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与伪装,永远换不来真实的爱

文摘   2024-11-07 11:58   中国香港  

*本期督导老师是Jeanne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有弥联合心理,参与我们的内部督导。

真实,从来都令人向往,但很多时候,真实也像一块烧红的烙铁,使人无法接近更无法触摸。

很多限制都源于恐惧,而无法做真实的自己,也许是害怕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甚至会招致惩罚的。但与真实的自我相遇,又是人的本能需要,可恐惧阻挡真实自我的生长,为了抵抗这相互冲突带来的痛苦,防御就此产生。


虚假与全能幻想

如果一个人的真实自体无法得到发展,就会依赖虚假的自体来生活。

我们常能听到“标签”、“人设”一词,有的人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温柔、和善、时刻得体的,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以及收敛言行,并且心里有一个第三视角在检查自己是否符合这一设定。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期待和理想化,适当地展露自己不同的面,在人际交往中把自认为不好的部分藏起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过度认同和依赖某种想象出来的身份,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为了维持人设会自我欺骗,或者欺骗他人,甚至做违背自己心意和道德准则的事。

为什么一个人会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需要依靠虚假的认同生活?撒谎、为自己捏造虚构的人设,这一切行为背后的意义又是怎样的?

如果小孩子在家里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很可能是孩子感到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纳的,这种感受或许是因为接收到了某种来自养育者的期待和愿望,也许养育者期待中的孩子形象与当前的孩子是不同的。很常见的是父母期待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期待孩子无比优秀。在多子女家庭中,也很容易出现分裂的动力,一个孩子被养育者投射为好孩子,成绩好、懂事、听话,有望成为家里的栋梁,而另外一个孩子被投射成坏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不服管教。

有时家庭内部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过于坚定不可撼动,让孩子感到无比恐惧,同时来自家庭内部的期望和理想化的要求实在苛刻,凭借自己真实的力量完全无法达到,于是需要依赖虚假的力量,依赖全能的自我来使自己保持自体不被崩解。

同时,在孩子的内在也存在好与坏的分裂,孩子希望自己的好的,是优秀甚至完美的,就会想要深深隐藏起自己的不好,比如恨意、攻击的欲望以及愤怒。而伪装、撒谎就是照顾自己、使自己维持一种好的感觉的方式。想象一下,哭泣的婴儿迟迟得不到安抚,饿了也没有乳房给自己奶水,婴儿会想象这个不来喂养自己的乳房是坏乳房,那个曾经喂养过自己的乳房是好乳房,而经常得不到及时喂养的体验会让婴儿感到自己无法拥有好的乳房。婴儿是有拥有、独占好乳房的需要的,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婴儿只能用幻想来满足自己,长大成年后或许潜意识里也仍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无法获得好体验的,需要用虚假的手段来获得,幻想不需要依赖他人,依靠自己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原始的全能感往往来自于一个人的婴儿阶段。小婴儿对父母有很多需要,焦虑地等待着父母出现,但父母经常无法满足小婴儿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婴儿对父母有很多敌意,同时退缩回自己的幻想里,幻想着自己能照顾自己。


丧失带来的恐惧

温尼科特和鲍尔比都曾谈到,一些不真实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意识的愿望,想要通过这些行为去照顾内在感到匮乏、被剥夺的痛苦的自己。

早年成长过程中常常无法体验到来自父母的照顾,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情感及好客体的丧失,丧失的是一对与自己同调的好父母。每当父母离开,或者不在场时,孩子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同时会期待以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得到被爱的感觉。比如好的学习成绩,长大以后是好的工作,也期待自己是受人欢迎的,但获得这一切是那么遥不可及,于是用谎言和假象来堆砌,这一切最终的目的是想要用全能方式补偿自己内在极度痛苦的婴儿。

有一篇相关文献里谈到这样一段内容:“由被攻击和受到损伤的内在父母所组成的内在世界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于是个体会非常迫害性地要抓紧外在世界中值得被称赞的事物。”

迫害性,指的是因恐惧驱使,不得不去抓紧外在世界中那些被认可、被欣赏的标准,用这样的方法来确保自己是有价值,值得被爱的。所谓的被称赞的事物,大多是指社会身份、成就、人际关系里受欢迎的程度等等。

身处此种情境中的来访者,进入咨询也是为了寻求好的感觉,希望能借助咨询的帮助为自己构建好的生活。同样是渴望被照顾,一种照顾是以真实的状态照顾真实的自己,另外一种是以全能的状态和方式照顾那个痛苦的婴儿化的自己。

有时来访者会在咨询中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要取得怎样的成就,要积累多少财富,这些愿望很可能是出于自恋的幻想,渴望自己或者家人能成为某种耀眼的存在。

Jeanne老师举例说,那些明星、演员,无论他们多么成功,多么出名,但依然无法通过这些成就和金钱来照顾自己内在痛苦的婴儿,以及糟糕的感受。如果想要照顾那个痛苦的婴儿,照顾自己内在敌意的感觉,需要的是倾听真实自体的声音。

此外,迫害性的部分有时不仅仅是内在敌意和恐惧的投射,有时也在折射现实事件带来的感受。没能和父母建立起好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会有很匮乏的,情感被剥夺的感觉,这种气质会被一些人捕捉到,发现这是一个孤单的、很匮乏的孩子,这一点可能会被他人利用。匮乏的孩子渴望获得照顾,渴望能依赖他人,但却被本以为会照顾自己的人利用或伤害。这一类的外在现实事件会强化一个人内在的迫害性的体验,加剧对外界的不信任,以及更加依赖以全能的方式自我照顾。

因此,靠近其他人会变成危险的事,亲近他人也许意味着会被惩罚性的父母糟糕对待,或者意味着遭受情感忽视、客体丧失,又或者靠近意味着被心怀恶意的人利用和玩弄。基于此,来访者在咨询中也会很难信任自己的咨询师,我们或许也能理解,为什么对这类来访者而言,变得真诚是那么困难那么恐惧的事。因为来访者的内在有一个全能的自体在说:“你看,当你信任别人时发生了什么,如果你这么做,你就会被很糟糕的对待。”

来访者或许会陷入冲突,不知道该信任自己的咨询师,还是抓紧自己全能的部分。


真实的自我照顾

当来访者内在是非常依赖、非常匮乏,有很多被剥夺的体验,并且有很多情感需要时,咨询师的任务是使用移情与反移情理解来访者内在的需要,并且去照顾来访者的这些部分。同时,咨询师需要分辨来访者照顾自己的方式,怎样的照顾是真实且有效的,怎样的照顾是全能的,自恋的。

一种自我照顾,是通过学习,做心理咨询,或者其他能接近真实自体的方式来自我探索,靠近自己的感受,去照顾自己内在有爱但同时也有恨和敌意的痛苦婴儿;另外一种是渴望通过获得成就来照顾自己。显然,后一种方法并不能帮助来访者接触或安抚自己内在痛苦的部分。

给自己买很多东西、让自己变得富有、让自己出名或获得非常体面的工作,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照顾自己内在痛苦的方式。《老友记》里的莫妮卡会用食物安抚自己的焦虑,菲比的心理医生男友曾对正在大口吃饼干的莫妮卡说:“它们只是食物,不是爱。”

这类安抚焦虑的做法,很像妈妈用食物塞进婴儿嘴里来阻止哭声,这样做能逃避思考为什么宝宝哭了,宝宝的焦虑是什么,内在冲突是什么,食物、买给自己的物品等等变成了消除或者压抑情绪的快捷键,而焦虑并没有被真的看见和触碰,因此也无法真正被缓解。

如果进一步思考用进食缓解焦虑的行为,进食似乎对应着饥饿和缺乏了什么重要东西的感觉,这是一种和痛苦一起被藏起来的潜意识层面的饥饿,需要的并不是食物,而是被爱的感觉。因此在治疗中,咨询师需要分辨哪些行为是能真的照顾来访者的需要,照顾那个痛苦的婴儿,哪些行为是在试图隐藏和掩盖来访者内在痛苦、饥饿的感受的。

也许来访者真实的自体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在咨询中表达真实的部分,来访者可能很害怕会体验到被摧毁、被淹没的感觉。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谈论来访者的自我功能,谈论在咨询之外如何自我照顾的部分。

Jeanne老师建议咨询师可以邀请来访者记录自己的梦,并将这些梦带入咨询中,一起去理解梦境里无意识的内容。同时,咨询师不仅要关注来访者脆弱的婴儿化的部分,也需要和来访者谈论成年人的自我功能的部分,邀请来访者一起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自我功能,使用成熟的那部分自己去照顾婴儿化的自我。

              

● 有弥联合心理2025 课程重磅上线 ●
《探索生命的早期——婴儿的心智暨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第五期)》
!!!开始招生了!!!
目前仅剩40席
限定80人参与~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 扫码 
↓  ↓  ↓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直接购买课程
编辑 | Nemo
—— ☆  阅 读 推 荐 ☆ ————
身体语言里,藏着爱与依恋的秘密
婴儿观察:手的状态,诉说着人格的原始模样
学员说:婴儿观察训练,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