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年初,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关于建立产业发展咨询机构库的公告和“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咨询机构库的入选名单。经过申报、遴选等一系列流程,共有81家机构入选,中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通过筛选审核正式入库。
作为一家创新型咨询企业,中量以“稳住中间,前后延伸”为业务创新发展策略,为一系列县市区政府担任政府投资决策顾问,提供课题研究、乡村发展规划(含旅游、文体、特色产业等发展规划)、项目前期咨询、项目投融资咨询、招标代理、项目管理、造价咨询、工程争议调解等“一条龙”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以更前沿的思维与更综合化的能力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献智助力。
从浙江“千万工程”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瞄准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服务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的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 ● ● ● ● ●
广东与浙江在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底盘,映证了大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县域发展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这个浙江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连续34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珠三角的“区”以绝对优势扮演着“长板”角色,而面积占比71.7%、常住人口占比28%的广大县域GDP却仅占全省的12.5%,内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突出。
1、区域发展差距
广东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相对发达,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相对滞后。根据统计数据,珠三角9市2023年GDP达到11.0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81.24%,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加起来占比不到两成。人均GDP方面,珠三角9市人均GDP为140777元,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人均GDP为52731元,仅为珠三角9市人均GDP的37.46%。
相对而言,浙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浙江2023年经济排名前5的城市包括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嘉兴,GDP合计达到6.01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72.80%,人居人均GDP为141137元,剩余6市人居人均GDP为102678元,为前5市人均GDP的72.75%。
在“千强镇”方面,根据《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浙江有230个城镇、广东有112个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从省内来看,浙江经济前5城市有149个入围,占比为64.78%。而广东珠三角地区有104个镇入围,占比超过90%;粤东西北仅8个镇入围,其中粤西没有镇入围。
2、城乡发展差距
尽管广东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然较高。根据2023年广东省、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307元,农村居民为25142元,城乡收入比为2.36。浙江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97元,农村居民为40311元,城乡收入比为1.86。从绝对数值上看,浙江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广东省;在城乡收入比上看,浙江的1.86也明显小于广东的2.36。这反映了浙江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效。
县域经济发展薄弱,一直是广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广东有57个县(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但近年来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而浙江有53个县(市),占全省总人口的超过50%,近年来县域GDP占全省约为43%,约为广东省的3.5倍。在“千亿县”方面,浙江“千亿县”达28个,广东至今未诞生一个千亿县。
立足广东省情的“百千万工程”
1、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下背景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广东“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2022年12月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的起点进一步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并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百千万工程”正式启动。
2、 “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主体为广东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及优势因素、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壮大县域整体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2)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和便捷的生活圈服务农民,推动城乡融合。通过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有特色、有品质的美丽圩镇。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突出发展有潜力的中心镇成为县域副中心,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和县域发展的支撑力;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发展优势产业、鼓励跨区联动,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分类发展特色镇,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增收。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强化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创新治理方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乡镇建设为切入点的实施策略探讨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其薄弱环节正是在于连接着城市与农村的乡镇发展。本文以美丽圩镇建设为切入点,讨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1、浙江在“千万工程”的经验借鉴
2、从浙江美丽城镇建设到广东美丽圩镇建设
浙江省自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以“美丽浙江”建设为主线的城乡融合发展举措步步精准落位,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镇带动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两地乡镇建设各方面内容对比可以发现:从建设内容来看,镇村统筹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设施补短板建设是二者共同关注的重点,不同之处在于广东美丽圩镇建设更加注重物质空间和长效管护,而浙江美丽城镇建设除关注物质空间外,还对产业结构、人文特色和组织管理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注重“内外兼修,内外均美”。从建设范围来看,浙江美丽城镇建设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乡镇和若干规模较大的村,更有利于县镇村联动;广东美丽圩镇建设则聚焦于圩镇范围,建设对象更加精准、易见实效。
浙江省美丽城镇与广东省美丽圩镇
建设情况对照表
建设类型 | 浙江省美丽城镇 | 广东省美丽圩镇 |
相关概念 | 集生态人居、环境、经济、文化之美于一体的能使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外兼修的生态型城镇 | 目前美丽圩镇主要分为宜居圩镇和示范圩镇两种 |
建设目标 | 每年打造100个以上环境更宜居、服务更友好、产业更兴旺、人文更深厚、治理更高效的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联动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城区)建设 | 全面完成圩镇人居环境整治,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省级城乡融合发展中心镇试点达到示范圩镇标准;10%以上的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 |
建设范围 | 以全省所有建制镇(不含城关镇)、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及若干规模特大村为主要对象,以建成区为重点兼顾辖区全域,统筹推进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 | 以县(市、区)为单元开展美丽圩镇建设攻坚,以全省建制镇圩镇(集镇)为主要建设对象,统筹谋划县城、圩镇和农村发展 |
政策文件 |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工作重点任务指标体系(2020-2022年)》、《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 《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方案》、《粤建镇粤美——广东省美丽圩镇品质提升建设指引图集》、《广东省小城镇(圩镇)品质提升指引》、《关于实施“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九大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 |
重点建设 | 着眼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重点开展设施、服务、产业、品质和治理等五大提升行动,打造“五美”城镇,推动组团式、集群化发展 | 城乡融合、县域统筹,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重点推进10大重点建设任务。旨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圩镇建设成为服务衣民的区域中心,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
评价指标 | 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和城乡融合机制等6大方面选取80个指标,进行美丽指数考核 |
3、河源柳城镇美丽圩镇建设的探索
柳城镇位于广东省粤北生态发展区的东源县,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优越,总面积98.56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21754人,七普常住人口9373人。柳城镇石英石储量与品质均居全省前列,目前以发展硅矿开采加工为主;农业方面拥有东江航天丝苗米、柳上美人红茶、大地农林云度油茶三大本土品牌,入选第三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
3.1 美丽圩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1)建设用地分布零散,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圩镇范围内大多为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占比仅24.24%且分布零散,以农村宅基地和工矿用地为主,国有城镇建设用地占比较低。镇内生产生活空间糅杂,以工业用地问题最为突出,多沿山边、田边散点分布,规模化用地效率大大降低。且现状圩镇周边分布大量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呈现田村围镇、镇村交融的空间格局,严重限制了圩镇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柳城镇着力壮大特色农业综合体,形成了“一田两茶”的主导品牌,但“小散弱”特征依然明显,整体产出效益不高,未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够。目前,圩镇收入主要依赖硅矿开采和粗加工,产业链较为低端,未能实现优势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挖掘,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2)配套设施精准性不强,不足与过剩并存
在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的背景和趋势下,镇内老人、儿童占比虚高,出现了设施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问题。如每个行政村都配套完善的文体广场和健身设施,不仅实际利用效率极低,还增加了各村设施管护压力;老幼设施则相对匮乏,养老托幼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3)山水景观要素受损,圩镇建筑风貌混杂
圩镇依山傍水,自然山水资源十分优越,但保护力度不足。尤其是距离圩镇不远的硅矿开采区,由于未及时复绿,造成山体裸露,成为圩镇绿水青山底色上的一块污点。圩镇东江段水中浮莲长年覆盖江面,不仅严重影响东江水质,还大大降低了景观观赏效果。老圩镇片区建筑密集,整体风貌较为混杂,缺乏地域特色。大型公建老旧且沿街立面品质不高,三线乱搭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矿产加工厂房乱搭乱建,严重影响圩镇门户形象。
柳城镇景观风貌现状图
3.2 美丽圩镇建设策略
策略一:对接县域平台推进三产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格局
规划上充分衔接东源县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县域茶叶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广东省千亿级硅产业集聚区和东源县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与周边乡镇抱团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开展硅矿和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中高端产业链;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体圩镇风貌的同时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主题公园,助力农旅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空间优化+产权调整+利益统筹”的新模式,统筹安排各类整治用地,统一开展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土地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引导现状工矿企业搬迁入园,形成有助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策略二:打造镇村便捷生活圈,推进公共设施精准化建设
以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村镇生活圈和城乡片区生活圈为标准,构建以镇区为核心、下属村落为节点的镇村生活圈,形成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美丽圩镇生活圈服务体系。在规划邻里社区生活圈时,通过深入研究各村常住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进行精准化、差别化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从而实现多样化服务供给、切实满足群众生活基本诉求。
策略三:依托山水林田资源,构建特色景观文化
改变村镇空间景观要素散点化发展现状,提升整体建设思路,综合统筹圩镇周边山水林田等全域景观资源,立足圩镇历史与自然地理格局,打造地域特色突出、镇村融合一体的圩镇景观文化风貌。
具体实施方案为融入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扩大美丽圩镇建设范围,深入考察周边的山体、水系和农业文化资源,开发构建镇村一体的公共游憩空间和生态旅游网络;充分挖掘圩镇历史和地域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基因、发扬地域精神,并植入于圩镇大街小巷,提升圩镇空间文化魅力。
结语
乡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县域城镇村体系的重要节点,对打通城乡要素流通通道至关重要,不仅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有效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切入点。
乡镇的发展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差异实际情况也各有不同,因此要学习浙江优秀经验,紧跟最新政策,科学考量各自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区域自然优势发展集群化特色产业,品质化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镇村共享打造便捷生活圈,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