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船舶集团广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六〇五院院长,深圳海科董事长区广权

企业   2024-12-13 12:12   北京  



深耕港澳市场四十余年,围绕内河航运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珠江”工程,服务“海上新广东”建设拓展船型和产品,融入大湾区打造“新明珠”系列精品客渡船……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广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六〇五院院长,深圳海科董事长区广权表示,广州公司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党组关于推进华南地区部分单位改革重组的决策部署,贯彻中国船舶集团“1234”高质量发展方略,践行“三赢”理念、推动价值创造,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东风稳步有序推进改革重组,建立研产销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型特种船舶专业公司,为中国船舶集团加快建设高质量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助力造船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深耕小船市场

培育小型特种船舶品牌


10月15日,广州公司全资子公司华昌国际船舶有限公司总承包的中国香港海事处2艘钢制爆炸性货物运输船在梧州开工。该船建成后将为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承运主要用于工程建造、山体开发的爆炸性货物,进一步提升香港特区政府的工程建设能力。


这是时隔27年后,广州公司联合六〇五院和中国船舶集团旗下船企,再次为香港海事处建造爆炸性货物运输船,体现了香港海事处对广州公司专注小型特种船舶领域的信任。



区广权指出,“小船”是广州公司根据自身优势和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经过不断探索形成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这一业务领域既适宜自身发展,又对中国船舶集团及区域内中小船企有着带动支持作用,对地方船舶工业发展的“短板”和“空白”也有着积极的“补强”作用。广州公司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结合四十年如一日在市场的长期耕耘经验,围绕这一业务,深化融通协作,探索出了一条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广州公司已完成港澳市场“交5接5”目标:4艘新造船项目和1艘修船项目顺利交付,新承接4艘新造船项目和1艘修船项目。目前,该公司手持船舶订单19艘,手持订单总额超20亿元交船期排至2028年。由于大力拓展港澳特种船舶造修市场,该公司船海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区广权分析,为船东提供经济性强、性能指标优、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再加上优质的服务,让船东和有关各方打心底里认可,是港澳市场业务长盛不衰的原因。


随着船海业务的扩大,广州公司一方面优化营销和项目管理模式,有效应对复杂的风险挑战。针对港澳公务船项目技术要求高、合同条目严谨、商务谈判复杂的特点,该公司按照“控风险、保交付、可持续”的经营理念,设立了项目管理组,推动业务、财务、法务“三务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确保各部门围绕项目紧密协作,推进全业务流程实施精益管理。


另一方面,纵向联合船海产业链,联动各方资源。广州公司借力中国船舶集团旗下设计院所和船企充实产业链,采取“深介入、紧耦合”的方式,推动中船远舟、深圳海科与广州公司的同质化业务横向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搭建船舶配套产品及科研转化中心,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为船海业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船东提供“交钥匙”工程。自2023年年底以来,该公司交付的多艘香港离岛新型客渡船在当地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良好口碑,使政府船东及广大市民对中国船舶品牌有了更深的认识。


汇聚创新合力

发展绿色智能高端产品


区广权表示,小型特种船舶是现代化船舶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广州公司依托在建项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紧紧围绕自身产业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力度联动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首先,以大型碳纤维客船项目推动高端绿色材料的“国材替代”。在船舶新材料应用领域,国外早已研制出民船用碳纤维及配套乙烯基树脂,并已在40米以上级别客船中应用多年。但是,国内目前仅在小艇或游艇领域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且只用到T300级别的碳纤维(“T”代表拉伸强度,后面的数字越大,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指标越高),在大型客船上的应用仍是空白,且一直依赖从国外进口碳纤维及树脂。成本高而且物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周期难以保证,是国内发展大型碳纤维船舶的“堵点”。


在广州公司的牵头组织和大力推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替代实现重大突破。2024年9月下水的香港400客位纯电池动力推进客渡船“新明珠39”号,全船采用先进的碳纤维高新材料制造,是目前香港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打破了进口高端碳纤维材料在国产客船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标志着广州公司牵头组织“产、学、研”结合开展的高端碳纤维材料国产化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推广取得成功。


其次,以绿色智能船型引领港澳地区小型特种船舶升级换代。近年来,广州公司成功中标包括11艘香港离岛渡船、12艘香港多功能巡逻船(VPU)、2艘澳门海关消防救援船以及2艘香港土木工程署爆炸品运输船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


广州公司充分发挥中国船舶集团系统内科研院所的研发和船舶产业链“链主”优势,使这些政府公务船及政府资助的客渡船实现新设计、新材料、新能源、新动力的迭代创新,将新质生产力注入船舶建造,大幅提升了船舶的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水平。


再次,以推动“绿色珠江”工程彰显建设美丽湾区的央企担当。2021年,广州公司牵头两广地区企业成功承接50艘“绿色珠江”工程单一液化天然气(LNG)能源新造船项目,并总包承接五型8艘内河船LNG动力改造项目,全部项目于2023年年底前按时保质完工交付。


“绿色珠江”工程的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成为我国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优秀示范项目,对推进我国内河航运绿色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推进改革重组

建设海洋经济综合服务体


区广权表示,202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广州公司正在按照中国船舶集团的统筹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价值创造,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改革重组。


广州公司将聚焦发展小型特种船舶业务,构建集研发设计、总装建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发展体系,同时做优物业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在小型特种船舶细分领域的研发、建造、营销及服务保障能力,擦亮小型特种船舶品牌,不断朝建设小型特种船舶专业公司的发展方向推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广州公司、六〇五院、中船远舟和深圳海科4家单位党组织坚决拥护中国船舶集团党组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改革重组工作,锚定建设小型特种船舶专业公司等改革目标定位,发挥改革筹备领导小组的作用,发挥“12334”融合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4家单位协同高效推动改革重组工作的领导体制,确保员工思想和生产经营双稳定,为下一步稳步有序推进改革重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广权指出,在做优做强小型特种船舶业务过程中,六〇五院、中船远舟所属英辉造船能够很好地充实小型特种船舶业务发展基础,提高相关业务的应变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促进产品在智能化、无人化和绿色化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形成具有广州公司特色的小型特种船舶的高端船型和产品。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舰船总体科研设计院,六〇五院建有“广东省高性能船舶和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将重点打造1个海洋科技研发中心。英辉造船的小型特种船舶,特别是铝合金船艇产品品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未来英辉造船将打造成铝合金、碳纤维高性能小型特种船舶的总装制造基地


广州公司将在中国船舶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下,一方面统筹地区相关资源,开展专业化改革重组,着力打造“市场营销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的主体业务架构;另一方面依托业务协同效应和科技创新,持续打造涵盖市场营销、研发设计、总装制造、维修保养、船舶监理的小型特种船舶产业链,并探索转型成为海洋经济综合服务体


通过改革重组,广州公司将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和优化配置,形成集成优势,增强核心功能,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在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型特种船舶专业公司的同时,完善中国船舶集团的产品谱系,优化中国船舶集团在小型军辅船、海警船、公务船、游船等方面的发展布局。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舶报》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