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浅眠
官宣!近日,国务院批复了《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也是杭州首部“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总体规划。《规划》明确,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10月29日,杭州官方在《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杭州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2035年,杭州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
从官方公布消息来看,大家非常关注的杭州中心城区范围终于敲定。杭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上城、拱墅、西湖、滨江四区以及萧山、余杭、临平、钱塘紧密联动的重点核心板块,面积880平方千米。按官方图划定的范围来看,除原有的杭州主城四区外,杭州中心城区范围还包含了以下这些板块:
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云城、勾庄、老余杭、闲林部分等;
临平区:临平新城、乔司、翁梅、崇贤等;
钱塘区:金沙湖、下沙大学城北、钱塘科学城、元成、下沙沿江、下沙大学城等;
萧山区:钱江世纪城、奥体、市北、江南科技城、宁围、闻堰等。
当然,中心城区不等于主城区,也就不存在行政区划上的变更。
杭州接下来十年发展重点在这里
杭州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什么样?除了中心城区以外,这份规划还透露出杭州接下来10年的发展重点。
《规划》明确,杭州构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国土空间格局。
“通过持续实施‘做优主城、做强辅城、集聚县城、培育重镇’空间发展战略,杭州将形成东西并进、南北互动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杭州将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积极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呵护生态屏障,维育生物多样性,彰显独特韵味的杭州大山水特色风貌;深化“千万工程”实践,以“共富带”“魅力圈”串联城乡、山水、人文资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根据《规划》,区域层面,杭州将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杭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此外,在交通运输上,《规划》指出,要着力提升萧山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完善空港集疏运体系,与周边机场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完善公路、内河航运等交通系统,健全物流仓储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其中,市域层面,大力发展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十多个重点产业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形成“科创西拓、智造东联、园区集聚、创新联网”的创新智造空间格局;重点围绕名校名院、科研机构等打造集创新、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二十多个高能级“创新圈”,支撑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同时,杭州将重点打造与创新产业充分耦合的15分钟高品质城乡“生活圈”,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加大公园、绿道建设,“把城市轻轻放进花园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避灾避险空间保障,健全运行体系,打造安全韧性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加强规划传导实施,强化数字赋能,做好规划实施全周期管理,早日将规划构建的空间蓝图变为城市实景,以“城市之窗”展现“中国之治”。
《规划》明确了杭州新的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定位以及空间格局,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提升,规划是如何考虑的?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丁美君:我们在规划研究、编制过程中,在对上一轮总体规划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等主要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提升。
(一)提升区域功能定位,明确杭州为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更加突显了杭州对东部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既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有利于发挥杭州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文旅休闲、跨境贸易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二)提升区域链接能力,明确杭州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航空方面,加快提升萧山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建设第三、第四跑道,完善空港集疏运体系,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机场。铁路方面,加快建设沪乍杭铁路,构建杭州东站、西站、城站、南站、钱塘站为主的五大铁路客运枢纽体系。航运方面,提升内河骨干航道的等级,发挥运河二通道作用,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确杭州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杭州高新区、钱塘新区为核心,以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经开区、临平经开区等开发区(园区)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高端制造业空间集聚。围绕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名校名院和科创资源,完善创新公共设施,打造集创新、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创新圈,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明确杭州为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优化会展赛事空间布局,建设会展新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布局了音乐厅、美术馆、会议中心等国际化文体设施,将杭州打造成为会展之都、赛事之城;擦亮旅游休闲品牌,以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为重点,联动钱塘江、千岛湖等旅游资源,形成城乡联动的大杭州旅游休闲格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建设企业总部中心和未来总部基地,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形成服务区域的金融创新中心;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推进武林、湖滨等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建设钱江两岸、城西科创等公共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活力商圈。
(五)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统筹优化空间格局。《规划》延续杭州主副城协调发展、组团特色发展的空间特点,进一步构建网络化、组团式、多中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把萧山、余杭、临平、钱塘与主城区紧密联动的板块纳入到城市核心空间,更好发挥创新研发、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城市核心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辅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多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综合性新城区。西部三县(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做强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等特色功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杭州已经迈入了超大城市,《规划》在推动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褚烨:围绕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承载力,《规划》明确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一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做好供水、排水、能源、固废、通信、消防救援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确保城市生命线系统稳定运行。二是保障各类防灾减灾空间,推进“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提升超大城市灾害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三是强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绵城市功能,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保护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微气候。
(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便捷出行城市。一是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建设适应超大城市需求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打造安全便捷、运行高效、绿色低碳的公交都市。二是加快轨道交通覆盖。加密主城轨道线网,加强主城与辅城之间的轨道快速联系,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接驳,实现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范围能够覆盖2/3的中心城区,主城与辅城45分钟通勤。三是构建“三环八横五纵十三射多连”的高快速路网,打造“小街区、密路网”,打通各类断头路和应急救援通道,结合城市更新加密路网,畅通城市“微循环”。四是实施慢行友好策略,改善城市公共中心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网络和环境,保障各级城市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空间,引导形成“公交+慢行”的绿色低碳交通出行方式。
(三)坚持内涵式发展,建设集约高效城市。一是聚焦重点适度拓展。新增空间主要向重点发展地区、重要发展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投放,集聚空间资源,保障发展空间。二是大力盘活低效用地。挖掘盘活存量用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重点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治理,促进功能混合、复合利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三是结合轨道站点紧凑开发,坚持TOD发展理念,结合轨道站点等交通设施科学布局居住和就业空间,积极打造高效连接的通勤走廊。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丁美君:《规划》编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进民生福祉方面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全民友好型城市。在住房方面,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在就业岗位集中、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区加大居住用地供给。在教育方面,面向全年龄段补足优质教育设施,预留一流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用地空间,为青年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社区服务场所,建设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在体育设施方面,放大“后亚运”效应,完善比赛场馆、训练基地布局,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实现各类体育场馆全民共享、便捷可达。在医疗养老设施方面,实现每个区县(市)至少有一所三甲规模综合医院,补充老年、儿童、精神卫生等专科医院。鼓励养老服务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与医疗设施临近设置,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化、嵌入式的服务机构,打造全民友好型城市。
(二)完善蓝绿空间网络,营造舒适宜人的休憩空间。建设一批郊野公园,依托山林、湿地、湖泊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郊野公园,如萧山横一郊野公园、余杭北湖草荡郊野公园等,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近山亲水的休闲空间。提升一批综合公园,建设钱塘江滨水公园带、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公园带等绿地,在未来科技城、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大城北等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综合公园,每个区县(市)至少建设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各1处。建设一批城乡绿道,持续推进沿路、沿河带状公园建设,连通公园绿地与开敞空间。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建设街心花园、微型公园,公园绿地和广场步行5分钟可达,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
《规划》描绘了未来杭州的美好蓝图,请问下一步在保障规划实施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书评: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实施是关键,我们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来保障规划传导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将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建议职能,强化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密切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和监管。
(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统筹管理,构建市、县、乡三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规划》确定的各类目标、空间布局和重大任务,都逐层逐级分解传导到下级总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
(三)加快规划实施。我市将加快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紧密衔接“十五五”发展规划,落实分阶段目标和任务要求,以重点地区为牵引,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明确行动任务和项目清单,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四)严格监督管理。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建立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形成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全过程闭环,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强化数智赋能。深化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不断提升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哦!你有什么楼市相关问题,也欢迎文末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