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餐桌上摆满了美食,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欢乐。然而,有一种病毒正悄悄潜伏在美食背后,它就是戊肝病毒。在病毒性肝炎的大家族里,戊肝不像乙肝、丙肝那样被大众熟知,就像一个“小透明”,但它的危害可不容小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戊肝,掌握预防方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认识戊肝:被忽视的健康威胁
戊肝的基本情况: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发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它和甲肝、乙肝、丙肝、丁肝一起,被称为肝炎“五兄弟”,还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别看它平时“低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感染过戊肝病毒。在我国,近年来戊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只是大众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多。
传播途径:戊肝病毒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像小龙虾、毛蚶、花蛤等贝壳类海产品,以及动物内脏、肉制品,都有可能携带戊肝病毒。如果生食或者没有煮熟就吃,又或者在烹调时刀具、案板等厨具生熟不分,让生食材上的病毒污染了熟食,就很容易感染戊肝。另外,被戊肝病毒污染的水源,会引发水源性传播,导致戊肝病毒暴发流行。除了粪 - 口途径,戊肝病毒还能通过密切接触戊肝患者,以及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甚至有报道称器官移植也可能传播戊肝病毒。
二、戊肝的症状与高危人群
症状表现:戊肝大多是急性自限性疾病,感染后,症状表现多样,从无症状感染,到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甚至急性重型肝炎都有可能。潜伏期一般在2 - 10周,平均5 - 6周。发病初期,患者会持续数天发热,感觉全身乏力,干什么都提不起劲,食欲也大受影响,不想吃东西,还会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看起来眼睛和皮肤都发黄;腹痛,肚子隐隐作痛;瘙痒,皮肤感觉痒痒的;皮疹,皮肤上长出红色疹子;关节痛,关节部位疼痛不适等症状。整个病程一般持续1 - 6周,少数患者会发展成肝衰竭。
高危人群: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这几类人群,感染戊肝病毒后尤其危险。孕妇感染戊肝,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自身也容易进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较高;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本身就比较脆弱,感染戊肝病毒后,病情会雪上加霜,加重肝脏损伤;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戊肝后也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所以这几类人群一定要格外注意预防戊肝。
三、预防戊肝的有效措施
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一定要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搓洗双手,每个部位都要洗到,这样能有效去除手上沾染的病毒。出去聚餐时,要选择干净、卫生质量过关的餐厅,多人聚餐记得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在家里做饭时,要注意生熟食分开,避免使用相同的厨具,切完生肉的刀和案板,一定要清洗干净后再用来切熟食,防止生食材上的病毒污染熟食。
减少接触与物品消毒:要尽量减少与戊肝患者的密切接触,如果不得不接触,接触后要及时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比如餐具、水杯等进行消毒。可以用开水煮沸消毒,或者使用专门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戊肝疫苗: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我国自行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在2011年获批上市,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正式批准的戊肝疫苗。戊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0、1和6个月分别接种1剂,一共接种3剂。接种对象是16岁及以上的易感人群,尤其推荐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高的人群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