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友荐书
书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到帆书丨书友成长地新栏目「书友荐书」。
本周的书友荐书,我们收到书友李旭的稿件,她推荐书籍《永远的女儿》。
>>是谁无声“杀死”孩子?点图片一键听樊登老师解读《永远的女儿》。
推荐语
我们在育儿路上的万般滋味,漫行在人间。
愿悲剧不再上演,愿我们多一些耐心,细心,陪孩子走过每个阶段。
01
援引自2024年5月25日互联网数据发布: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50%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而《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则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超10%
Q
为什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A
青少年心理疾病多发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
或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永远的女儿》这是一本纪实作品,是一篇失独母亲的手记。
作者琳达·科林斯夫妇二人远在异国他乡新加坡工作,膝下只有一个17岁的独生女儿维多利亚,他们一直过着平静的表面生活,直到某一天的早上,她的女儿跳楼自杀了。
哀痛之余,琳达发现了女儿留下的日记。
在阅读日记的过程中,拼凑出悲剧发生的缘由,也真正走入了女儿的内心。
我看完这本书后,心情像过电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得知女儿跳楼以后才发现对自己女儿的一无所知感到痛彻心扉与懊悔,更为维多利亚的处境感到无助绝望窒息。
这本书让我以一个失独母亲的角度看到了她对于家庭、对于学校以至于对于社会的自我反思。
作为很多中产阶级的无奈与心酸。
一方面他们渴望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
另一方面又饱受社会的蹉跎,工作的压力、职场的无奈,他们在生活中努力的前行。
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忽视孩子,不关注和跟孩子及时沟通的理由。
所以,我希望可以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帮助一些家庭尽早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悲剧。
02
《永远的女儿》一书让我看到维多利亚和父母各自的社会背景和独属于各自的窒息的压力。
从维多利亚的日记来看,她是一个文笔流畅且可以准确表达内心又敏感善良的小女孩。
而通过她妈妈的反思来看,作为父母的他们也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活着并为小维努力提供物质保障。
和维多利亚妈妈一样,我们老一辈的大多数父母,他们都是从小吃苦长大的,文化水平不算很高,他们最大的认知和执念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同时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上学不要再受他们之前没有文化的苦。
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也许就是他们那代人对于孩子最大的烙印与执念。
受父母的影响,我也曾深陷泥沼,一方面精神饱受折磨,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小题大做。
我一直带着父母给我的惯性思维,片面的认为我只要拥有大量的金钱就可以很好的养育一个孩子,我必须努力挣钱。
但是这种想法给我一种莫名恐惧感。
一是我不希望我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又进入下一个轮回。
二是我认为我都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孩子,我没有胆量去养育一个小孩子,也忧虑自己以后是否可以担任父母这一角色。
看完这本书后,我慢慢的和自己和解了。
也深刻意识到,养育孩子,并不是简单依赖于金钱和物质条件,更是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支持和培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受到来自生活、学习和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和选择。
而不同年代的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思想观念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需求。
同时作为父母,也要换位思考,因为父母曾经也是个孩子。孩子从没有去要求自己的父母成为满分父母,但是大多数家长却渴望拥有满分孩子。
每一个孩子对于家庭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是相似的,都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渴望被父母理解和关注,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
03
维多利亚在跳楼的前一天还给妈妈买了最爱吃的咖椰酱华夫饼,而且作者发现在她跳楼的地方还不忘在长长的划线后面标上独属于她的小爱心,而且还写下了“再见,妈妈”。
这证明维多利亚是非常爱自己的妈妈的,她的日记曾提到过担心自己是父母的累赘,这个想法也是促使小维最终跳楼的重要因素。
樊登老师在讲解这本书时说:
“也许孩子曾经试探性的打探过父母的态度;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可以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并不值得一提,这样的话会导致孩子羞于向父母求救,甚至于有些父母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的认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父母的负担;
也许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懂事一点,但是他们低估了孩子对他们的爱,孩子也许会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而去隐忍,甚至觉得自己对父母没有价值的时候会选择让自己消失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中国式的父母,很多都羞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展现出来的是严格与要求,或是有条件的。
而关心与爱总是默默付出,总觉得孩子终究有一天会懂的,但是,孩子不一定能懂。
爱是一个动词,不仅仅要说出来,更需要把爱的方式在行动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不仅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如果一个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信,并告诉孩子她的诞生于这个世界和父母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同时培养他正确的三观,那么,我相信他可以应对外面世界的各种挑战。
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孩子也会乐意将后背交给自己的父母,而不用担心会因为自己幼稚的想法或者行为被嘲笑。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所提到的“无条件的爱”。
“无论孩子什么样,父母都无条件爱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一起面对任何事情。”
而无条件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04
有心理学家说:
“真正最高级的养育不是父母用“对”的方式养育“对”的孩子。
而是,父母用“同”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发现真实的内心和需求,并做出改变的过程。”
养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希望每位家长多读书,持续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希望每一位家长不要以自身的经历和角度来评判孩子,也不要试图干预孩子的人生和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制定的轨迹走。应该诚恳的给孩子建议,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在沟通中多体察孩子的情绪。
让爱成为助力,以更明智的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是谁无声“杀死”孩子?点图片一键听樊登老师解读《永远的女儿》。
作者 | 李旭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哆啦
主编 | 摩根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好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