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把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和钱穆的《论语新解》都看了一遍。
为什么想看论语呢?我自从闲时自学哲学以来,对东方哲学(姑且称之为哲学吧)就很感兴趣,儒家思想是东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儒家思想,源头在孔子,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
当然这本书里一些经典内容,我们小时候就读过了,课文里收录了几篇,生活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也来自于《论语》。
《论语》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文化影响如此之深,但我此前竟从未完完整整读过。
最近完整看完,收获良多,遂记之。
何谓学习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开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字,随口就能背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就讲学习,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了——尤其对于初次看到《论语》的小学生来说,大家都说,学生的本职任务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别的。
但是学什么呢?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字时是个小学生,从来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当然地以为,学习就是学课本上的内容。
当时小学课上教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是主科,要考试算成绩的,所谓好好学习,就是学习这些考试的内容,考个好分数就叫好好学习了。
学习其他课叫不叫学习呢?譬如学校里还教美术、音乐、劳动、自然、体育、电脑等等课程。这些也算学习,上课要好好听的,至于父母所督促的“好好学习”,似乎就不包括这些了。
自己额外看的课外书呢?如果和课业有关,叫“学习”,无关,那叫“看闲书”,只能当做乐趣,不能被看作是“学习”。
在我做学生的时候,从来都这样认为:学习就是学课本上的内容,学习好的结果是考试考高分。
大家好像都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出了大学,如果不再考研、考公、考雅思托福、考证,没有了考试,好像没有什么人学习。
然而学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学习这个词是从《论语》这来的,《论语》中的“学”,和我前面说的,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学而》中有一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一个高徒,门人很多,没少讲孔学。他说,一个人能好贤德胜过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对待领导(君,古代指上位者,姑且叫领导吧)能奉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自己谦虚说“未学”,我也必然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如果说这是子夏说的,再来看看孔子说的。还是学而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见论语里的“学”和学课文知识、考高分毫无关系,也和高官厚禄、致富发财毫无关系。
论语里的学习讲的是德行,学习“仁道”,做一个君子。甚至君子还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如今讲学习,近了是为了考高分上个好学校,远了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多多的钱,走向“人生巅峰”,和《论语》里的“学”完全大相径庭。
想想每年高考时候,父母带着孩子去孔庙祭拜,只为考个高分,不由觉得讽刺。孔子所谓“学”指的是什么,搞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