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垣惠美子,一个以爆炸头形象深入人心的日本女性,在《朝日新闻》工作28年后选择辞职,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旅程,并写下了《五十岁,我辞职了》一书。
这一切,始于一个非洲爆炸头。爆炸头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只是很大很圆,看起来有些夸张,却不会让人觉得过分。但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个框架里的人来说,爆炸头意味着一份抗争,让稻垣惠美子感受到了改变的力量。
作为一个日本高知女性,一个年过半百的独身女人,如何破除没钱的恐惧,解决经济压力?稻垣惠美子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五十岁,我辞职了》一书中,稻垣惠美子关于失去“有”和面对“无”的勇气,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改变生活、寻找新工作或者想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启发。
首先,降低个人对“公司的依赖度”。重新审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不要因为害怕自己没有收入,就勉为其难地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赔上自己的一生。
“工作”不等于“公司”。我们辞掉公司不等于就辞掉了工作。“公司”也应该不等于“人生”。不是辞掉公司就没有了人生。
如果我们能以一种随时可以辞职的心态,永远保持自我;以一种能自主创业的自信,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敢于辞职的底气。
它会鼓励你去找到热爱,并把热爱变成自己的工作。一旦你摆脱依赖公司这种思想上的束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会一件件地冒出来,即使倒贴钱也想去做。工作不再是一份苦哈哈的金钱交换,而是让你衣食无忧的心流体验。
其次,降低对“必需品的依赖度”。我们的收入决定了消费习惯。通过对消费行为的反思,“从原本就没有开始转变”,确立“即使没有钱也要快乐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购物车里,总是装满各种让你生活更便利的物品,不断买买买,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就变成你的“必需品”,没有它们,你的生活越来越寸步难行。
为了这些“必需品”,我们不得不依赖公司,关心工资,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为了这些“必需品”,我们日复一日把工作变得味同嚼蜡,被迫上班,生活哪里还有喜悦可言。
我们的生活居然让这些所谓的“必需品”给胁迫了!!!
如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所谓的“必需品”是不是真的必须,没有它们是不是真的难以生活。试着放弃一些传统的“必需品”,在少而精的物资生活里找到新的平衡点,量入而出,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幸福和满足感。
最后,寻找新的生活目标。稻垣惠美子认为,在公司工作时,我们的自尊心,自卑心,或许还有不甘心……逼着自己不断深入努力。而努力之后得到的东西,无论如何享受,都觉得无法达到顶级。
“有”了之后还想“有”的欲望,就像一条吐着芯子的毒蛇,不断凌驾于我们的努力。于是我们像只蜗牛,一辈子把欲望这座“房子”背在背上,无法轻装前行。
想想人类的各项发明不都是源自于“无中生有”吗?只有“无”才会激发我们无限的潜力,我们可以籍此进入一个与此前“完全不同的世界”。
推翻对自己高人一等的评价,把如何生存这件事作为生活目也不坏。这绝对既不悲惨也不痛苦。只要抱着不怕丢人从头学起的想法,生活中能让你挣钱的方式比比皆是。
如果能换种思维模式,比如学习一种技能,哪怕是送外卖,洗盘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努力结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然后租廉价点的房子……把这一系列过程当做生活大冒险。比起只要有钱就什么都可以做到的世界,这种生活也挺有意义。
相对于“金钱”,稻垣惠美子说,她更想要“时间”或者“自由”。原因在于大幸福的体验感门槛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如果不是大幸福就感觉不到,反倒让自己失去了很多感受小确幸的机会。
穿金戴银,无人喝彩,你不过也穿戴个寂寞。各种花式炫耀,没人捧场,也失去“炫”的光环。好多人花费无数精力财力获取物资,其所想不过是被人羡慕,真是失败得可以。这份“花尽心思”的虚荣,让你为别人而活,哪有半分幸福的模样?实在是太傻了。
我们也许不知道人生的可能性这种东西一直隐藏在何处,又是如何隐藏的。相对于追求“有”付出的镜花水月般努力,舍弃之后的“无”,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不管何时,我们为了奔赴自己的热爱而辞职时,结果会如何呢?我想那一定是稻垣惠美子那句铿锵有力的话——“出乎意料,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