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艘!这家央企船厂创造中国造船新纪录

企业   2024-12-18 10:53   北京  

12月18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绿能珠”号,提前8个月在上海长兴岛命名交付。这是今年该公司累计交付的第8艘LNG运输船,再次刷新中国船企年度交付LNG运输船新纪录,同时该公司还交出了交船21艘、承接51艘、超额交付3艘LNG运输船的亮丽成绩单,达成了2024年度效率效益双增长目标。

张良 摄

“绿能珠”号总长299米,型宽46.4米,型深26.25米,入级美国船级社(ABS)和中国船级社(CCS)。该船安装了应用最新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iCER)系统技术的中国船舶集团WinGD 5X72DF2.1双燃料主机,具有快速性能好、综合能耗低、低温性能佳、舱型兼容性广,以及空船重量轻、载货能力强、操控运维巧、航线匹配度高等显著亮点。

张良 

该船是沪东中华今年5月完工交付的全球首艘第五代“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绿能瀛”号的姊妹船,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LNG运输船建造工程——“中国海油中长期FOB资源配套LNG运输船项目”2号船。一年之内实现2艘大型LNG运输船的交付运营,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LNG资源运力领域实现新突破。

张良 

据悉,“绿能瀛”号投入运营后,即获得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颁发的“绿色船舶奖”,“绿能珠”号的交付,则将进一步壮大中国海油“绿能”运输船家族,助力中国海油打造一支安全、灵活、绿色、低成本的中国特色LNG运输精品船队,提高我国LNG运输自主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LNG市场的资源议价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同时,对于保障能源运输安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提升我国LNG运输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商,国内保障民生用气的主力军之一,中国海油始终高度重视LNG资源运输环节,践行“国船国造、国货国运”宗旨,携手中国船舶集团,共同实施我国建造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12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项目,彰显了两大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沪东中华已跻身世界LNG运输船建造第一阵营,累计承建LNG储运装备100多艘、交付近50艘,曾创造世界LNG运输船最短建造纪录、最快“二合一”试航纪录、最优液货舱殷瓦焊接零漏点等纪录,赢得了中国海上LNG产业链“链长”、“中国LNG船建造第一厂”等美誉,被业界称作为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成功范例。值得一提的是,“绿能珠”号是沪东中华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连续交付的第4艘、全年第8艘LNG运输船,创造了中国LNG运输船年度交付新纪录,跑出了中国船舶建造的“加速度”

2024年,沪东中华把握市场机遇,发挥主建产品市场优势地位,巩固与世界航运、能源巨头的战略合作,在LNG运输船和集装箱船两大领域的经营承接总量创造新高。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包揽了卡塔尔能源集团“百船计划”24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建造合同,不仅创造了全球单笔新船订单最高纪录,还在卡塔尔能源集团“百船计划”中夺得合同总金额和运输舱容量全球排名第一,在与世界高端海洋装备最强对手竞争中实现领跑。

作为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沪东中华以市场为导向,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卓越的建造品质和良好的市场美誉度,推出新船型、承接新订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该公司今年已累计承接5批4型共计26艘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总金额达到150多亿,创造国内以人民币结算金额最大的船舶订单纪录,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新贡献。2024年,沪东中华还陆续推出4款高端绿色环保新船型,使得该公司包括LNG船在内的高端气体船舶产品储备增至10多型。这些新船型将有效降低碳排放,大幅提高船舶营运寿命,引领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国船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沪东中华手持订单总金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2025年计划完工交付大型LNG运输船10艘以上,开创大型LNG运输船批量化、常态化、标准化、节拍化建造新局面,引领我国高端船型建造高质量发展。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舶报》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