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大厦超高层写字楼运维管理创新实践

楼市   社会   2024-10-12 17:02   云南  

中信大厦在设计和开发建造的过程中,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量,拥有了卓越的建筑品质,在办公层高、使用率、垂直运输效率、智能设备、绿色节能、舒适健康、安全便捷等方面均达到了高标准,建成至今获得多个奖项。这得益于整个核心团队是一个从建设向运维无缝过渡的团队,并一直秉承“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设计、建造、运营管理进行一体化考虑。


中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作为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2021年12月开始负责中信集团旗下商业楼宇运营管理(主要是物业管理业务),目前业务还在逐步整合中。

2010年我加入中信大厦的开发建设团队,在过去的十年中,更多是从事投资、开发和建设工作。中信大厦一直秉承着“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设计、建造、运营管理进行一体化考虑。2018年,随着中信大厦结构封顶,我们的团队逐渐开始探索超高层建筑的运营以及物业管理。对中信大厦来说,2020年投入至今只有三年的时间,对于一栋建筑来说,只是刚刚开始;对我而言,进入这个行业也只有5年多的时间,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物业行业的专业论坛上去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点滴工作,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 中信大厦目前为北京市第一高楼


中信资产运营标杆楼宇项目

中信资产运营公司目前在管的项目,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管理的国际大厦是长安街上第一栋涉外高端写字楼,物业管理模式就在国内率先采用了香港物业管理的先进模式。2016年至今,按照中信集团的“553”战略以及打造商业资产管理统一平台的业务要求,中信资产运营公司的业务还在逐步整合,目前持有运营及受托管理的资产涵盖20个城市,运营管理的总资产近千亿元。

主要标杆项目:

国际大厦:建成于1985年,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楼高101米,是当时中国第一栋涉外高端写字楼,位于北京长安街旁,被称为“巧克力大厦”、“小联合国”。

京城大厦:建成于1991年,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楼高183米,是当时北京市第一高楼。这栋楼目前已经运营了30年,2021年8月对整个建筑的主要系统进行升级,并获得了LEED “O+M”(既有建筑运营)金级认证。

中信大厦:目前北京市的最高建筑,中国第五高楼,全球第九高楼。2020年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楼高528米,建筑层数115层(地上108层,地下7层)。


中信大厦项目概况

中信大厦是北京最高楼,中国第五高楼,全世界建成建筑中排名第九,所以我们也叫它“159”。业态以写字楼为主,入驻的主要是金融集团总部、银行、证券、互联网咨询、律所、医药等行业的客户。2020年投入使用,至2023年底,入驻率将达到96%,办公人数约1.2万人。

中信大厦在2010年12月通过投标获得土地使用权,当时我也是投标团队的成员之一;2013年7月开始进行施工;2018年12月从总包方手中初步接收;2019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并进行调试和试运行;2018年6月正式成立了物管团队,开始策划、筹备后期的物管工作,2020年1月大厦正式投入。

整个大厦以中国礼器“尊”为设计意向,中部收腰,上方外张。整个大厦设置10个功能区,地下部分(ZB区)主要为设备层、停车场及物业用房;地上Z0区(1-6层)主要为公共大堂、公共会议层;地上Z1-Z7区(7-102层)为办公楼层;地上Z8区(103-108层)是空中商业区。

整个大楼由中信集团投资,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资产方,中信资产运营公司作为物业管理方来整体管理。中信大厦在设计和开发建造的过程中,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量,拥有了卓越的建筑品质,在办公层高、使用率、垂直运输效率、智能设备、绿色节能、舒适健康、安全便捷等方面均达到了高标准。建成至今获得多个奖项,包括CTBUH 2019年度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最佳高层建筑>400米”杰出奖,RICS Awards China 2019年度建造项目冠军,LEED金级认证,WELL认证,BOMA建筑卓越管理认证,RICS年度设施管理优秀团队奖,RICS年度可持续发展优秀奖等。


中信大厦运维管理体系

对标国际国内标准及最佳实践,构建运维管理体系

从2018年开始,在大厦投入运营两年之前,我们就开始考虑整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对标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和最佳实践,来构建管理体系。

创新管理模式,为高品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针对超高层楼宇的特点,致力于将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设备设施的管理相结合,建立消防安全、设备设施运维、环境管理与客户服务的联动系统和集成的创新体系,提高预警能力,缩短应急处置时间,打造“管理技术密集型”的运维管理模式。

围绕“目标、职责、流程、资源、标准”打造核心能力

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围绕着目标、责任、流程、资源和标准几个方面,来打造核心团队的核心运营能力。

持续打磨高标准核心运营流程(SOP)

目前拥有包括消防管理、安防管理、设备设施、环境管理、客户服务在内的核心运营管理流程、操作规程303项。

建设向运维无缝过渡的核心专业团队

整个核心团队是一个从建设向运维无缝过渡的团队。“无缝过渡”更多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提前于建设投入两年,在主体公司成立独立的部门和团队,考虑未来物业管理的工作。原开发建设团队核心人员(主要是工程师)22人加入运维管理的团队当中,占整个物业管理团队的20%。

二、从业内优选包括物业管理专业、消防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加入团队当中。目前整个中信大厦的运维团队、物管团队里,自己聘用的人员有120人,是自有的核心团队。

关注解决超高层管理重点及难点

在整个运营体系的搭建和运营管理过程中,更多聚焦于解决超高层管理当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比如消防安全管理、安全防护管理、能源管控、客户服务,以及设备设施的维修巡检。


中信大厦运维探索及实践

数字运维

从设备设施总体情况来看,中信大厦采用了30余项新技术,同时有主系统12个、子系统63个,设备设施3万余台,信息控制点位65万余个。

整个运维平台的搭建聚焦了空间、服务和环境三大场景,通过商业物业智慧运维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系统性、模块化的商业物业智慧管理平台。

主要管理思路和重点考虑方向:

(1)集中管控。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协议和数据标准,打造物业总部的智慧运营中心,实现大数据管理和智慧化运行。

(2)信息互联。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尽可能地打破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生。

(3)提升品质,更好地为物业管理赋能。

平台设计了三个架构,逐层赋能。底层架构更多是基于数据、物联网和设备;二级平台更多依赖于设备管理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一级平台是智慧运营中心,目前正在搭建当中。

数字运维的主要功能为:

(1)设备设施管理,应用场景包括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机房无人值守、高效安全运营;

(2)智慧安防,全方位覆盖的防控体系,以及全天候的智能监测和预警;

(3)智慧消防,应用于消防的日常预警、巡检、检查等场景当中;

(4)智慧照明系统;

(5)电力监控系统;

(6)漏水报警系统,基于BIM和物联网的智能联动运维场景,联动漏水监测系统(水浸传感器)、安防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画面)、给排水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给水阀)快速处置突发事件,降低安全风险,减少财产损失;

(7)物业运维工作及服务平台“尊E管”、“尊E享”。与第三方专业公司联合开发了自己的物业管理运维工作平台。“尊E管”面向运维人员、技工班组和保洁保安人员,作为内部巡检和管理的一套体系;“尊E享”是对客服务,从会议室的预订到访客的邀约、停车等成批的指引。

安全管理体系

作为地标建筑,安全管理极其重要,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理念,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实现本质上的安全;

“二”是加强两个建设——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管控标准化建设;

“三”是抓三个落实——责任的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的落实和风险评估的落实;

“四”是注重四个能力不断提升——安全领导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风险把控能力;

“五”是实现五个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检查到位、考核问责到位。

项目日常的安全运营体系方面,从消防安全、秩序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人员作业安全四个维度去关注。同时要关注责任制度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模式和制度、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观察和检查以及安全氛围和文化的塑造。

安防体系方面,中信大厦打造技防、人防和物防“三防融合于三道防线”的安防体系,强化数字安防技术运用。

消防体系建设上,创新采用“一站一队”概念。“一站”是大家熟知的微型消防站。在大厦里设置了三个消防微型站,分别在B1层、44层和88层。整个建筑地上108层、地下7层,消防安全的应急要求分区管理,所以有3个常设的微型消防站。共有20名全职的微站消防管理员,都是从北京市各大消防机构优选的退役消防员,平时对他们进行准军事化管理,24小时在大厦备勤。在“一站”的基础上配备了一个技术处置队,主要责任是在出现应急情况时,从强电、通讯、暖通、给排水、消防系统、电梯等设备上给予应急处置第一时间的技术支持。

■ 白领午间音乐会

■ 营造艺术空间

卓越服务体系

构建“1+2+3”服务金字塔:1、建筑本身的功能和设备设施硬件的配套,是实现客户满意度的硬件基础,在硬件基础之上加上数字化的管理工具,能够让客户感受到设备设施提供的高效、便捷的服务;2、管理服务的品质细节,从安防、维修、保安、保洁这些服务细节上面,让客户去感受我们的服务,同时加上更精益化、更回归本源的服务标准;3、更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的互动。这样一个层次的金字塔,会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满意。

卓越服务体系当中还包括“至尊”服务和增值服务,借助集团的优势资源,打造增值服务的产业集群,引入金融产业、消费、食品、文化出版等一些行业资源,为入驻客户企业提供日常的业务运营和企业办公职场空间服务,并做成权益手册,在提供基础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集团整体产业协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对新晋父母的一些支持、针对女性员工的主题活动、面向大厦客户和社区开放的“白领午间音乐会”等很多精神和文化活动。

■ 打造光环境舒适度

健康绿色环境

在关注可持续绿色发展和健康环境的打造方面,提出了环境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看、听、闻、感”,涵盖整个建筑空间的功能装修、艺术氛围、空气品质、清洁卫生等维度。

空气质量品质的管控一直是重点。将空气过滤系统中的亚高效过滤器升级为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提升约18%,最大程度去除颗粒物、甲醛、有机挥发物。2021年,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大厦公共区域58个点位进行了现场空气检测,甲醛和PM2.5实测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和WELL健康建筑认证标准,最终通过了WELL认证。

水质管控方面,通过加装纳滤水质过滤设备,在洁净水质的基础上,保留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细节上合理设计茶水间和医务室的水盆尺寸,有效防止水花飞溅引起交叉感染;提供消毒洗手液达标,可消毒不含香精,均满足WELL标准;生活给水箱有消毒设计,满足WELL标准等。

在投入运营之后,对一些核心区域的设备也重新进行了小的升级和改造。包括光舒适度管理、视觉艺术品、更多贴近大自然的绿植造景等。

废弃物处理方面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和人力,打造“零废弃”办公楼宇。“零废弃”概念是在1973年由保罗·帕尔默提出,不是绝对不产生废弃物,而是尽可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当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垃圾分类中转站方面,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得很周全,大厦投入运营两个月之后,2020年3月我们按照垃圾分类和废弃品管理的国际标准,重新进行了垃圾中转站的改造。

以上是中信大厦关注健康绿色环境所做的硬件系统的打造。软件方面,采用可重复利用、再生资源材料,在垃圾房外侧打造了“人与垃圾共存之道”的精致艺术展览墙。艺术展墙既是对大厦过去三年在垃圾分类和“零废弃”办公方面的管理总结,也是与大厦客户交流的桥梁和共同达成可持续减碳、垃圾减量排放的空间。此外,从2020年开始,陆续举办了8场绿色环保活动。

从废弃物可回收利用的数据看,自2020年,中信大厦回收塑料约29吨、废纸205.7吨、废金属2吨,经第三方专业测算机构核算,实现减少碳排放约143吨。

■ 环保艺术展墙

■ 垃圾中转站

能源效率管控

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50.6%。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21.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21.6%,占建筑全过程碳排放42.6%。从北京市的数据来看,北京市办公建筑的能耗占比是40.69%,占比最高。

超高层建筑管理目前的能源成本大概占到35%,而且系统非常复杂,同时能源管理在日常工作当中需要均衡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节能和舒适度的矛盾、节能和投资回报周期、行业标准不友好等。所以中信大厦的能源管理体系,设定可对标指标,管理可量化内容,从设施、团队、工具、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能源管理效率的管控。比如制订整个年度的能耗管理目标,2020年中信大厦的单位面积电耗是72.77kW·h/m2,北京市办公建筑单位面积电耗平均值是81.32kW·h/m2(数据来源:北京市住建委)。根据入驻情况、设备使用情况、资本性改造提升计划和主管部门节能考核要求,设立2022年节能目标为3%。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设备设施、能源管理团队、制度和标准、数据指导业务流程,以及数字运维平台、能源管理系统等工具,调整空调系统能效、供暖季节能、照明精细控制、冷源替代等,来达到节能控制。自2020年运营以来,单位面积电耗指标下降11.2%,单位面积能源费下降11.2%,碳排放强度下降15.4%。同时,我们也将从空间、环境、服务三大场景,去持续推进精细化工作,回归本源,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本文作者:齐燕妮,中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兼中信大厦项目总经理,高级经济师,CMCPI国际商业地产职业经理人。2023现代物业发展论坛“惊奇:一个多元的物业时代”现场报道,编辑/益清。

■ 图 / 中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原文发表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10期/总第613期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
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的全景记录,坚持以报道真相和探索真理的态度,把物业建设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改善和社区文明作为自己的目标,源源不断地为业内人士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丰富资讯和独特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