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察婴儿的时候,我们在观察什么?
这个话题,源于一次婴儿观察报告的研读课上,一位学员的灵魂发文。
在阅读观察报告期间,婴儿观察初级营的主讲老师Graham老师不断就报告中的细节,向观察员进行澄清和确认。
比如:
“你刚刚提到,孩子看着你,他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一些细节,比如他的表情、情绪是什么样的?”
“你提到孩子坐在地毯上抓着玩具,他是怎么抓的,力度怎么样,可以模仿一下吗?”
诸如此类。
一位学员就问了:“老师常会在报告后,询问小孩的表情、情绪。我很好奇,Graham老师想通过这些东西来获得什么?老师也会让我们分享自己对婴儿的印象和感受,那老师又想借此获得一些什么呢?”
“都是很好的问题,这两个我都要回答一下。”Graham老师笑着说。
这大概是每一位刚进入婴儿观察训练,或者对婴儿观察、婴儿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心中都会抱有的好奇:
婴儿观察到底在观察什么?婴儿观察有什么用?婴儿报告长什么样?报告是边观察边记录吗?观察家庭从哪儿找?是免费的么?婴儿观察能给被观察家庭带来什么?我可以观察朋友的孩子吗?......(答案见文中:一句话趣答-婴儿观察设置)
观察婴儿的表情和动作
表情,是婴儿表达情感情绪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非言语的,是在前语言期的婴儿重要的表达途径,几乎所有的成人面部表情都可以在新生儿和婴儿的脸上找到。
为什么要询问婴儿的表情,Graham老师是这样说的:
“我问这些问题,其实是想知道,观察员对这个婴儿表达的情绪质量的感受什么样的。有时候,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感觉到婴儿的面部表情里,在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但有时候又很困难。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问大家关于婴儿的感受和印象,其实是因为,我会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大家去感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思考婴儿和妈妈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情绪体验、印象,以及观察员的体验和印象,都是很有用的材料。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关于婴儿的更完整的图解。
而且,很常见的一个情况是,不同的人会针对这个婴儿的不同的特质出现反应,有的人可能会和这个婴儿的这个方面、这些特质产生同频,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会注意到婴儿的另外一些特质。
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讨论和分享,能够把这些大家捕捉到的婴儿不同的特质或者面向整合起来。有时候大家可能会对婴儿或妈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印象。而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很有帮助的信息。
可能在讨论后,我们仍然保持自己原有的思考。也有可能,当我们听到其他人的分享和想法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婴儿观察的看法,对这些人的关系的看法,会发生改变。
所以,无论是思考的过程,还是学习的过程,其实都是一个共同创造,互相分享的过程和体验。”
这样一段话,可见感受和体验之于婴儿观察,之于精神分析学习的意义。
曾老师也说过异曲同工的话:精神分析不是学到脑子里的,是学到骨子里的。
体验婴儿的心智变化
乔治-艾略特在小说《米德镇的春天》中,描述了一个年轻的新娘对自己、对先生憧憬幻灭的情景。很形象的描述出一个人的心智状态的转换过程,从“偏执分裂位”转移到“抑郁位”,或者说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自恋,转换到对客体关系的关注。
我们所有人生来便都是“愚蠢”的,以为这世界像妈妈的乳房,会哺育我们至高无上的自我。
克莱因和比昂都认为心智状态会持续转变(ever-shifting),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何在成长与发展中,总有许多不同的来回摆荡的现象存在。这两种心智状态的转换,最可能发生在婴儿期早期,但不一定会在这个阶段就完全转换。
我们可以在小婴儿身上找到成人的心智状态,也能在成年人身上找到婴儿的心智状态。
每一次婴儿观察都会涉及和小婴儿的初见,小婴儿的反应总会有不同。面对陌生观察员,有呆看着差点哭出来的雪糕,有一直想呆在妈妈怀里的饺子,瞪大眼睛好奇观察的小石,沉迷于和妈妈互动的谦谦。
这些外在环境的变化和陌生的入侵,在婴儿心智中产生的影响,从婴儿的眼睛里、表情里、动作里表达出来,或害怕、或焦虑、或好奇、或忽视......
婴儿观察的挑战,不止和婴儿家庭、婴儿成员有关,观察员进入观察家庭“待着”,对观察员自身也是一次训练。
经常听到新手咨询师问:在咨询中,我的来访者不说话怎么办?
适应沉默的空间,耐受不确定的能力,其实也是一名咨询师应该习得的隐性技能,但它通常并不被明晰地写在类似“咨询师必备技能”的清单里。
观察婴儿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体验婴儿的内在心智,就像咨询师在咨询中理解来访者未被言说的部分。
观察员在学习如何忍受婴儿和母亲痛苦的难过时刻,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在咨询中和痛苦的来访者共处。婴儿观察可以帮助咨询师生动地想象他们的病人的婴儿经历。
观察家庭中逐渐显现的模式
比昂说:“母亲能吸收婴儿的原始感受,并以婴儿能接受的方式,将其表达给它们。”
温尼科特也说过:“没有独立存在的婴儿这回事儿,只有和母亲共同出现的婴儿。”
可见,母婴关系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样的,婴儿观察也不是只观察婴儿,母婴关系、家庭模式也是观察的重要内容。
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养育模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依恋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的婴儿会长时间紧贴妈妈的身体,对妈妈暂时的离开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而有一些孩子更容易与母亲分开,而把心智聚焦在像玩具这些其他事物中。
不同的家庭中,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感。母婴关系在最初关系中投射与内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婴儿的内部世界。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们常常提起一个词:同频。用来形容孩子被养育者理解,双方心智“在一起”同频共振的瞬间。
婴儿被关注、被回应、被涵容这样美妙的瞬间,有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和对关系的体验。
当然,养育者并不能全然理解一个还不能说话的婴儿。
一个对外在和自体都还没有完整概念的婴儿,如果面对的是,养育者延迟的回应、不匹配的回应,甚至是不回应,婴儿的内心世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是观察员、咨询师,以及父母们想探知的风景。
一句话趣答——婴儿观察设置
Q1:婴儿观察到底在观察什么?婴儿观察有什么用?
篇幅局限,不可胜言。前文不知道是否解疑一二,不能的话。。。今日便罢了吧。
Q2:婴儿报告长什么样,怎么写?
每一期的婴儿观察课程开课前,会有一次课前会议,专门为大家解读如何写婴儿观察报告,所以不用担心。小编已经埋伏进【第三期婴儿观察】的课前会议,等小编给你们路透干货~
Q3:报告是边观察边记录吗?当时不记录的话忘了怎么办?
不是,观察时只观察不记录。回忆观察过程和撰写观察报告,也是婴儿观察课程训练的一环。忘了就忘了吧,小编记得,课上还探讨过忘记的意义!
Q4:观察家庭从哪儿找?
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六度分隔理论说,你和小编之间最多也就隔了6个人而已。
Q5:去婴儿家庭观察是免费的么?
是的。双方自愿,双向免费。(小编内心OS:好像找对象儿啊!)
Q6:婴儿观察能给被观察家庭带来什么?
观察员关注婴儿的行为本身,对婴儿养育者而言,就是有意义的。(这句是小编从张聪老师课里“偷”来的,值重金,请细品。)
Q7:观察员完全不能和婴儿互动吗?如果小孩非要把玩具递给我怎么办?
是的。宝宝确实好可爱呀,小编也想rua~ 但观察员要克制自己想要互动的愿望。如果孩子强烈地想要把玩具递给你,可以给你一个参考:接过来放在一旁,微笑,就可以了。
Q8:我可以观察朋友的孩子吗?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呢?同事的孩子呢?同一个研究小组学员互换朋友家庭呢?
不可以,准则是避免双重关系。当我们想问“什么样的婴儿家庭符合设置的时候”,有一个很简单的参考标准:咨询师不能接收什么关系下的来访,那么婴儿观察,就不能选择什么关系下的婴儿家庭。
【“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
正在招生中
一个完整的婴儿观察训练,需要受训者准备至少2年的时间,一定量的小组督导费用,以及一些基本的临床工作能力,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需要认真准备并长期投入的训练工作。
为了能够让大家体验并了解到婴儿观察的重要价值并将它学以致用,有弥联合心理开发了【“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这门课程。
从事婴儿相关工作,以及接受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的人员,都可以考虑参与到这门课程中,通过课程的系统培训,让自己在职业技能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保障课程的质量与水准,我们邀请了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顾问心理治疗师格雷厄姆-舒尔曼(Graham Shulman)老师来带领解读,深入分析婴儿的动作、表情、声音等等传递的信息。
同时,本训练营特别为新手学员提供了一次实践研讨的机会。学员作为观察员,去真实地观察和感受一个婴儿家庭,并把观察材料带回课堂中研讨。
除观察报告外,我们还设置了文献研读课程。Graham老师将带领大家共学10篇业内经典文献,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本次【“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招生,仅开放80个名额,扫码联系助理了解详情!
希望这门课能帮助大家踏入婴儿观察的门槛,将拥有70多年历史的经典塔维斯托克受训课程,变成自己职业发展和内在理解力的新骨架,并沉淀成为体验世界和人类心灵的独特方式。
● 有弥联合心理2025 课程重磅上线 ●
《探索生命的早期——婴儿的心智暨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第五期)》
!!!开始招生了!!!
目前仅剩40席
限定80人参与~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 扫码
↓ ↓ ↓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直接购买课程
编辑 | Nemo
————— ☆ 阅 读 推 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