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婴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的一次自我修行
文摘
健康
2024-11-20 12:00
湖北
焦虑,是对未来不好事情的担忧。每一个积极生活的人,在日常中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焦虑,这不足为奇。
如果只焦虑了短暂的一阵,是人之常情,如果焦虑到无法入睡、噩梦连连,甚至不能出门不愿与人群接触,那就要思考这件事激活了怎样的原始的深层焦虑。
原始焦虑
弗洛伊德、卡伦.霍妮、罗洛梅等心理学家都谈到过原始焦虑的概念。
原始焦虑是说人与生俱来对安全的焦虑,例如面对自然力量、病痛、脆弱以及终极死亡的脆弱。
追溯焦虑的源头,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伊始。在婴儿身上,对死亡、对自身消解、对被迫害的焦虑和恐惧是如影随形的。养育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以帮助小婴儿统合这些散碎在周身的焦虑。
如果想象自己现在退回成一个小婴儿的状态,不会说话,无法行走,想要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自我满足,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出声音,我们必须通过大叫、哭喊来呼唤母亲,给我们乳汁、抱着安慰我们,这种无法控制的感受令人崩溃。
原始焦虑始于诞生之初,若很多焦虑未能被整合消化好,会留在我们的人格印记里。
有位来访者,说自己怕黑,在家里也会怕黑,怕寂静。一个人做家务时要开着电视,或者放点音乐,如果是晚上要洗澡或者起夜,一定要老公陪着。如果家里没人在,那天就不能洗澡了,夜里会开着灯睡觉。
她很困扰,也经常感到羞耻,老公也时常笑话她那么大个人还怕黑。
咨询师问她一个人在黑漆漆的屋里会有什么感觉,她说总觉得会有鬼,会担心有什么东西在黑暗里窥视、等待她,一旦靠近就扑过来撕扯她。
这个没来由的恐惧,在一次自由联想中找到了线索。某次她说起,很小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睡觉了,她的那间卧室没有窗帘,夜晚影影绰绰能看到周围环境的轮廓,在她的床头有一盏落地灯,灯罩上画着一些云朵和树木的剪影,在黑暗里看起来很像灯罩上画了一些大猩猩。好几次她夜里做梦,那些大猩猩从灯罩上走下来,张着血盆大口要吃掉她。
她隐约觉得是不是更小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就回去问家人,得知还是婴儿的她有很多次被送养的经历,有时候爸妈忙不过来会把她往不同的邻居家里丢,寄放个两三周,而那些送养、寄放的时间里,她究竟得到的是怎样的照顾,是不为人知的。
成年后对黑暗、鬼怪的恐惧,很像是在延续婴儿时期无法消化、不能理解的焦虑与恐慌的感受。
小婴儿在还不能翻身、不会爬行走动的时候,大多时间只有仰卧的视角,并且出生不久视力不足,看东西都是模糊的一团。如果在害怕的大哭起来时不能闻到妈妈的熟悉气味,不能被柔软的怀抱包裹,那些恐惧或许会被幻想放大,变成可怕的东西,等到意识逐渐成型,恐惧会找到对应的意象附着上去。
很多时候我们遭遇一件事,会体验到远超过这件事带来的痛苦、冲击、焦虑,这些多出来的部分,都不是当下这个成年人内在的,也许是我们内在孩子,甚至内在婴儿早年的体验。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回头看,自己早年经历了什么,那些原始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但如果能有机会去亲身观察一个小婴儿,在观察的同时不仅能被唤起自己内在强烈的体验,同时也能够对理解他人形成深刻的感受。
新生儿与新身份
Lisa.Miller、Margaret Rustin、Michael Rustin、Judy Shuttleworth合著的《婴儿观察》一书里,详细记录了数个婴儿观察的案例
。
观察员观察了一位名叫艾瑞克的小婴儿,以下是艾瑞克出生后24天的一段观察记录:
“妈妈为我泡了咖啡后,说了一些她家里的状况。这时,听得到艾瑞克的呜咽声。我们安静听。妈妈连说好几次,她要等到他真的大哭。她解释说她实在太累了。
艾瑞克的哭声变大,妈妈把咖啡杯收走,然后走到房间去。艾瑞克躺在婴儿床上,头用力伸向床的一角。他的右手紧握成拳头,拇指在其他手指中间。他的右手挥动着,手指张开,他的腿在被子下踢着。
妈妈开始聊起别的话题,艾瑞克发出微弱的声音,当妈妈靠近望着他时,他发出更大的声音。妈妈离开去拿尿片,他开始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渐渐增强。妈妈回来一抱起他,哭声就减小了。随后在换尿布时艾瑞克再次放声大哭。”
作者对这一段的解读是这样的:
“这段观察展示了24天大的艾瑞克如何应对压力情境,例如被独自留在房间、饥饿、妈妈离开,以及改变姿势或位置。妈妈好像担心他的需求会使她枯竭,所以她决定等到他真的很不舒服、大声哭的时候再做反应。
婴儿独自在房间里,他的反应仿佛觉得这极度痛苦的状况会持续到永远。他尚未发展出母亲就在那,会过来安慰他的确认感。妈妈抱艾瑞克之前,她要他‘真的大哭’。
独自一人面对恐惧,他只能靠自己的求生方法。尖声大哭的艾瑞克紧握拳头,拇指包在其他四指之间,头向后仰顶住床的角落,摩擦着。这似乎是他用来维持情绪及肢体完整感的方法。他的腿在被子下踢着,仿佛这持续的动作可以减缓将要支离破碎的骇人经验。这为减缓虚无焦虑感的强烈动作似乎起不了作用。”
看到艾瑞克包住拇指,头顶住床角来维持完整感,几乎瞬间就让我想起有位来访者,说自己情绪激动但又需要拼命抑制的时候,会蜷缩起来用后脑勺紧紧顶住墙,接着再轻微地一下一下撞墙,仿佛这样能让自己冷静下来。来访者说那种时刻似乎要绷紧身体,在努力地抵抗着什么。
或许这位来访者也在用这样的方式维持完整感,抵抗被剧烈激荡的情绪撕碎的恐惧和焦虑。
“妈妈出现后,艾瑞克能立即与她联结。她再次离开去拿尿片时,他大哭起来。她在身边使他能稳住自己,靠着这联结,他才感到安全;当她离开,他不止失望而已,更是陷入极度的慌乱。
换尿片时,即使妈妈就在身边,在这么早期的婴儿阶段,当艾瑞克失去妈妈双手的怀抱,以及尿片的包裹,他似乎陷入完全无法忍受的‘流失状态’。似乎任何改变都意味着不再安全。”
这是一个刚刚迎来第一胎新生儿的家庭。对这对父母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新生儿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位年轻的妈妈,在艾瑞克出生后两周里十分焦虑,担心自己奶水不够,担心婴儿不能顺利长大,会在给婴儿喂奶前后都称一下分量看看吃下去多少奶。
爸爸也十分焦虑,总是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也会努力要迅速成为一个育婴专家,以此来驱赶被母婴排挤在外的感受。
婴儿观察,不仅仅是观察婴儿,更是观察这个家庭,观察成员之间的互动。
婴儿的诞生,会使母亲突然失去自身的认同。她不再是孩子出生前的那个自己。
不是那个曾经有能力的成熟女性,也不再是那个雷厉风行的职场人,姣好的面容和曼妙的身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在孕期做了怎样的心理建设,也许都会在孩子降临的那个瞬间感到无措,会对自己是谁感到迷失,也对自己能否当好一个妈妈毫无自信。
小艾瑞克的妈妈就处在这样的焦虑中,担心自己奶水不够,焦虑自己不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事实上,去了医院后得知艾瑞克的体重很健康,证明妈妈的奶水是足够的,不需要额外补充奶粉。
在现场亲眼观察一个小婴儿和养育者互动的所有场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观察母婴互动可能会使观察员本身的“婴儿自我”受到痛苦的刺激。
这种内在痛苦被唤起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看到小婴儿被不正确的对待、和小婴儿潜在竞争的养育者、被忽略的家庭成员或者被排挤在外的第三者,每一个面向都有可能会将焦虑和感受投递出来,被观察员捕捉到。
这些感受会进入到观察员内部,引起自身内在的冲突,观察员自己婴儿期的潜意识记忆,或者自己身为父母的恐惧都可能被激活。
婴儿观察起源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婴儿观察训练在英国塔维斯托克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师的前置课程。也就是说进入塔维后第一件事,就是展开为期两年的婴儿观察训练。
婴儿观察始于1948年英国伦敦的塔维斯托克(Tavistock)临床中心。塔维斯托克中心对精神分析发展有非常很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温尼科特都曾在这里授课讲学,比昂、约翰.鲍尔比等人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婴儿观察是由儿童精神分析师埃丝特.比克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有的体验性训练方法,她和约翰.鲍尔比共同将其纳入儿童心理治疗培训项目。
最初这种培训主要面向志在成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专业人士,随后逐渐发展至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工作者、教师、护士、甚至是负责伦敦街头儿童青少年工作的警察。(《婴幼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
做观察的目标,是在于描述婴儿和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包括与观察员的关系(有时父母会和观察员交流,小婴儿也会对观察员有反应),并试着理解其行为和沟通模式的潜意识意义。
传统婴儿观察是要从婴儿新生观察到2岁左右,耗时两年,在持续的观察下能看到整个家庭互动的动力,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在世界都会逐渐显露,而这正是构成每个人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基础。
这样的基于事实的观察,能够使观察员打心底里觉得对观察的婴儿有了真实的理解,并且能辨识其内化客体关系的模式。
可以说,婴儿观察是探究儿童早年发展,理解家庭生活的极佳入门,不仅仅适合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及相关从业者,也可以成为对其他儿童工作从业者来说十分有价值的专业训练。
明年1月开始,
《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暨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第五期)》即将开课
,这是一门探寻婴儿生命早期的课程。
相比2年的完整训练,这门课程更加轻便,课程包含理论学习及婴儿观察研讨两个部分。课程主讲老师格雷厄姆-舒尔曼(Graham Shulman)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从理论结合实际,带领大家共同回到生命的原初阶段,共同体验婴儿的心智发展过程。
婴儿观察初级营第五期课表
探讨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做婴儿观察,这么做究竟有什么意义,在《婴儿观察》这本书里给出了解释:
“学习早年的情绪发展(指的是真正婴儿的情绪发展),同时也可从自己对观察的反应中学习。观察员的责任仅是维持稳定、不介入、友善并全神贯注的态度,这个经验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在自己是否有从事临床工作的潜力,及自己是否喜爱临床工作。
基于此,我认为婴儿观察是极佳的临床工作的前置训练。一旦做了决定,让自己暴露在强烈的情感中,感觉自己被拉近情绪力道强烈的场域,挣扎着维持自己的平衡和完整的自我,经历一些不熟悉的困惑和婴儿情绪生活的力量,凡此种种都是婴儿观察能带给初学者的重要学习。”
虽然在我们的这次课程设置里,只有10个名额可以获得在课堂上被解读报告的机会,并且需要提交至课堂的只是一次一小时的观察,但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因为,在书里看到的真实案例记录了很多观察员第一次上门观察的那一个小时,观察员说:“精疲力尽”,“对结束感到庆幸”。
我想,即使只是一个小时,也仍然处于情绪力道强烈的场域。
小婴儿哭喊无人理会带来的强烈焦虑、观察员下意识对父母的强烈不满、甚至有可能去观察的时候婴儿正在睡觉,又足足睡了一小时,观察员内在的焦灼和纷乱,这些都是亲临现场才能体验的独一无二的情绪激荡。
另外,抛开课程设置不谈,我们强烈建议并鼓励每一位学员都能寻找一个合适的婴儿家庭,用在课堂中学到的观察、记录的方法,展开自己的婴儿观察训练。
如果无法展开真实的婴儿观察,即使在课堂里聆听文字报告也是能引发强烈反移情的体验。
在阅读小艾瑞克的观察报告时,读到妈妈一定要艾瑞克真的大哭才肯安抚他时,十分揪心,那些文字的记录描述在我脑内演绎成一幕幕画面,我似乎能看见一个无助的小婴儿正在低声呜咽,不安地扭动身体,而妈妈在等待孩子放声大哭时,或许内心也是冲突且焦虑的。
一群学员和老师一起,围起来的那个场域,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即使没有做观察,没有写报告,依然在体验的情境当中。
比昂认为,“学习某样东西(learning about)”和“从经验中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力活动,后者则能导致一种对知识的“了然”(Biblical sense of “knowing”),能触及人事物的核心本质。
这是一种渗满情绪深度的认知形式。
●
有弥联合心理2025
课程
重磅上线
●
《探索生命的早期——婴儿的心智暨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第五期)》
!!!
开始招生了!!!
目前仅剩60席
限定80人参与~
需要报名的学员
抓紧时间下方
扫码
↓ ↓ ↓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直接购买课程
—
——
—
—
☆
阅 读
推
荐
☆
—
——
——
身体语言里,藏着爱与依恋的秘密
婴儿观察:手的状态,诉说着人格的原始模样
学员说:婴儿观察训练,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编辑:Nemo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Mzg2MTg4NA==&mid=2247606424&idx=2&sn=d5cd206047ed7978aee6031be3afc37c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
为什么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只敢偷偷摸摸?
婴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的一次自我修行
哥嫂离婚后,偏执型人格的嫂子独自抚养9岁的侄子让人不放心,未婚的我来养侄子行吗?
婴儿观察,是咨询师学习的刚需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戒这1种瘾
被好好听见后,一个人才开始存在
学员说:倾听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婴儿观察训练中,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吗?
没有独立存在的婴儿,只有和母亲共同出现的婴儿
睡不好,睡不着?睡眠背后隐藏了这1心理真相
总是遇不到对的人,也许是全能感作祟
付丽娟:来访者的5层含义,你听见了吗?
婴儿观察,是咨询师学习的刚需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戒这1种瘾
想要拯救妈妈,让多少人无法成为自己?
婴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的一次自我修行
害怕被误解的人,是因为从未被好好倾听
倾听打磨营的练习小组,为什么要设置三个人?
再见爱人4:有多少麦琳,正在配合丈夫当妈?
与父母分化后,需要新的客体吗?
谎言与伪装,永远换不来真实的爱
孩子自伤自残,我该怎么与他相处?
倾听打磨营的练习小组,为什么要设置三个人?
32岁的儿子体重200斤,不管能行吗?
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总是沉默吗?
曾奇峰工作室招什么样的咨询师?
当轻度抑郁的女儿,遇上总在咆哮的父亲
婴儿观察训练中,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吗?
为什么我总是爱自责,特别害怕对不起别人?
再见爱人4:神圣和道德,会让婚姻变得很低级
婴儿观察,是咨询师学习的刚需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戒这1种瘾
开口拒绝,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刺猬》:先疯的人,先享受世界?
男人做家务,是在给女人帮忙吗?
对伴侣的安慰求而不得,是我有问题吗?
婴儿观察训练中,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吗?
所有人都喜欢说,倾听已经濒临绝迹
在社牛与社恐中切换自如,是健康的状态吗?
9个月的婴儿,如何应对消失的玩具?
咨询师:听得见山崩地裂,也要能听一地鸡毛
婴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的一次自我修行
曾奇峰工作室招什么样的咨询师?
进入恋爱关系后,为什么会有一种悲伤?
9个月的婴儿,如何应对消失的玩具?
怎么样避免投射给他人?
为什么倾听中安排了大量的观摩真实咨询案例观摩?
与不到一岁的孩子分开,会造成心灵创伤吗?
为什么有的人不敢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耐受倾听中的寂寞,是咨询师的必修课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