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联欢会
12月28日是我们的主题活动日,我们和医院一起办了一个小型元旦联欢会,拼拼凑凑竟然也搞出了6个节目。病房里能推出来的患者、护工、护士、医生、志愿者,热热闹闹,齐聚一堂。
开场是我们志愿者合唱两首歌。伴奏是邵奶奶,她今天精心打扮过,戴了个紫色的小帽,衣服也穿了紫色,和电子琴的彩带装饰很搭,一看就是特地挑的。
经过上次邵奶奶“严苛”的排练,效果还是不错的——跟后面的合唱和舞蹈比,至少我们还比较整齐,算得上“训练有素”。
原本有个二胡独奏的节目,临了改成二胡和电子琴合奏,早上草草合了三四遍,演出时竟也很和谐。
另外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贡献了两个节目,一个是非常抽象的《改革春风吹满地》舞蹈,就跳了20秒。
三个人跳,动作没一个对得起来,上场很快就变成了“群魔乱舞”。但表演者笑得很开心,在场的年轻人也笑得很开心。
爷爷奶奶呢?我大概观察了一下,看这支舞时爷爷奶奶的脸都麻了,看起来不太能理解年轻人的抽象艺术。
大学生志愿者还贡献了一个合唱《好运来》,没练过,但她们喊大家一起唱起来,气氛很好。
患者家属跳了一支舞,她是老年大学的舞蹈老师,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即使场地、音乐、服装都很简陋,还是能看出这支舞的神韵。
本来我们预排的节目到这就结束了。另一位患者家属看得兴起,主动献唱一曲《喀秋莎》,邵奶奶为之伴奏,歌声乐声融合在一起,非常和谐,邵奶奶笑出了今年最甜的笑容,颇有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
爷爷声如洪钟,气势恢宏,很有美声艺术家的范儿,还唱的中俄双语,俄语的大舌音发得很地道。
一曲唱罢,大家根本不过瘾,又让他再来几首。爷爷也很有兴致,又唱了很多老红歌,可能把他的压箱底的歌都掏出来了。
主持人林社工本来准备就此结束,这时有位患者喊着让她出个节目,盛情难却,林社工临时跳了一段《APT.》,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这个元旦联欢会总体上很简陋,没有经过什么精心排练,节目也很简单,但是大家还是很开心,热热闹闹地提前过了个元旦。
我觉得这才是联欢会本来的意义,让参与者一起松弛地享受这段快乐的时光,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至于节目表演得好不好,又怎么样呢?
2.“痛啊”
联欢会结束后,我去陪伴了一位患胃癌的奶奶。她之前是不知道病情的,上周才知道了一点,最近一直都不大好。
我去的时候她正在叫“痛啊,痛啊”,隔一段时间就大叫一次。家属在旁边安慰她,已经叫医生了,一会就过来。
但家属和我说,吗啡也不能太频繁打,打多了会失效。本来是不准备打的,但她痛得厉害,还是叫了医生。最近都是这样,一直穷叫。
我在旁边陪了会,看她手想抓东西,就握住她的手,她是用力的,但老人力气也不大,并不会抓痛我。我想找个球给她握一下,可惜没找到——为了元旦联欢,活动室里的东西重新摆过了。只好带着歉意陪到服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