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行 II 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出了这么大的一个人物

文化   2024-07-13 06:39   江苏  

祠小乾坤大
文/杏坛心语
我到安徽的颍上,是冲着管仲的,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出了这么大的一个人物,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开篇就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他执掌齐国政权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诸多领域,建树卓著;他的思想、治国方略之博大精深。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是处在未开化的阶段。可见管仲的影响有多大。
颍上不仅出了管仲,还有鲍叔牙。这个人同样了不起,没有鲍叔牙,也不会有后来的管仲,因而历史上一向把他们两人合称管鲍。

颍上有管鲍祠,我到颍上第一个要去的便是管鲍祠。

穿过一个长长的巷子,终于来到它的面前。它比我想像的要小许多,安静地立在那里,不要门票,也没有什么人,我只身走了进去。

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管仲的墓,再往前,便是管鲍祠的正厅。

厅门两旁有副对联:“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厅堂内矗立着管仲、鲍叔牙比肩而立的塑像。他们像正要走出门,一如当年去匡扶天下。

正殿上高悬:“挚交千古”的额匾,两侧柱子上题有一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对两人的交情和功绩作了高度的概括。

东西两厢墙上挂着许多管鲍的故事,院子四周的白墙也有许多关于他们的典故。今日深深感动我的并不是管仲帮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个自然了不起,但古今中外称雄天下的人多的是,并不独有管仲。

管鲍都是颍上人,分别诞生在颍上县的管谷村和鲍庄,两村仅有一河之隔。两人自小便是好友,长大后一起去做生意。

一天,他们在路上看到一根金条,但是谁也不肯拾取,坐等失主。

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来找。他俩叫随从看守,便到村庄寻人。

随从见主人离去,心生歹意,欲取金逃走。谁知腰刚弯下,金条忽然不见,却有一条赤蛇扑来,吓得他连呼救命。适逢一位农夫路过这儿,急忙挥动锄头将“蛇”断成两截,随从趁机溜之大吉。

管仲、鲍叔牙来到原处,见人走、金断,十分诧异。路边的农夫说“天赐黄金,何不分取?”

鲍叔牙将长的一截递给管仲,认为他家穷,自己则留短的一截,管仲坚决不受。他们又想到,天赐金于地,应归于当地老百姓,结果两截金条分别送给两个村子的百姓。

金条变蛇自然是一种传说,但管鲍分金想来是有的,后人为纪念此事,在此建立了“分金亭”。

我曾在管仲老街上看到有一个亭子上面写着“分金亭”,不知是否为真。

地点是否为真并不重要,管鲍那种像金子一样洁而无瑕、洁而无私的心是真的,分金见证的是心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不争、不夺。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管鲍之所以能拾金不昧,因为他人的心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多少人在权力、利益、物质这些“金子”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 “眼界高处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这种金子般纯净的心,一方面来自于后天的修养,但我更以为在于先天的本性。

管仲少时家贫,为了活命,曾经做过马夫,还一度被编入军旅去吃军饷,后来和鲍叔牙一起经商。

名义上是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但他根本没钱入股,分利的时候,他却要比鲍叔多拿一些,鲍叔牙从不计较,任他多取。

管仲在鲍叔遇事时帮他,几次出谋划策,结果反倒一再把事情搞砸,使鲍叔陷入了更加困窘的境地。

面对这样一个朋友,鲍叔并不认为管仲多分利就是贪心,因为他知道,管仲需要钱去奉养老母。也不认为把事情搞砸就证明他愚蠢,只因当时的时机有所不利。

鲍叔这种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就是在今天仍然令人十分感动,如此者,天下之大,又有几人?

后来管仲辅助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小白,两位公子争夺王位,打了起来。管仲搭箭射向小白,射在小白束衣用的带勾上,小白假装被射死逃走。

鲍叔牙带着小白偷偷到了齐国,等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已经当上了齐国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让鲍叔牙做相,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说服桓公之后,他又自作使臣,从鲁国救回了管仲,把相位让给他,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这种胸怀,又有几人?朋友间不相互计算已是难得,至于嫉贤妒能,过河拆桥,落井下石者,比比皆是。

当然,值得称赞的还有小白,他不但没有杀死这个昔日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反而任他为相,没有海一样的胸怀,他成不了号令天下的霸主。

管仲成名后,并没有忘记鲍叔牙,他曾十分慨叹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里的“多”,是夸赞的意思。

管仲早年当兵打仗,曾经临阵退缩;后来他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而当公子纠死后,召忽便按照当时士人的名节要求自杀了,而管仲却独自偷生。

不但偷生,后来还去辅助自己的政敌齐桓公,舆论大哗。这算是失节,为时人所不耻。

面对这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牙却说:管仲临阵退缩,那是顾念老母,而改事齐桓公,恰恰说明管仲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念,并非只为一主。

这真是非凡的见识,无人不被折服!

后来管仲病重,齐桓公亲至病榻前,询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却断然说道:“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

管仲这个相位是鲍叔牙让的,而今管仲临终,却不同意让鲍叔接替相位,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鲍叔牙闻听后,反倒十分高兴地说:管仲荐人无私,完全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这也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太出人意料!古往今来,也没能找出第二人。

个人的友谊本来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但他们两人的友谊,完全超出了“私谊”的范畴。

管鲍之交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传颂,一方面他们心地纯洁,更重要的是以国家为重,因为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鲍叔牙才让出了相位给了管仲。
同样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管仲临死,并不推荐鲍叔接替相位。如果没有这种天下情怀,哪怕他们的友谊再深厚十倍,也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湮灭无闻。

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

晋代的傅玄赞美两人的交情:“ 管鲍不世出,结交安可为?”管鲍之交,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世人交友的准则。

而如今,眼前的祠庙却如此的荒凉,我在祠庙中待了一个多小时,不见一个人来。

这固然和颍上不是大城市有一点关联,但更重要的恐怕并不是这个。杜甫在《贫交行》一诗中说:“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现今的人们忘了管鲍之交了吗?

这个小小的祠庙,屈居在这个小城的一隅,没有繁盛的香火,多么清静。或许也正因为此,才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厚重和悠远,祠虽小,而乾坤很大。

24.7.13


同题阅读:

皖北行 II 淮南牛肉汤

皖北行 II 阜阳粉鸡

皖北行 II 素琴悠远

皖北行 II 荠菜饺子


      感谢您的欣赏!


 


点击关注,拥有更多精彩🌹:


杏坛心语: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教育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文化散文集《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微信xtxy99

杏坛心语i
山长水阔。守望成长。文化漫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