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第二次去做志愿者。上周我陪伴过的三位老人都转院了,意味着这周又没有一个熟人,要从零开始建立新的关系。
这次来了个带着绘本的志愿者,她说她之前是读儿童绘本的志工,我很好奇如何给老人讲绘本,于是请她一会开始的时候让我观摩一下。她欣然应允。
有人带着,今天的开头应该不会太难。
护士开始讲病人情况,这周病人数量比上周少了几个。上周我服务过的那位和我聊过一天的生活的奶奶,平时身体状况一直不错,这周突然有一次不明原因的浑身发抖、血氧饱和度下降到70%,联系家属后转院了。
病人情况登记表上写着,本周有两位病人死亡。护士说最近他们病房死亡率有点高,冬天要到了嘛。
讲完情况,冥想几分钟,今天的志愿服务开始了。我跟在带绘本的志愿者后面,她直奔我上周转悠的病房而去,在一位奶奶的病床前站定。
奶奶看到她,眼睛一下子亮了,本来平躺在床上的身子也微微起来,一边伸手。她一下就边握住奶奶的手边打招呼,看起来与这位奶奶很熟。借着这个机会,我也与奶奶握上了手。她手上的皮肤薄如纸,白皙的皮肤下透着血管,因为瘦,骨骼微微地突出,我竟想到了平时吃的卤鸭掌。
奶奶问她怎么上周没来看,又问了其他惦记的志愿者情况。
志愿者问奶奶,给你讲绘本好不好?奶奶摇头。然而她还是打开绘本,一边说没关系的就是讲故事,一边讲了下去。我惊讶于奶奶摇头后志愿者竟然也不放弃,还要硬讲,后来才知道,奶奶摇头不是不愿意,而是说她不识字,担心看不懂。
给老人讲绘本看起来和给小孩讲没什么区别。志愿者用一种对待小孩的语气讲故事。就我观察,奶奶看绘本的时候不太多,偶尔瞟一眼,顺着故事点点头,更多时候在望着读绘本的志愿者,久久地注视。
我私自揣测,也许奶奶对绘本不是很感兴趣,只是珍惜与志愿者在一起做点什么的时光。在她讲绘本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位志愿者陪在奶奶病床旁,奶奶拉着他的手不愿意放开。
讲故事的时候也有其他志愿者过来,只要与奶奶熟的,她都殷切地招呼,像老人招呼自家孙子孙女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一位病人对志愿者如此惦记。她的气色一般,按照其他志愿者的说法,精神有点萎靡,不如从前,然而在见到志愿者的那一刻,她整个人一瞬间就焕发了活力,散发着欢喜、殷切,望向志愿者的眼神也充满依恋。
读绘本的志愿者走后,我又在这待了一会才和奶奶告别,开始独自服务。
隔壁床是位新入住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直在昏睡,家属刚刚与志愿者聊过,我便也没再打扰。一眼望去,病房里大多数没有人服务的病人都睡了,我转向另一个之前没去的病房。
这次我给病房里奶奶们都打了招呼,挨个聊了几句。正好碰上护工给一位奶奶进行鼻饲喂食。奶奶已经不能说话,一只眼睛也不大能看见,一直闭着,只睁着另一只眼,注视着我,我也注视着她。
白色糊状的液体从管子里流进去,紧接着透明的水也流进去,护工很快推完。
鼻饲之后,奶奶一直在皱眉,脚也在乱动。我知道她不舒服,可也不知道做什么,没有家属,护工就在旁边,也没什么表示。后来志愿者在一起服务回顾的时候,我才知道后面的志愿者叫护工给她翻了身,情况就好很多。
看了一会,我跟她道别,她的头很轻微地点了点。
旁边床的另一位奶奶有家属陪,家属用瓶盖给奶奶嘴里倒一点水,看她慢慢喝完再倒。
我问奶奶能吃吗,家属说她们家身体好的,可以吃的。家属声音爽朗,也爱说话。
聊了两句,说到好多人觉得把老人送到这来就是不孝顺、不想管了,她来办住院手续时指指点点的。
可是他们都没经历过家里有这么一个老人啊,她叹气,经历过就知道了。
再隔壁床也是一个鼻饲的老人,她嘴里一直在流沫,发出一点奇怪的震颤的声音。我与她打招呼后没有多留。
这时门口有个坐轮椅的奶奶进来了,她想出去溜达,没人陪她,于是我推着她的轮椅带她兜了好几圈。
她信佛,在我推她兜风时,一直双手合十,微微晃动,口中说着好地方、好地方。她要我推她到厕所里去,对着那里说“老朋友老朋友”,望向厕所的窗户外,一边口念老朋友一边流了一点眼泪。
我问她怎么了,她没有回答。从厕所出来后,又在病房里的走廊兜、病房外面走廊兜。
护士不让她出去太远,说外面人多(隔壁是中医门诊),她很固执,坚持要出去,我说就在附近兜一圈。兜完一圈,不干,还要再兜一圈。
再兜一圈回来,此时病房已经在发放午饭,该吃午饭了,她不要吃,要继续兜。另外一位老志愿者也劝她,可惜老人很固执,劝不动,只好答应她再兜一圈。
最后还是护工阿姨把她接回去了。老人固执起来,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