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性别:16岁/男孩
心理指导老师:田老师
孩子情况:
厌学、不想上学,觉得学习又苦又累;
羡慕网红生活,一心想做直播,自己跑到学校办了休学手续;
单亲家庭,妈妈一味忍让、纵容,被孩子气到轻度抑郁住院;
休学后沉迷网络,白天刷直播,晚上打游戏,一提上学就发火,冲妈妈发脾气,摔摔打打,妈妈无奈又没有办法。
现在,孩子不再沉迷游戏和直播,重新回到学校上学,自律上进,成绩正在稳定上升,妈妈的抑郁症状也在逐渐减轻,生活重回正轨。
我压根儿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患上抑郁症。
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我那个已经休学了的儿子。
眼看高考就在眼前,可他却嫌上学又苦又累,打死都不肯去学校。
整天窝在屋里,手机跟长手上似的,不是打游戏就是刷直播,天天做梦都想当网红。
饿了就随便找点吃的糊弄一下,困了就直接倒下就睡,生活作息乱成一锅粥。
我一提上学的事儿,他立马就跟我急,又是吼又是叫的,跟个疯子没啥两样。
我每天都被他气得胸口疼,有时候觉得气都快喘不上来了。再这么下去,我感觉自己都要被他气死了,抑郁症也越来越严重。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还算有点心得,可面对儿子,我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他不上学的事儿,眼泪都快流干了。我真的接受不了他这样放弃学业,感觉天都塌了。
那种无力感、挫败感,真的太折磨人了。
儿子厌学,擅自休学
沉迷游戏和直播
儿子7岁那年,我和老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从那以后,我们俩母子就成了彼此唯一的依靠。
单亲妈妈的日子不好过,我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努力打拼,才好不容易有了现在这份还算安稳的生活。
这些年,我总觉得对儿子有很多亏欠,所以我一直拼尽全力,想要给他最好的一切。
在吃、穿、住、行这些方面,我从来都是毫不吝啬,给他最好的。
只要儿子开口想要的东西,除了天上的星星月亮我没法摘下来,其他的,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尽量去满足他。
我自认为,作为妈妈,我已经做到了极致。
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去年中考,他更是争气地考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这让我心里多少有了些宽慰。
可谁成想,刚上高中没多久,儿子突然性情大变。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作业碰都不碰一下,开口闭口就是要玩手机。
每次我催他复习功课、写作业,他不是支支吾吾地胡乱应付,就是直接把我晾在一边,连正眼都不瞧我一下。
只要他一拿起手机,那可就不得了了,不光玩游戏、看直播,还学着那些网红主播的样子,对着手机镜头比划来比划去.
嘴里还老念叨着:“你看人家网红,玩着玩着就把钱挣了,上学有什么好,又苦又累,真没意思!”
每次一听这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儿子没出息,恨不得立马给他两巴掌,好让他从白日梦中清醒过来。
就他这种学习态度,成绩能好才怪呢!
果然,两次模拟考试下来,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最近一次竟然直接掉到了班级中下游。
有次开家长会,班主任也给我敲了警钟:
“你家孩子再这么下去,高考能不能考上都是个问题。他现在这状态,哪像个准备高考的学生啊?满脑子就想着直播,你得好好管管!”
我当时听得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回到家,看到儿子翘着二郎腿,躺在沙发上看手机的样子,我的火一下子就窜上来了,一把夺过手机,网线也给拔了,冲着他大吼:
“你看看你现在这德行,以后手机没收,什么游戏什么直播,你趁早死了这条心吧,不好好学习,天天就想着做白日梦!”
儿子一听要没收手机,立马就急了,冲着我大吼大叫起来:
“上学有什么好,又苦又累,以后还得给别人当牛做马,你别管我,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遇到困难就退缩,偷懒耍滑倒是无人能及。
况且,高中这三年太关键了,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自毁前程呢?
儿子见我没像以前那样顺着他的意思,一下子就火了,在家里摔摔打打,最后“砰”的一声摔门而出。
我心里琢磨着,儿子可能就是出去撒撒气,过会儿就回来了,压根儿没往心里去。
可谁承想,他这一出去,竟是直接跑到学校,把休学手续都给办了。
从那以后,他就整天窝在房间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活脱脱成了一个“宅男”。
白天盯着手机研究直播,晚上就熬夜打游戏,作息全乱了套。上学的事儿,他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为了让他回去上学,我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可他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跟我顶嘴、吵架。
急眼了就冲我大声嚷嚷,说我跟不上时代,不懂他的追求。
学校的老师隔三差五就打电话来问情况,我也只能尴尬地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每天都被他气得胸口疼,有时候连气都喘不上来,真怕自己会突然一口气背过去。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对劲,就去医院挂了号。可医生的一番话,却让我如遭雷击。
医生说,我现在有轻度抑郁的倾向,建议我住院休息一段时间。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觉整个人都像被抽空了似的,不知道自己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竟然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折腾到抑郁的地步。
父母没有底线,一味让步
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自从儿子出现问题以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自责:
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是说,因为儿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以他内心缺爱?
然而,当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又觉得不太对劲。虽然我和他爸爸早早就分开了,但对儿子的爱却从未减少过半分。
在心理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逐渐明白,儿子之所以陷入这种困境,并非因为我做得不够好,而是我做得“太过”了——好到了溺爱的程度。
我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他扫清一切障碍,让他失去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无私地爱着孩子,希望为他们考虑得面面俱到。
无论孩子想要什么,每个做父母的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我也不例外。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所谓的“爱”可能只是我单方面的付出和忍让。
他7岁时,因为不想写字而乱发脾气,我虽然责备了他几句,但最终还是心软了,替他完成了作业。
9岁时,他说早起太累,想多睡会儿懒觉。我心疼他,便经常撒谎帮他向老师请假。
12岁时,他羡慕同学有新款的球鞋,我架不住他的哀求,节衣缩食也要买给他。
如今他16岁了,我依然觉得只要他开口,不管是什么要求,我都会尽量去满足他。
可我却未曾意识到,这种无原则的忍让和顺从,正在悄然摧毁儿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我没有让儿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一直都在为他擦屁股,这样他才会习惯性地去逃避责任,对生活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开始厌学。
再加上即将面临的高考压力巨大,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接受不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于是就逃避到网络世界里,通过玩游戏和直播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
听完老师的分析,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态度要既温和又坚定,不能过度惩罚孩子,也不能过度骄纵孩子。严中要有爱,宽中要有度。
如今看来,道理没错,是我错了。
我对儿子的养育方式,其实一直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忍让、过度包容、过度放纵。
说白了,就是对他太好了,好到了让他失去了自我成长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科学地“管”孩子
才能养出“好”孩子
父母越退让,孩子就越得寸进尺。
作为父母,我们总以为对孩子有求必应是爱,殊不知,这种爱是蚀骨的毒药,害了孩子,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合格的父母,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给孩子自由,又能对孩子有所约束。
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决定必须要改变。
经过深思熟虑,我采纳了心理老师的建议,双管齐下。
一方面为儿子安排了基地的专业心理咨询调整,另一方面,我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逐步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起初,儿子对基地的安排表现出极大的抗拒,认为这不过是我对他的又一次“管控”。
对于儿子的抗拒心理,和所表现出的一些过激行为,心理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一种朋友身份和他交流。
他们聊了梦想,聊了未来,也聊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让儿子意识到,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网红生活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那不是属于他的路。
在基地的那段时间,儿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体能训练,还养成了每天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和阅读的习惯,变得既自律又上进。
与之前的状态相比,他的变化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如今,儿子已经回到我们身边,虽然还没有正式复学,但他已经彻底摆脱了游戏和直播的沉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有一天,儿子吃完饭,突然眼神坚定的对我说:
妈,我想了想,你说的对,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我要赶紧回去上学,不能再耽误下去了。我虽然喜欢直播,但它不能成为我逃避现实的借口。
那一刻,我几乎要哭出来。
几个月过去了,儿子的成绩正在稳步提升,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休学前的水平,但我已经心满意足。
因为我知道,儿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努力的意义。
更令我欣喜的是,看着儿子每天一点一点地变好,我的情绪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就连我的抑郁症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时候,我还会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但更多的是感激。
感激曾经那个决定带儿子去基地的自己,更感激那段经历让我们母子都学会了成长和改变。
最后,我想将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同样面临困境的父母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父母坚守底线,不能毫无底线的妥协,无原则的退让
要知道,你每一次的让步,都会让孩子觉得你没有底线,会变得更加的变本加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底线意味着规矩和原则。父母一旦对孩子设置了某种底线,就绝对不能退让。
当父母说“不”时,就意味着给孩子施加了命令。
如果因为孩子的哭闹威胁就改变命令就此妥协,他就会认为父母所谓的“不可以”“不行”只是说说罢了,并没有实际的效应。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度也随之下降。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旦撒泼耍横,父母的原则就会轰然崩塌。
研究表明,孩子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试探性”的,即孩子提出来的条件,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
没有底线的退让,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无视规则,最后就很容易养出“白眼狼”!
2、正确批评孩子,学会运用“三明治”法则,让孩子更自主、独立
很多父母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总感觉孩子是故意不听话,和自己作对,要么就是天天玩游戏,就是不和我们沟通。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导致孩子都不想跟父母说话。
心理老师教给了我一种超级实用的批评方法,让孩子听你批评还很舒服。
那就是“三明治法则”。
我们吃过的三明治,就是有三层的一块面包,上面一层面包,中间一块夹心,下面又一块面包。
推理过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可以分三步。
①对过去行为的肯定
孩子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不能像走过场一样对孩子说: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等等。
多夸孩子用心看书、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等。不要单单夸很聪明,很棒。表扬会强化他的行为,下一次他会再接再厉。
②只对这件事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批评孩子时,要记住三不原则:
A、对事不对人
永远相信孩子是优秀的,只是在某件事上犯个小错误,不要因为一件事而把人否定了,不然就否定了自尊。
B、不要总翻旧账
只要发生一件事,就把以前的事全倒出来,陈芝麻烂豆子的事,祖宗十八代的事,都能翻出来说一遍,这样的行为一定要改。
我们只针对当下这件事情,不要以一概全,用总是......
比如:说你总是这么粗心,你总是这么不认真,你总是这么爱撒谎......
我们要相信孩子未来会越来越好。
C、批评不超一分钟
这件事批评完就结束了,不要叨叨没完,否则引起孩子的反感。
以前儿子就给我提过建议,可惜当时我并不理解:
“妈,你批评我时,能不能一次性说完,不要一下子说一点,一下子又说一点,每次我刚刚情绪好一点,你又来说,我情绪又不好了。”
我回顾了一下我自己,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我嘴巴噼里啪啦说的时候,有时候我没想到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我又想到说什么,我又接着说,好像总要把它倒完,心里才舒服。
自己是舒服了,但可惜的是:孩子不舒服了。
③表达对孩子未来的肯定信任和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独到的地方,甚至有过人之处,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来看待孩子。
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找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鼓励他,相信他未来会更好。
这样的孩子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并为自己选择的人生,全力以赴地追求下去。
3、让孩子自己做成一件事
心理学中认为,一个孩子健康的自尊,通常来自“我能行”的信念。
而一个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其实很可能是缺失了对自己的信心。
就像我儿子,他说不想上学,想做直播,其实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以来的想法,是他对学习早已产生了“无力感”。
想想之前,我的每一次替他包办、替他周全,压根不是在帮他,而是剥夺了他在尝试中试错和成长的权利,在他的生命中,早已习惯了有我做退路。
所以我决定,从根源去建立儿子对学习,确切说是对自己的信心。
先让他从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完成一次早读,背会几个单词,解出一道题等等,然后再循序渐进让他去挑战更大、更难的事。
我也相信,儿子会在“做成一件件事”的过程中,逐步和自我建立起深度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无底线的“后盾”,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一再让步的爱不是爱,而是伤害。
守住父母的本分,帮助孩子确立界线和规矩,完成对孩子的管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别再一味对孩子让步,否则,后果真的是会很严重的。
真实案例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