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颈动脉斑块:从成因到防治

文摘   2025-02-07 15:00   浙江  

“颈动脉斑块”这几个字一旦出现,往往会让人心头一紧。它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令人担忧。颈动脉斑块究竟是什么?它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关键问题,为健康消除隐患。

一、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机制

颈动脉斑块是人体长期动脉硬化的产物,也是器官老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颈动脉血管壁光滑且富有弹性,能为大脑输送充足的血液。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压力变化,加上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波动,血管内膜开始出现损伤。就像城墙出现了裂缝,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便趁机附着在受损处。免疫系统察觉到“外敌入侵”,免疫细胞纷纷赶来,一番“混战”后,动脉硬化斑块就这么形成了。这些斑块主要由核心的脂类物质和表面的纤维帽构成,像一个个“小疙瘩”,悄然改变着颈动脉的状态。相关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斑块检出率达40%,60岁以上人群更是高达90%,可见其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二、症状及潜在危害

颈动脉作为连接大脑和身体的“交通要道”,一旦出现斑块,影响可不容小觑。起初,若斑块较小,血管狭窄程度轻,身体或许不会发出任何警报,患者毫无察觉。可一旦斑块逐渐增大,血管狭窄加重,大脑供血就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头昏,仿佛脑袋被一层迷雾笼罩;耳鸣现象也会时不时出现,耳边总有嗡嗡声;看东西变得模糊,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转头就忘;甚至还会出现一过性失语,想说的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肢体活动也变得不灵便。更可怕的是,若斑块破裂脱落,就像马路上突然飞来异物,会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不仅如此,颈动脉就像全身动脉健康的“风向标”,它出现斑块,往往暗示着全身其他动脉,如冠状动脉、颅内动脉、肾动脉等,也可能正遭受着同样的病变,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诊断方法

大多数颈动脉斑块在初期悄无声息,往往是在体检做颈动脉彩超时才被发现。医生通过测量动脉内 - 中膜层(IMT)厚度来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硬化。正常情况下,IMT<1.0mm;当IMT在1.0 - 1.5mm之间,说明内 - 中膜开始增厚;一旦IMT>1.5mm,就意味着有斑块形成了。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的危险就会增加10% - 15%,卒中危险增加13% - 18%,这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其重要性。此外,还会按照狭窄程度对斑块进行划分,狭窄小于50%为轻度,50% - 69%为中度,70% - 99%为重度,100%则表示完全闭塞,不同程度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等级。

四、风险评估要点

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斑块性质,通过超声检查的回声来判断。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强回声的是稳定性斑块,也叫硬斑块,这类斑块相对“老实”,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小;而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低回声的是不稳定性斑块,即软斑块,它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容易脱落阻塞血管,引发脑卒中的风险很高;强弱回声混杂的混合性斑块,风险则介于两者之间。二是看是否出现颈动脉狭窄。稳定性斑块若导致颈动脉狭窄小于50%,一般不会对脑部供血产生明显影响;但狭窄超过50%,危险性就会增加;一旦血管狭窄大于70%,就属于高度狭窄,情况十分危急。

五、致病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就像高压水枪,不断冲击血管内膜,使其受损,为脂质沉积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高血脂时,血液中过多的脂类物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逐渐堆积,如同污垢附着在水管内壁;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脂代谢紊乱,让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雪上加霜”;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也不利于血管健康。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颈动脉斑块的发病风险。

六、建议检查人群

颈动脉超声是发现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它利用超声波技术,清晰地呈现颈动脉内膜是否有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和扩张等情况,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情,预估卒中风险。以下两类人群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一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卒中家族史,年龄大于55岁的人,他们是颈动脉斑块的高危人群;二是经常头晕、头昏,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这些症状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发出的“预警信号”。

七、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这是治疗的基础,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日常饮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杂粮,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避免血液中脂质过多。同时,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控制体重,让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 - 23.9之间;戒烟限酒,远离不良生活习惯对血管的损害。
药物治疗:严格控制“三高”是关键。抗血小板治疗能预防血栓形成,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都应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还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稳定斑块,防止破裂,像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第三代降脂药,降脂效力更强。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联用依折麦布、PCSK9等其他降脂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降压治疗方面,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降糖治疗时,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0%以下,且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小、可降低体重、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GLP - 1受体激动剂、SGLT - 2抑制剂等。
介入治疗: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无需手术,只有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70%),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时,才需评估是否手术。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通过开放手术剥离并切除血管内的斑块,再缝合血管;还有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血管狭窄处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管腔,原理和心脏冠状动脉放支架一样。

八、他汀用药判断

是否服用他汀不能一概而论。若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无论有无症状,血脂是否正常,都应立即服用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若狭窄程度小于50%,则需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确诊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的患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糖尿病且LDL - C大于2.6mmol/L、有慢性肾脏疾病且LDL - C大于2.6mmol/L、有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等)且LDL - C大于3.4mmol/L,满足以上任意一种情况,都需要启动他汀治疗;若都不满足,只需改善生活方式即可。

九、斑块大小与危险程度

在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时,斑块大小并非关键因素。重点要看斑块内中膜厚度(即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一个狭窄程度较重的不稳定性小斑块,由于其容易破裂脱落,堵塞血管,比一个狭窄程度较轻的稳定性大斑块更危险,所以不能仅凭斑块大小来判断风险。

十、斑块逆转可能

一般来说,颈动脉斑块一旦形成,很难完全消失,且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进展。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长期严格控制以LDL - C为核心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服用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对脂质核心较大、密度较低的软斑块效果更明显。虽然不能让斑块完全消退,但能让它缩小或不再进展,避免破裂,从而大大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面对颈动脉斑块,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了解它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治疗,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守护好我们的血管健康。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