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语
让孩子在故事性评语中照亮自己
文/曹秋英
1
用故事的形式写评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比较擅长写故事。
这是我的带班方略。去年九月,从教十六年后第一次带一年级,看着五十几个活蹦乱跳的稚嫩娃娃,真有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幸好,我会讲故事,根据绘本故事改编的,自创的,天马行空,五花八门,张嘴就来。
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自编的,我把他们都当成了主角,这就更与众不同啦,故事里的人是他们自己,故事里的事是他们的事,他们像是插上了翅膀,在无限的可能里自由翱翔。所以,训练排队我讲故事,怎么吃饭我讲故事,如何变成一只胖书中我讲故事……少了吼叫多了温馨,少了呵斥多了宽容,那些枯燥的常规训练,因为故事,变得好玩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给孩子们讲《最胖的书虫》,刚开学一个多月,我把班里几个爱阅读的孩子放在一起,编了一个关于书虫变胖的故事,他们听了还想听,我就录了个音频,想听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听。我以为,他们总有听厌烦的一天,没想到,真的没有想到,他们时不时会让我打开来听一听,有孩子能一字不落讲下来。书虫变胖的过程就是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我们从故事到实践,固定班级共读时间,每天早上进班门开始到早读铃声响,师生共读的画面一直在班级播放。
每一个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多了他们还常学我的样子站在讲台上,依葫芦画瓢也好,鹦鹉学舌也罢,教室里的欢乐就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膨胀。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听众,于是我带着他们一边讲故事一边做绘本,我们在故事里认识学校、了解自己、赞美同学……一个个属于十四班的故事,变成了一本本原创的绘本,十四班的故事,不再只是我的故事,还是每个十四班孩子的故事。从我到我们,从一个故事人到一群故事人,这是何其的幸福。
前几天,我带着他们回味这一年来,自己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孩子们兴致勃勃,一边讲一边笑,一边绘一边写,就有了《一十四班鲜事多》,在这本小册子里,孩子们读到了快乐,看到了成长。一年啊,如此短暂,却又如此有趣;如此稚嫩,却又如此真诚。
这些故事,让岁月变得温润柔和,让我在兵荒马乱中找到了从容,从容地走在孩子中间,从容地与孩子相交、相融。
水到渠成,故事成了我的带班方略。我要带着这帮孩子,在故事的田野里,与野草和解,跟虫儿握手,对阳光微笑,深耕,播种,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给自己的中队取了个名——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那是孩子爱的。会奇思妙想的孩子,才是灵动的、有趣的,才有童真、童趣,才有朴实的童年。
2
有了奇思妙想,把故事与评语关联起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好几次期末结束时,评语到孩子手里后,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喜欢这份评语吗?以往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很会顾全我的心情,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多少是真的喜欢,多少是假的喜欢,我没有追究。追究没有意义,木已成舟,饭已做熟,能改变的、要改变的事我自己。
后来,在写评语的时候,我就有了新的动向:书中人物、景点、榜样人物、日记式等等,孩子就喜欢有变化的,喜欢有新鲜感的东西,读这些评语时,他们眼睛里流出的光,明显不一样。
我深知,不管用何种形式写,评语的功能不变。如果说具体的学科一样教学评一致,那么期末评语应该是促进、勉励、成长的共同体。条条大路通评语,哪一条路最合适,不仅是形式,还要有内容?开学初,我就考虑过整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大致要的思路,这其中当然包括评语,那时脑子里就勾勒出了一个轮廓,用故事来写,给孩子一份具有专属感的评语。我在班里做过一个小实验,把写好的评语故事讲给他们听,再把传统的评语读一遍,问他们喜欢哪个。孩子们一边倒,都说喜欢故事。这个实验没有科学性,但至少说明了,在故事中听到自己,是一种特别快乐的事。
有人觉得,评语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还有家长。这是当然,但主体不会变,表扬是给孩子的,提出的期望是给孩子的,没有哪一份评语会对家长提出要求和期望吧。所以,我想尝试写一份孩子看得懂、爱看的评语,恰好,我也喜欢鲜活的故事,恰好我的孩子们也喜欢。
那就用故事写一份吧,让孩子在故事里照见自己,在评语里找到自我。
3
故事性的评语怎么写,是用简单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性语言,还是用具有画面感的故事性语言,我有些摇摆不定。后者,我已经预见了,以我的个性,那会是一项大工程。我想都不用想,要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他们会如何大声地喊要读有趣的故事。想到那个欢快的场面,大工程就大工程吧,我不仅要写,还要用第一人称来写,给他们写一本《十四班鲜事多(蚯蚓版)》。
可是,评语故事不同于其他的故事,它既要给孩子一学期的表现做一个鉴定,从中获得力量感,又不能是那种说教式的,难。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把教室当成了主阵地,桌椅、黑板、课本,等与孩子有关的,见证了孩子学习、生活的物品,都成了我评语故事的素材,看着熟悉的伙伴,孩子们应该会更有亲近感。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人,更不用说朝夕相处的老师了。
写了几个后,我跟师父说起了这事,他说,这样的评语是会全家人一起读的,形式与热点的区别。师父的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做法,我想象着,当孩子把这份评语带回家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兴致盎然地读着,欢声笑语地谈论,那该是多么动人的画面。
附一个评语故事:
厨神葛耕耘
我叫葛耕耘,是个厨神。
厨神?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吹牛的吧,骗人的吧,瞎说的吧。
我才不跟你们辩论,作为厨神,单靠嘴说是没用的,毕竟我不是美食评论家,张张嘴,吃吃美食,说说美食的味道,我靠的是实力。
这天放学,我突然想吃爆米花了,回家的路上,我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吃爆米花,非常想吃,现在就去买吧。”
可是妈妈说她还有工作没有做完,虽然我心里有点不愿意,可要是耽误了妈妈的工作,让她加班到半夜,我也不愿意。
也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爆米花,我的口水就不听话了,像打开的自来水一样,不停地流啊流,我只好不停地咕咚咕咚吞下去,有些口水可调皮了,悄悄的从我的嘴角溜出去,挂在下巴上荡秋千。
“家里还有玉米,妈妈回家做给你吃。”妈妈一边说一边用餐巾纸擦我的口水。
“妈妈,你工作,我自己来做。”
“你会吗?”
“当然。去年我帮你灌过香肠,过年的时候包过饺子,前几天我还烧了菜,你说说看,有哪一样不好吃的?”妈妈竟然怀疑我,真是的,她也不想想,去年的香肠,她拿去送给阿姨的时候,阿姨眼睛都要瞪到天上去的样子,简直把我们乐坏了。就说前几天吧,她和爸爸坐在一边聊天,我一个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做了一顿晚饭的事,他们一边吃一边说:“咱家娃,让我们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幸福。”不过,我不怪她,她工作忙,要记住的事情太多太多,最最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爆米花。
“你加班,我做爆米花。”
事情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一到家,我就拿出了玉米,开电饼铛预热。我得科普一下什么叫电饼铛,简单地说它是用来烘烤东西的,比如烤饼、煎饺子、烤肉,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电源打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火候就可以。当然,你若是从来没有进过厨房,我这么解释好像也过于简单了,那你就自己到厨房里看看。
电饼铛预热后,放油放糖,油滋滋滋响时,玉米就得入锅,玉米粒有滋有味地喝着油,我的手也不能闲着,右手拿着小铲子,时不时让玉米粒打个滚、翻个跟头,一会儿他们就咧开嘴笑了,这时,就得调节火候啦,大火改为中火,不然玉米粒们很快就会穿上黑衣服,发出焦味。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要这样做的,因为我的大脑就是这么指挥我的。
玉米粒们的笑容渐渐变大,嘴也张得越来越开,散发出香味。我的口水又开始调皮,弄得我都不敢开口说话。我铲起一粒,丢进嘴里,香甜味窜满了整个口腔,轻轻一咬,咔嚓,松脆松脆。锅里已经开出了一朵朵爆米花,金黄金黄的,我赶紧把它们装进盘子里,让妈妈一起来品尝。
“厨神!”妈妈竖着大拇指说。
那是,我可是花了功夫的,读美食文化的书,读着读着,其他书我都喜欢看了。曹老师说,要是我以后当厨师,一定最有文化的。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可是我高兴了没多久,曹老师又跟我说,要是当了厨神,就会有很多人喜欢我,说不定还有很多人还会找我签名。
“签名?”我有些不相信,毕竟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是的,签名,厨神给人签名很正常。”
“那我需要准备一支怎样的笔?”对我来说,这个非常重要,要是没有一支好笔,我一定写不出好看的字。
“最好的笔,就是现在练字的笔,天天练,认真练,不管什么笔都能写出好字。”
曹老师说得很有道理,看来当厨神不仅得厨艺好,还要认真练字,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