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聘专家李永志博士:孩子“躺平摆烂”的根本原因,家长一定要知道

文摘   2024-12-29 17:30   山东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


孩子一放假就睡觉、打游戏,让他写个作业,催十遍都不动一下。


把孩子手机没收,孩子一气之下躲到外婆家不回来了。


后来听外婆说,孩子竟然哭着控诉:


“反正我学不学都骂我废物,我还学什么!”


“我也想学习好,但是天天被批评,很泄气。”



遇到孩子躺平摆烂,家长觉得孩子毁掉了,没救了。殊不知,这是孩子心理能量严重不足的表现。



在当下这个教育内卷的时代,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忧心如焚,可孩子却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待学习,甚至选择在家躺平、沉迷游戏,让父母头痛不已。


但是,你可曾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躺平、摆烂呢?孩子从一开始就是这种态度吗?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厌学的,更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


其实,每个厌学、躺平摆烂孩子的背后,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痛苦,但往往孩子不会告诉家长。


躺平摆烂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才是要重视和解决的。


为帮助家长们理解并应对孩子“躺平摆烂”现象的心理困惑,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聘专家、中科院管理心理学李永志博士为我们带来一场专题讲座——《孩子躺平摆烂的根本原因》。


李博士不仅深刻剖析了孩子“躺平摆烂”问题背后的多元因素,同时也分享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出困境,重拾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研究方向:心理学和管理学系统教育、家庭关系指导青少年成长解惑、个人心理问题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关系督导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孩子“躺平摆烂”的现象,他们既不工作也不学习,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当孩子选择“躺平”,拒绝上学、工作,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不仅要勇敢地面对,更要积极寻找方法来挽救他们走出当下的困境。


然而,当一个孩子真的“躺平”在家时,家长除了无奈,是否真正思考过孩子内心的痛苦?是否真正理解过孩子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孩子“躺平摆烂”,究竟是什么原因?


1、学业困难,学习上出现障碍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导致孩子在学业上遇到瓶颈,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这种学习上的挫败感,会逐渐磨灭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助和迷茫。


当孩子发现自己学不会、跟不上时,他可能就会选择逃避,通过“躺平摆烂”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痛苦。


此时,如果家长仅仅采取简单的催促方式,强迫孩子重新回到学校,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加剧孩子对学习的反感。


然而,一旦孩子长时间脱离学习环境,再想重新融入,即使是再优秀的学生,在长时间缺课后,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知识。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厌学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2、内心焦虑恐惧,缺乏自尊和自信


当孩子的学业落后时,他在学校里是很难一直维持愉悦的心情。


面对考试时,孩子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焦虑,而老师的责备、严厉的眼神以及批评,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难以承受。


在学业跟不上的情况下,家长、老师以及同学对他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外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内心的自卑感,使他极度缺乏自尊和自信。


3、家长的语言和态度


当孩子向家长倾诉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时,尽管家长会给予劝慰,但最后往往还是会回归到“必须去上学”的立场。


然而,当孩子开始频繁课缺、不去学校时,家长的情绪就会逐渐从焦虑转变为愤怒


这时,家长是否想过,孩子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


这种态度的转变,可能会让孩子内心更加恐惧和不安,导致他们选择逃避,宁愿“躺平”在家。


其实,孩子一直在努力尝试与家长沟通,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担心沟通后得到的不是理解和支持,而是更多的责备和批评


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陷入无法自行解决问题的困境,更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


4、行为背后的躯体化表现


当孩子陷入“躺平摆烂”的境地时,不论是沉迷电子游戏、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还是暴饮暴食,这些行为都是他满足身体和心理需求的方式


实际上,孩子也是在寻找一种方式来消磨时间。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尝试去理解孩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


因为缺乏积极健康的消遣方式,孩子只能借助玩游戏来消磨时光,甚至暴饮暴食、吃垃圾食品等方式来寻求短暂的慰藉


然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却是孩子内心的崩溃与绝望。


因为他们无法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也无法找到更有意义的方式来消磨时间,只能继续沉迷于这些消极的行为中,无法自拔。


当一个孩子选择躺平摆烂、拒绝出门时,其背后的核心问题就是:



孩子的情感疏离了,特别是与家长之间情感纽带的严重断裂。这种断裂可能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


比如:

父母婚姻的不和谐,使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或者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追求高期待,不断强调“你得好好学习”、“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等;


导致孩子在无形中感到被控制和压抑,无形中被父母所掌控,缺乏自主和自由。


而在游戏中,孩子是能够找到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因为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契合他们的某种需求。


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仍然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探索过程。


他们的性格、思维方式、认知层次,以及自尊心和价值观,都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


当孩子陷入“躺平摆烂”的状态时,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他们心中可能会有许多没有完成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却无法实现,从而产生了挫败感和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行动,也侵蚀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说“我想,但我现在做不到”时,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表达,说明他们内心仍然有向上的愿望和动力。


当孩子说“我不想,所以我做不到”时,这往往意味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抑郁症患者中,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尤为明显。他们追求完美,但无法实现,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进而陷入更深的消极情绪中。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透过孩子的情绪和内在自我价值的不足,看到他们内心的优点和向好的想法


要不断强化他们“想好”的想法是正确的,帮助他们分析资源和条件,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跨过这个坎。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当孩子“躺平摆烂”之前,其实已经发出了许多求救的信号。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仔细觉察与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关系状态


特别是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激励?孩子是在哪个阶段开始变化的?我们当时的反应和孩子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而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它背后都有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首先,家长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痛苦。


当孩子躺平摆烂时,他的内心往往比我们的愤怒和崩溃更加煎熬。


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其次,家长需要理解孩子选择发泄的方式。


无论是打游戏还是逃避交流,这些行为都是孩子试图缓解内心压力和痛苦的方式。


即使孩子选择躺平了,也依然拥有内在的能力和动力。


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激活这些潜能,引导孩子找到更健康、更积极的发泄方式。


最后要明白,孩子只是暂时处于这个阶段。


无论孩子现在是何状态,作为家长,都应该积极努力地去改变他们,与孩子坦诚沟通,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家长也要敢于直面孩子的问题,与他们一起面对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躺平摆烂”并不可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敢于直面挑战,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当家长在面对孩子这一困境感到迷茫与无助时,往往意味着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此时,不妨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当下困境。


请记住,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


只要父母勇敢面对,敢于寻找和尝试科学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够与孩子一起走出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真实案例

青春期叛逆抑郁焦虑症自卑敏感学辍学沉迷网络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专注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采用621筑基计划+(3+2+1)教学模式+双轨动力指导系统等专业指导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