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腻了各种美食,来吃一下他的烧饼,好吃得看得见,不信,你去尝尝。

文化   2024-07-23 06:36   江苏  


小角落里的烧饼
文/杏坛心语
我喜欢吃烧饼,喜欢吃天印山菜场那家的。

一个很小的店,在菜场一个小角落里,每天来买烧饼的人挺多,来迟了就没了。

与其说是店,不如说就是一个小棚子,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两张塑料瓦搭在两个墙角之间,一张粗木板,架在两个板凳上。一个那种汽油桶做的炉子。其他的没有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那就是两个人,夫妻,都在50岁以上。男的身体看上去还不错,脸色红润,臂膀有力,动作利索,不然也做不动烧饼。

菜场前有一条小街,小街上卖烧饼的有五六家,但是他家的烧饼和别家的都不一样。我住的小区后门就是菜场,我搬到这个小区已有十多年,我吃了他十多年的烧饼。

别的烧饼到处可见,要么是甜的,要么是咸的,比较小,比较薄,比较脆,吃到嘴里干干的,需要有水伴着,不然吃不进去。

而他的烧饼,厚实,宽大,拿在手里,有一份温暖。你掰开,呈一种蜂窝状,有许多的小孔。吃到嘴里有一种热乎,一种松软,嚼在嘴里又有一种韧劲,像小时候母亲在饭锅里蒸的那种馒头,一种特别的麦香。

什么水也不要喝,你站在那里,能一下子吃掉两块。饱了。

这些年,走南到北的,吃过许多种烧饼,如黄山烧饼,黄桥烧饼,还有荆州的锅盔,曲阳的缸炉等,有的脆,有的酥,有的干,有的潮,有的放菜,有的放肉,但似乎都没有这个好吃。

记得小时候的烧饼就是这样的,离开故乡之后,搬到小区之前,我至少20年没有吃过这样的烧饼。别说吃,看也没有看到。

前天早晨,天下着小雨,我买了三块后,不急于走开,和他闲聊了几句。

“你这个小棚子,该不会收什么费税吧。”

“怎么不收呢?一样的收。”

我有些惊讶,这个自己搭的棚子,两面是墙,两面是空的,没门没窗,四面都是风,怎么还收费呢?

“地皮是人家的呀!他们能放过你?”他一边揉着面一边说。

“连在路边摆个小摊子都要交钱,别说这个固定的地方了。这个地方,虽然只是一个小旮旯,多少人想都想不到。”他又补了一句。

想想也是,我是亲眼看到许多小摊小贩被城管赶来赶去,无处安身。

“你今年有多大?看上去还蛮精壮的。”

“我是69年的,哪里精壮?没有办法呀,没有文化,只能卖点苦力。”

“老家在哪里呢?”

“老家是安徽和县的。”

“和县我知道,老县城里有一个古塔。我前几天刚去的。”

“对,我就是古塔那儿的,那个塔,远看不咋样,走到面前,大得很。”

他说的是实情,那个塔很古老,塔身斑驳不堪,塔顶上长着一棵小树。

“我做烧饼已有40多年了,打小就做。先是在那个古塔一带做,后来到江宁来做,在这个地方也做了十多年了。”

“是的,你的烧饼有一种小时候的味道。我们上时候把它叫做和板(音)”

“对对,叫和板,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叫了。”

“你的烧饼估计是粗面做的,那些精细的面,做出来的东西不好吃。”

“对,我从来不用超市里的那些面,吃到嘴里没捞头,营养损失的也多。我们的面都是小机子碾的,耐吃。不但是小机子粗面,还用老面做的,现在还有哪个用老面做?”

“老面,什么是老面呢?”我有些困惑,没听过一种面叫老面。

“你是个先生,当然不知道喽!我说,估计你也不懂。”

“会懂的,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

“老面就是在前一天做面时留一块发好的面团,让它发酵。第二天把这块面团与温水搅匀放到新面里一起揉,带着新面一起发酵,这样发酵慢,但做出来的东西好吃。现在哪家做烧饼还这样做?只有我们家一直这样。”

原来如此,隐约想起小时候,母亲做馒头也是这样的,总是在碗里留一小块面。

“老面留的时间越长越好,至少要隔夜。但老面碱粉的分量不容易把控好。”

“你都做了几十年,肯定没问题。那你一次多做点老面,后面不是省事吗?”

“你想的简单,实际不行。老面不容易保存,以前一般都是前天留,隔天用。现在就算有冰箱,冷藏也只能放几天,时间长了不行。能放长也不行,冷藏的东西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对。”

“我们很少冷藏,就是第一天留,第二天用。”他重新强调了一下。

难怪他的烧饼好吃,用的是粗面,用老面引酵,纯手工。

很多美食选料都不过于精细,制做不是一劳永逸,不能丢下传统。

“做烧饼要起很早吧。”

“早啊,一般夜里一点钟就起来了。”

“起这么早?!”这实在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夜里四五点钟起来就很辛苦了。

“闹钟一般都定在一点,有时也爬不起来。洗洗弄弄也快两点。要和面,要点炉子,有几个工地定的货,天不亮就要给他们送去。”

“有几次,从晚上八点一直忙到第二天的九点,眼睛都没眨一下。”站在一旁的他老婆,一直没有说话,这时插了一句。

虽然我在她面前买过很多次烧饼,但从未仔细地看过她,现在稍仔细看一下,头发全然已灰白,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早已留下深深的沟壑,我想起她老家的那个古塔。

多不容易,普通百姓的生活。

更不容易的是,这好吃烧饼背后有着一份坚守。






        文字,既是心情的记录,也是美好的传递。愿温暖我,也温暖你!如果您喜欢,就关注吧!让我们一起为平淡的岁月,增加一点诗意!   

      感谢您的欣赏!


 


点击关注,拥有更多精彩🌹:


杏坛心语: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教育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文化散文集《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微信xtxy99

杏坛心语i
山长水阔。守望成长。文化漫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