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寻夏探商,不懈求索

文摘   2024-12-27 12:30   河南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5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贺俊老师获得2024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5批面上资助



贺俊,1992年生,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夏商考古研究,近年来获批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河南省文物局夏文化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8项,在《考古学报》《考古》《南方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河南日报·理论版》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





贺俊在2020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之后,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求学期间,贺俊有幸师从多位夏商考古领域的名师,受到了较好的学术训练。来校后,考虑到夏商时期是黄河文明发展演变的关键阶段,以及中心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所以他立志将夏商考古研究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夏商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考古研究的很多问题直接关乎如何认识早期中国。相较于其他时代的考古学研究而言,从事夏商考古研究的人员众多,名家辈出。贺俊深知,要想在该领域作出些许成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他制定了系列规划。一是“认真读书”。从事文史研究没有捷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要在读书中了解学术,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读书中追求快乐。二是“聚焦关键”。夏商考古是一个大的学术领域,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中抓一些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三是“持之以恒”。对学者而言,学术研究是终生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坚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力量。

王国维曾言治学有“三境界”。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师所言,非常人所能及。但是,贺俊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常以王国维所言为目标,“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要做好一名教师,首先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今社会文化面貌复杂多样,一些青年朋友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贺俊在求学期间,多位老师在科研、为人等方面给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因此,在工作之后,贺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来校后,贺俊参与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本科生、研究生有了较多的接触。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时,贺俊始终以平等的理念与他们相处,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询问他们生活中是否存在困难,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贺俊会定期约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田野实习,培养学生的考古发掘能力。研究生余俊伟将贺俊作为指路明灯:“我是一名跨考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贺老师在辅导我的过程中总是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理解,不断鼓励我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并向我推荐了许多关于夏商考古学术史的精品书籍。贺俊老师总是教导我们,掌握扎实的学术史是研究工作的坚固基石,唯有如此,方能在浩如烟海的学术领域中敏锐地洞察并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新问题。”



★ ★ ★



“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的梦想,也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耀。对于贺俊来说,虽然从事教学的时间不长,但心中始终怀着“春晖遍四方”的理想。展望未来,他愿继续以恒心为笔、汗水作墨,助力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向着梦想扬帆远航。






金句学习019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2016年12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精彩回顾

俞伟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我”眼中的好老师|晋涛

这篇毛杰厅长的讲话,值得老师们收藏!

从教满30年 | 白淑霞,30年

张璟慧:见过大海的孩子,内心永不会干涸

倒计时7天!来签收老师们的祝福!

来啦!第15期获奖名单请查收→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

杨曙亮:解锁学生潜能,“育”见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王   一

版面编辑:李鑫悦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河南大学好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里是河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公众号平台。
 最新文章