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预防性治疗前:全面准备,护航健康

文摘   2025-02-06 16:12   浙江  

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是一项关键举措,它能有效降低潜伏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然而,为了确保预防性治疗的安全与有效,在治疗前需要进行一系列严谨且全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就像是为即将开启的治疗之旅筑牢基石,关乎着患者后续的治疗效果与健康状况。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结核预防性治疗前的各项准备要点。

一、预防性治疗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结核预防性治疗旨在将结核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那些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尚未发病的潜伏感染者来说,这是一道重要的健康防线。但如果在不充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情况下贸然开展治疗,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一方面,若患者本身患有活动性结核病却未被准确识别,而直接进行预防性治疗,不仅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另一方面,若患者存在用药禁忌,如某些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使用抗结核预防性药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损害。因此,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工作是确保预防性治疗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健康的必要前提。

二、详细的健康筛查

1. 症状筛查:医务人员首先会对拟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结核感染者开展症状筛查。这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的重要环节。常见的结核病相关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咳痰,尤其是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3 - 38℃之间,下午或傍晚体温升高,早晨可恢复正常;夜间盗汗,即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通过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这些症状,能够初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检查和判断提供重要线索。
2. 全面体格检查:除了症状筛查,全面的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体格检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评估,如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面色等;检查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因为结核病可能会导致淋巴结受累,尤其是颈部、腋窝等部位的淋巴结;对胸部进行听诊和叩诊,听诊可以了解肺部呼吸音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啰音等异常,叩诊则有助于判断肺部是否存在实变等情况。全面的体格检查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患者身体可能存在的异常,进一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
3. 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在预防性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胸部X线检查能够初步观察肺部的大致形态、结构,发现肺部是否存在阴影、结节、空洞等异常病变。而胸部CT检查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或隐匿性病变的发现具有优势。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肺部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灶,为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预防性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三、病史及相关情况询问

1. 既往疾病史:对于排除了活动性结核病的潜伏感染者,医务人员会详细询问其既往疾病史。这是因为一些既往疾病可能会影响抗结核预防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患者曾经患有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可能会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了解既往疾病史,有助于医务人员评估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耐受性,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2. 用药史:询问用药史也是重要的一环。患者过去使用过的药物可能与抗结核预防性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从而改变抗结核药物的代谢速度。此外,了解患者是否长期使用其他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也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身体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3. 药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的询问至关重要。抗结核预防性治疗通常需要使用多种药物,了解患者是否对其中的某些药物过敏,能够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皮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务人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
4. 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询问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有助于了解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来源和风险程度。如果患者曾经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那么其再次感染或复发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同时,了解接触史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再次感染的潜在风险,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能够反映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通过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血小板异常等情况。在抗结核预防性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如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因此,治疗前的血常规检查可以作为一个基线数据,以便在治疗过程中对比观察,及时发现药物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2. 肝功能检查: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抗结核预防性药物大多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肝功能检查包括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能够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存在异常,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因此,在治疗前进行肝功能检查,对于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治疗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主要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抗结核预防性药物的代谢产物大多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患者的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对于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五、治疗前沟通与知情同意

1. 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讲解:在确定患者适合进行抗结核预防性治疗后,医务人员要向服药者详细讲解服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内容。这是保障患者正确服药和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药物的服用时间、频率等具体方法,确保患者能够准确执行。同时,会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肝功能异常等,让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2. 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讲解完相关内容后,医务人员会与服药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是患者在充分了解治疗相关信息后,自愿同意接受治疗的书面文件。它体现了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也明确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开始治疗,这一过程确保了治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结核预防性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过程,涵盖了健康筛查、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前沟通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不可或缺,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为结核预防性治疗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