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白驹过隙
呗呗医生·第一妇产特别策划
2024年终学术盘点
特邀妇产科大咖医生解读
『前沿指南共识』
干货满满,值得收藏!
为方便各位老师查看,我们将内容分为产科部分、妇科部分、儿科部分。另外部分重磅指南附大咖专家视频讲解,可以更加深入学习,欢迎各位老师交流转发!
↑扫码限时免费观看↑
2024重磅指南大咖解读视频
对于大多数低风险妊娠的孕妇来说,剖宫产分娩似乎比阴道分娩更容易导致母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2024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发布了最新的临床指南《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分娩管理》,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管理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管理指南(2023)》,是继2015版指南后,首个针对妊娠期人群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管理指南。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旨在指导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GDM显著增加了母体与胎儿的风险,包括自然流产、胎儿异常、子痫前期、胎儿死亡等,此外,也增加了后代晚年患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风险。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2024年妊娠期糖尿病管理指南)。
胎膜早破是临产前胎膜破裂。在妊娠37周之前发生的胎膜早破称之为“未足月胎膜早破”。未足月和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受孕龄及并发因素(如临床感染、胎盘早剥、产程或胎儿监测异常)的影响。恰当的评估、咨询和诊治胎膜早破患者,取决于准确的孕周评估和对产妇、胎儿以及新生儿风险的认知。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年版)》,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级、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临床诊疗和管理。
为降低我国早产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早产相关严重并发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更新了《早产临床防治指南(2024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由于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罕见且涉及伦理问题,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特制定了《妊娠合并子宫颈癌诊治指南(2024年版)》,旨在规范临床诊治,在保证患者预后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胎儿生存率。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08年发布了《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草案)》,并在2014年进行了修订。时隔10年,产科学组在原有指南基础上,先后进行3轮德尔菲法推荐意见调查,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循证证据及指南共识制定,以期为促子宫颈成熟和引产工作提供可靠的医学建议。
剖宫产是全球实施量最大的外科手术之一。我国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居高位,因此,合理优化剖宫产术已成为妇幼卫生领域的优先事项之一。2024年1月25日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表了《剖宫产手术专家共识(2023)》。
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旨在为HIV感染的孕产妇提供从孕前到产后的连续性关怀和支持。《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阐述了HIV阳性孕产妇的全程管理,为中国HIV阳性孕产妇享有最优化的围生期管理提供建议及指导。
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组针对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关键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基于文献循证,经专家会议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形成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共识。如何让共识更好的得以实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
产科临床需要具备全科医生的意识,不只局限关注生殖系统疾病,更应尽早发现孕产妇异常病史和其他预警信号,适时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无疑是保障母儿安全的重要举措。本共识从孕产妇病史和症状、妊娠合并基础疾病、并发症及不良孕产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5方面评估可能发生或即将出现的临床危急状态。
随着高龄孕产妇比例的逐年上升,妊娠相关风险日益凸显。为提升我国高龄妇女的孕期管理水平,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结合国内外已经发表的高龄孕产妇相关研究证据和共识,共同制定了“高龄妇女孕期管理专家共识”。
孕前保健有利于计划妊娠,为具有不同风险的育龄女性提前制定围孕期保健计划,是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目前,我国的孕期保健服务已较成熟和规范,但针对孕前保健服务尚无系统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为此,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携专家制定本共识。
生殖支原体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等泌尿生殖道感染,并且与早产相关。因培养困难,其诊断依赖于核酸检测,而且耐药性增加导致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制定发布了《生殖支原体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生殖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纵隔子宫与不孕、复发性流产以及早产等不良产科结局有关。2024年8月,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发布《纵隔子宫循证诊治指南》,关于如何诊断纵隔子宫、纵隔子宫对生育的影响、相关治疗对改善生育的作用以及围术期管理提供了循证证据。
葡萄胎病理形态学上可分为两类:完全性葡萄胎(CHM)和部分性葡萄胎(PHM)。虽然葡萄胎是良性疾病,但有进展为GTN的风险。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讨论制定《葡萄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针对葡萄胎的标准化诊治方案。
卵巢黄体破裂是女性排卵并发症之一,若出血多,可导致晕厥,甚至休克,危及生命。近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制订发布了卵巢黄体破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期为规范化诊治卵巢黄体破裂提供思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患者血液管理(PBM)的核心内容为: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把握急性输血指征。《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
国内妇科、泌尿科、消化科、疼痛科、影像科、心理学及基础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专家,参考国际指南并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女性慢性盆腔痛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详细阐述了CPP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并给出了19条推荐意见。
盆腔廓清术通过整块切除复发肿瘤和累及的盆腔器官,可延长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及总的生存期,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大、费用高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改变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均开展了相关临床观察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为了规范对于复发性宫颈癌盆腔廓清术的临床应用,特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
近年来外阴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主要集中在小于60岁的女性群体中。肿瘤可来源于外阴的皮肤、粘膜及附件等组织。2023年9月22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4 NCCN外阴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异质性显著。2023年,距离上一版本指南发布5年后,欧洲人类与生殖胚胎学会、美国生殖医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及欧洲内分泌学会共同发布了PCOS国际循证指南的更新版。
由于目前缺乏良好的临床实践为指引,临床对有症状和无症状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采用相同的临床建议和处理流程,从而可能导致对部分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人群的过度诊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旨在为临床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人群的诊疗提供有益参考,以期对该人群做到规范化诊疗。
2024 v2版宫颈癌NCCN指南较于2024 v1版在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有所改动,对宫颈癌系统性治疗放化疗部分的脚注进行新增修订,还新增了1篇参考文献。本次重大更新为“仅对于FIGO2014第III-IVA期宫颈癌患者,可将帕博利珠单抗与放化疗(CRT)联合使用”,此次更新基于上个月FDA刚获批的新适应症——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放化疗(CRT)治疗FIGO 2014 III-IVA期宫颈癌患者。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PARP抑制剂应用于上皮样卵巢癌取得显著进展,有望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2024年1月17日,卵巢癌NCCN指南更新至2024.v1版
➤划重点!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治疗指南(2024年版)概述了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标准和分期系统。重点介绍了手术、化疗、放疗以及免疫和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同时,强调了个性化治疗、跨学科协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激素补充治疗(HRT)是医源性绝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激素依赖型肿瘤,对于HRT使用的安全性仍存有一定的争议。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组织本领域内相关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本共识。
➤最新发布!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组织器官不断衰老退化,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均较高,成为临床需迫切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升VVC的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联合妇科、产科、感染科及循证医学等学科专家,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共同制定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以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闭经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闭经,最新指南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闭经的研究进展,针对病理性闭经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以便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协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闭经,强调对闭经病因进行精准诊断,根据患者年龄、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达到维持女性生殖健康及全身健康。
肺炎是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儿童肺炎城市发病率5岁以下为65.8/千人年,高于高收入国家(44.6/千人年)。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发布《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修订)》。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原2019年版共识的基础上,更新修订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目标人群为年龄≤28日龄或校正胎龄≤44周的活产儿。
新生儿CMPA临床表现更加缺乏特异症状及体征,可累及皮肤、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易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等混淆,使得早期识别和防治更加困难。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订“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
新生儿脓毒症是指新生儿由于各种病原体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脓毒症起病急,病情可迅速进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是关键。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在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发布《2024 ASE指南建议:针对性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床旁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更新版)》,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诊断和治疗精度。新生儿床旁超声检查(cPOCUS)是一种有限的心血管评估。
指南针对UVC感染、导管位置和护理及相关并发症3个方面相关的9个临床问题,系统检索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证据合成与评价,最终形成21条推荐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UVC导管相关并发症防控循证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低血糖临床管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立了新生儿低血糖临床管理规范专家组,在参考WHO指南制定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基础上,于 2021 年 8 月发表了《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1)》,针对胎龄35周及以上低血糖高危新生儿提出了21 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低血糖的预防、监测、干预等临床管理。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苗接种推广之后,我国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 版)》对百日咳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详尽的建议。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如何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合理救治、避免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是MPP诊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牵头撰写儿童MPP诊疗指南。
为规范在VKDB预防中口服VitK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及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阐述了VKDB的发病现状、机制、缺乏病因及诊断等相关情况,并重点对口服VitK预防方案提出推荐意见。
↑扫码限时免费观看↑
2024重磅指南大咖解读视频
点击“分享”邀请身边同行关注
好文章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