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30岁了

文摘   2024-10-24 18:01   上海  

1.峰值

又30岁了。

为什么是又?去年的今天我写了篇《三十而立》,按照古代算的虚岁三十庆祝了自己的三十岁生日。今年按照周岁,又到30了。

30实在是个很妙的年纪。按60岁退休算,30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如果人的精力符合正态分布,一半刚好对应峰值的位置——最好的年纪。30以前,都是上升,30往后,逐步下降,如果按正态分布来的话,应该是这样。

突然想起《论语》里一段话: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站在30岁,往后面的人生一瞧,可不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嘛。

2.生日快乐

今早阿浆向我道生日快乐,顺便问我,文章写了吗,真的三十而立。我说没写。其实今天真的挺忙,工作上要交一份堆积了一周的修改稿,还要做巡查的工作,中午要和睿出去吃饭,晚上7点-8点半上绵拳课。
 
如果朋友不问,我一定不想写了。甚至如果是今天很晚才问,我也有借口说没空写了。偏偏是今早,我觉得还能努力一下。这也说明30岁了还能有朋友惦记,实在是件很好的事,不然我只会越发懒散。

3.临终的具象

上周末用两天一晚的时间参加了临终陪伴者赋能培训——其实我不怎么喜欢“赋能”这个词,觉得它太“洋气”、太流行了,什么都来“赋能”,简直是一种陈词滥调——然而赋能用在这里还蛮贴切,赋予参训者临终陪伴的能力。
 
说起来我对死亡一直非常感兴趣。在我小时候,“人死了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上大学时我报了学校的临终关怀志愿者,可惜四年来只办了一次活动——那天我正好有事错过。
 
22年1月我参加了一次死亡咖啡馆活动,听了其他人和死亡相关的故事、对死亡的理解,这次活动让我觉得,这种很短时间的聊天并不能促进人对死亡的深刻理解,所以没再去。
 
死亡依旧围绕着我,我通过看书来理解死亡。我浅薄地以为,我对死亡已经足够看得开,放得下,向死而生在我身上并不是一句空话。
 
直到这次终于有机会参加临终陪伴培训。我才发现,我以前思考的死亡都太过抽象。我没有见过死人,也没有见过即将去世的人。死亡对我来讲是一个抽象名词,死了?那就死了。它是一个瞬间名词,标记着生命的结束。
 
我从未清晰地意识到人在死亡前,大概率还会有一个漫长的、挣扎的、痛苦的、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培训中老师提到了一组数据:69%的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认知症、中风、心肝肾衰竭、肺部疾病或损伤,25%的人死于传染性疾病(如艾滋、肺结核、新冠),合起来占94%。也就是说人大概率是因病而死的。而病人在死前可能要面对一年或者数年缠绵病榻的过程。
 
我从未意识到临终前缠绵病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以前住过院,可能因为年轻,我并未觉得住院是一件让人不快的事情,除了要花点钱。住院可以好好休息,暂时性地什么都不管,也会得到亲友自发地关照,住完了我又可以活蹦乱跳。
 
然而临终的人不会那么幸运。这并不只是说,临终的人即将面临死亡这个结果,而更指这个过程。课上,老师让我们三人为一组,随机选三个面临死亡的角色,然后根据这个角色讲自己想要得到的照顾(包括尊严)。(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推荐和家人试试)
 
我抽到的是癌症末期治疗后全身瘫痪,生命预估剩3个月。一开始我想当然的以为,我可以居家,只要做好疼痛管理,如果我的精神允许,我想让我的家人带我出去透透气。

然而组内另一个做过护士的姐姐告诉我,家人把一个瘫痪的人放在轮椅上搬出去是十分费事的,因为全身瘫痪,可能要整个绑在轮椅上。如果出去,也可能引起各种围观,就算自己不在意,家人也有可能在意,去外面要叫救护车……
 
全身瘫痪的临终人生就这样,以一种非常具象、带有细节的方式向我展开。我没有因此感到害怕,但觉得沉重。老了的日子不好过,得病临终的日子大概率更不好过。

4.养老与送终

有句俗语叫“养儿防老”,其实不只是养老,还要送终。以前看小说,无儿无女的夫妇一定要养个儿子,就是怕死后没人扛幡。但人都死了,扛不扛幡的有什么用呢?自己也看不着了。
 
所以我以为送终的意义还是在于父母活着的时候,也就是所谓临终陪伴。假如父母得了大病,生命进入倒计时,如何好好地陪伴他们,让他们尽量舒适地度过最后的日子?这是送终的含义。也是我身为人子,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
 
我爸妈对于死亡都看得比较开,他们都说,不要过度治疗,不要办后事了,我妈要遗体捐献,我爸要撒入大海。但我们并没有谈过,具体怎样的治疗是不过度治疗,如果得了某种具体的病她想怎么办,怎样会让她觉得舒服一点。临终陪伴始终要以临终者为中心。
 
我想后面我要找机会分别和他们谈谈,如何为他们送终的事情。

5.为死亡做准备

本来是过生日,怎么又说到死亡呢?人都是要死的。所有人类的命运都相同,从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一生。我要如何面对死亡决定了我要如何度过这一生。30岁正是人生当中最好的年纪,是巅峰,然而盈满则亏,是时候为死亡做准备了。

我参加了本周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上岗培训,很高兴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话又说回来,什么是有意义呢?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人会自己编织意义,我还是想做点我愿意为之编织意义的事。
写于2024年10月24日

沙更浪
一个有趣的灵魂和她的奇思妙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