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日记:第一天(续)

文摘   2024-11-04 23:15   上海  

昨天匆忙写下第一天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服务日记,写完之后我看也没看就发掉,心满意足地睡觉了。

今早发培训群里时又看一遍,大失所望,2000多字纯纯流水账,乏味且缺乏激情。本来想用白描的手法写,没想到写着写着只剩“白”,没“描”了。

说到第一次志愿服务的感受,志愿者团队的氛围和预想中有差距——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还是不免失望。本以为有团队的帮助会很好融入,实际上我就像一个只在岸上学过游泳动作的人,被教练一把子推下水,并对我说:该教的都教了,剩下的自己努力吧。

想想其实这与临终陪伴的情境也十分符合。对于临终者,陪伴者也只是岸上的“教练”,终究不会一同下水。该一个人面对的还是要一个人面对。

在自己这次服务时,很理解护士长讲的那些不停回活动室的大学生。因为尴尬,因为听不懂,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但我既然下水了,就努力把自己控制在水里,告诉自己,不行就在水里站着,也不要上岸,就这样熬过了第一次下水。

志愿者与老人的对话,很多时候让我有种他们在与小孩子对话的错觉。老志愿者用轻柔、缓慢、略夸张的声音,带着哄小孩的语气,拖着长音和老人交流。

老人讲的话难以理解,其实听多了就发现也不是非得理解。放下语言交流的执念,单纯用动作、氛围、意念、情绪,也能做好一个陪伴者。

语言很多时候是苍白无力的,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过多地依赖它。人与人的语言交流到底会导致进一步的理解,还是造成更大的分歧呢?

在走廊和一位爷爷聊天时,我看到一位奶奶给一直陪她玩的志愿者编麻花辫。奶奶约莫80多岁,手还很灵活,很快编好,只是最后系头绳有点力不从心,在其他人的帮忙下弄好。培训时老师讲过,参与式赋能活动,这还是第一次现场见到。志愿者拿来一个带米老鼠的迷你帽子给奶奶戴,一起开心地拍了照,多大年纪都爱美,爱可爱的事物。

本次服务印象最深的,还是问一位奶奶她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她说坐轮椅下楼,与大家聊聊天,吃个饭,午休,再聊天,一天混混就过去了 “混混”这个词我记得很清楚,但我和她比,谁才是每天混混就过去了呢?

志愿者回顾本次服务的时候,我听到其他人讲述我本次未曾接触过的老人的故事。一开始我觉得在短短不到1小时内,走马观花地看完所有老人也没什么意思,我更倾向于与某一位或者某几位老人建立深厚、稳定的链接。

然而听完他们的分享,下次我想接触更多的老人了——每一个老人听起来都那么可爱!


沙更浪
一个有趣的灵魂和她的奇思妙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