为父母,我竭尽所能地爱孩子,希望给他最好的一切,这难道有错吗?
心理老师仔细询问了儿子在家的种种表现之后,给我科普了一个心理学中的著名实验:
这个实验把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一组食物充足,另一组却总是忍受饥饿。
实验的结果是:
第1组老鼠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
第2组老鼠皮毛顺滑,活过了2000天。
这就是著名的“饿老鼠效应”。
老鼠要维持生命,就要保持微微的饥饿感。
因为饥饿感会加深老鼠对生存的渴望,会不断刺激它寻找下一顿食物。
实际上,养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被“喂得太饱”,也加快了他被摧毁的时间。
心理老师耐心的告诉我,我的“竭尽所能”和“爱”,固然是为人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一但超标,就会对父母造成消耗,变成单方面的付出与容忍。
而且在孩子的视角看来,父母的“爱”太面面俱到、太无所不能,这份爱的质量就“不值钱”了!
我总想把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儿子,生怕他受半点委屈,吃丁点苦。
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成长,反而变得自私、叛逆,还缺乏责任感,变成了“行动迟缓”、“活不过1000天”的小老鼠!
一直以来,我总想着用物质来补偿对儿子陪伴的缺失。
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缺,根本不考虑儿子是否真的需要,只要他提出要求,我就毫不犹豫去买。
不管儿子要什么,我都会竭尽所能满足,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挑最好的。
从小到大,儿子手里的零花钱从来没断过,想买啥就买啥,从来都不缺——
除了学习,他几乎没吃过一点苦头。
8岁,他说不想去学校,我就配合着给他请病假;
13岁,他说想要一部手机,要交朋友,他爸爸二话不说买了一款高配;
16岁,他想要一万块的公路车,我把刚到手的奖金一分不少都拿去给他买礼物……
当时,我们只顾着迎合儿子的心意,想着让他高兴,但却忘了要激发他的责任感,忘了告诉他这些东西都是爸妈的汗水换来的,不是天上往下掉的!
我和他爸爸一直以来对儿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儿子却把这份付出看成理所当然,逐渐丧失感恩之心。
甚至打心眼里就会想:我又没有逼着他们为我做这么多,都是他们自己愿意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因为它可以促使一个人进步。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终于明白:
“适度饥饿”才能铸造出更强大的孩子。
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满足、一味庇护,只有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他知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才会去努力、去进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惯,“过度的爱”和“无原则的满足”只会让他们不懂得感恩!
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决定必须要改变,改变儿子,也改变自己。
03
适度“饥饿”才能珍惜现有资源!
让孩子学会感恩!
经过深思熟虑,我采纳了心理老师的建议;
为儿子安排了基地的专业心理咨询调整,把他送去了基地。
起初,儿子不喜欢被管控的感觉,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对基地的安排很是反感,对老师同学都是爱理不理的。
心理老师也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
慢慢的,儿子的抗拒心理淡了很多,还交了几个朋友,适应状态远比我想象的要好。
每次听老师打电话和我交流他的近况,我都感到十分欣慰。
在基地的这段时间,儿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每天都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有条不紊地复习功课,准备结业后就复学。
更让我感动的是,儿子现在已经能理解我们的苦心了,也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更体会到了我们的艰辛与付出。
在写给我们的信里,儿子还特意道歉说,之前是自己不对,总是无节制、不切家庭经济状况的花大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对不起我和他爸爸。
“我要改变这种无节制的追求,父母的钱不能乱花。”
虽然他现在还在基地调整,我不能立刻见到他,但一想到不久之后我就能亲自抱抱他,看见“重获新生”的孩子和家庭,我真是满怀期盼!
在孩子成长期间,我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调整着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不再用“小心翼翼”、“倾其所有”的心态去对待儿子的成长,而是要努力给儿子营造一个“饥饿”的环境,让他学会自己主动去努力、获取和进步。
因为我知道,这种“饥饿”不仅关系儿子以后对学习的态度,更是关乎他人生的朝向。
要知道,艰苦的条件能让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会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
“适度饥饿”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更加珍惜现有的资源,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品质。
1、在物质上对孩子“饿”一点:饭来张口会毁掉一个人的行动力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旦无条件地满足或弥补孩子,孩子便会得寸进尺,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信念:
是他们对不起我,这些都是父母欠我的。
像学习用具、衣服吃食这些必需品,我可以无条件地给予。
但如果是像名牌鞋子、名牌公路车这样“额外”的、“可有可无”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饿一饿”孩子。
可以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添置,也可以通过做家务、好好学习来换取这些奖励,但一定不要什么都满足。
让孩子学会去“取”,而不是伸手要。
要明白,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2、在生活中让孩子“苦”一点:唾手可得的轻松感会让人麻木
任何生活都需要费心经营。
不管是中产小康还是勉强温饱,我们做父母的能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件,都已经是我们能做到最好的了。
但孩子往往没有经历过这一番努力,在他们的意识里,感觉现在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过得太顺了,难免会有暂时的眼花耳聋——过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只会让孩子滋生惰性,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预制人”。
如果不让孩子提前去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苦,那么他们成年之后进入社会,很可能就会被“真实的苦”打蒙。
经历开头难之后,孩子很容易遇到困难就退缩。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能再一味宠着孩子,起码要让他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再把他看成“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娇娇儿。
我准备出的几种让孩子“吃苦”的方式,这里可以供大家参考:
① 带孩子去大街上捡矿泉水瓶子,让孩子感受一下“一分一毛”的含金量,让他知道“赚钱”是不容易的;
② 让孩子去贫困山区居住半个月,让他知道自己拥有良好的生存条件,知道什么是“珍惜”;
③ 安排孩子去工厂流水线干几天,自行解决餐饮,体验一下“维持温饱”的艰辛,他才会明白,能毫无负担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3、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让他明白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和后果。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到“父母放手”的过程。
小时候,孩子走路摔倒了,就要让他自己去承受“痛”的过程,然后再自己爬起来。
再大一点,做错了事情,父母要就学会“旁观”,给他方法,让他自己去解决。
比如孩子闯祸了,我们要学会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没办法时,父母再插手。
所以在以后,我也要学着放手,尽量少插手干涉儿子自己的生活,把原本就属于儿子的责任归还给他。
儿子成长的这一段时间,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段特别难忘的日子。
陪儿子走过这段艰难的路程之后,我心里百感交集。
我既想感谢基地对孩子的照顾,也想感谢自己当时做出的正确决定,更想感谢我的孩子,还能够“迷途知返”。
在这里,我也想送给父母们一段话:
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克制”,不要把孩子宠成了只会“啃老”的米虫。
我们想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但也要让他们适当吃点苦头,就像那些七八成饱的幼鼠一样,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在适度的“饥饿”中茁壮成长。
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并不是要让孩子挨饿受苦,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自己的人生,得自己去负责,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再逃避,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现在,我已经彻底领悟到一个道理: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真实案例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